為免忙中有錯,負責為喪家安排各項事務的人應指定專人,專門負責花圈方面事宜,該負責的人(他或她)必須注意將所有附在贈花上的卡片收集留存。並在每一信封外面將隨同卡片一起送來的花加以記述。有時這項工作亦由花店代做,卡片則於喪事過後送到喪失親人的家裡。
例如:
「大枝復活節百合花。白色飾帶捆縛」。
「桂冠梔子花圈」。
「長束玫瑰花——寬條銀色飾帶」等。
如果沒有類似注記的話,則該喪家家屬便無從獲知親友所送之花是何種情形。而且,在事後寫謝函時非要去參考這些描述的記述不可。
如有朋友贈送盆景或瓶花到喪宅。其卡片應予取下並予註明,以便日後復函表示謝意。
若喪家為基督教新教徒,在排定奠祭時間前約一個小時時,應由一或二位女性友人到教堂去幫助花店人員,或教堂人員整理已放置在教堂聖壇上的花朵。他們的任務不是整理這些送來的花,而在確保能將親友們所鑲的花放置在顯著的位置,因為將一些笨重花圈及花枝加以分組排放並予緊牢,對於一些見習的教職人士來說是很困難的事。儘管他們也許會有很高的欣賞力,而花店人員也有能力做的更好,但請一或二位女性朋友幫忙仍有必要。
教堂帶班人或他的一位助手負責收集卡片工作,並按前述所舉例子將各種贈花型別加以記述後,交給來教堂幫忙的喪家友人,再由這些友人轉交給負總責收集卡片的人。
任何宗教的朋友都可以送「靈性花束」(Spiritualbouquet)(即為死者所做之彌撒)給天主教徒死者家屬。任何牧師並得為之安排做彌撤及接受捐贈。事後並以卡片寄給死者家屬,說明彌撒舉行之時間及地點,以及捐贈人之姓名。
在殯儀館弔唁
在現代,大家幾己沒有例外地都是將死者屍體一直停放在殯儀館裡等待出殯殯葬。死者家屬也經常在殯儀館接見前往弔唁親友,而不是在自己喪宅接見。如果他們如此的話,即在發佈訃聞時應將家屬到達殯儀館接受親友前往弔唁慰問的時間予以公告。在其他時間中,人們如欲前往弔唁,但又覺得與喪家之關係不夠密切而不便打擾時,則可到殯儀館會客間,在預置的簽名簿上簽名後離去即可。簽名時為使日後復謝函的人便利起見,應按正規格式簽,並應包括身份頭銜在內。例如:「哈菲·柯羅斯博士及太太」,或「黛波拉·佩琪小姐」等;而不應僅寫「比爾及珍·柯羅斯」,或「黛此·佩琪」。死者家屬並不一定必須對每一位前往弔唁過的人復函致謝,但一些特意前往弔唁的人,以及前往弔唁喪家無人與之寒暄的人,可能希望收到謝函。
誰應為死者送葬
當然死者所有的家屬於獲知殯畢時間後,不等通知即行參加送葬。但如訃聞寫明為「家奠」時,則死者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屬另有通知請求他參加送葬。如果報紙上訃聞載有殯葬時間及地點時,則可認為是正式邀請參加送葬。不管你是否相當認識死者本人或其家屬而願參加死者葬禮,一切全由你決定。不過如果你與死者在商業或其他方面有過密切交道,或會經時常到死者家中作客,或與死者直系家屬為密友時,若不參加送葬,便它被視為是一種無情無義的錯失。
參加朋友的葬禮所著服裝。如今已不必非穿黑色的不可,除非是要與死者家屬同坐,或者是你受請擔任榮譽執紼,但你只要參加送葬便仍以選擇黑色及不鮮艷奪目的衣服穿著為宜。
在進入教堂時,應盡可能保持靜肅。且因為在殯葬儀式中並沒有招待人員,故應自動找自己認為適宜的位子就坐。只有非常親密朋友寧可以在前排中間走道兩側位子就坐。如你僅為泛泛之交,則以坐於教堂後排為宜。
殯葬儀式
在教堂中
教堂殯葬儀式對某些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舉行這種儀式時,死者家屬必須離開自己幽靜的家,而出現在大庭廣眾面前。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教堂儀式的莊嚴氣氛,加上聖歌及風琴的優美而很有撫慰作用。
在預定殯葬奠祭時間接近之前,賓客們漸漸坐滿了教堂。在教堂中間走道右邊前幾排永遠是空起來留給死者家屬使用,左邊前幾排則留給執紼的人坐。
現在的趨勢是把死者棺木蓋起來。基督教新教徒則可以隨他們自己的意。天主教或猶太教的儀式中規定必須將死者棺木蓋起來。
在大多數葬禮中,送殯行列都免除了。棺木可用一塊或數塊花布覆蓋,有些教會是用厚質剌繡花布覆蓋,若死者為軍人或退役軍人時,可復以國旗。棺木應在教堂祭奠前半小時放置在棺架上置於聖壇下邊。死者家屬普通都是從靠近前排座位的門進入教堂。
如死者家屬希望有送殯行列時,則該送殯行列應在教堂廳廊上編列成行。如果有聖歌演唱時,則牧師及聖歌隊應從後邊進入教堂,而後走在送殯行列的前頭。緊跟在牧師及聖歌隊後邊的是一對一對行進的榮譽執紼人員;再後為覆蓋有鮮花的棺木;跟在棺木後邊的是死者家團——主服孝人往前,另由最關心他(或她)的人陪同隨棺木前進。
普通每一位女性送殯者都挽著一位男士手臂隨送葬行列前進,但也可以按死者家屬系別分別以兩位女性或兩位男性走在一起。例如:如死者為四兄弟中的一位,而沒有姐妹時,則死者父母應同時緊跟在其死去的兒子屍體後邊走,其後則是兩個年青的兒子,再後才是小兒子,小兒子之後才是最親近的女性親戚等,儘管送殯行列的安排是這樣的,但更重要的是最好能將悲痛最深的服孝者,與其自己感到若在一起走時會覺得有很大安慰的人走在一起,而讓安靜和順的少年孩子靠近在母親身邊,要比靠在精神不安激動的長者旁邊好得多。
在聖壇上,聖歌隊在其習慣的位子上就位,牧師站立在聖壇台階下邊,榮譽執紼人員在左邊前排位子就坐,死者棺木則於事先放在棺架上置於聖壇,等待舉行祭奠儀式,由葬禮承辦人僱請的職業抬棺人員應輕步小聲走到旁邊走道上不顯著的地方。死者家屬在右邊前排就坐,業譽執紼人員在左邊前排就坐;其餘送殯人員則在兩邊空位上就坐。然後宣佈儀式開始。儀式結束時,送殯人員依進入教堂時相同順序步出教堂。惟聖歌隊例外,應停在原位不動。
如死者家屬願意的話,可由男性家屬一人在教堂後邊停下,向前來參加奠祭的親友表示謝意。留下的人除向賓客說「謝謝」,及對深交朋友說一二句特別話之外。可以不必說什麼話,因為他的作為表情大家都會瞭解領會。在離開教堂而到教堂外邊的時候,棺木應放進靈車,家屬人員進入緊隨靈車後邊的汽車之內,親朋所贈送的花圈應放在有蓬的車內(將親朋所送花圈放在敞車上招搖過市會顯得很俗氣)。再不然也可用有封蓋車輛裝載這些花圈,而另從另路先行,在靈車及送殯人員抵達墓地前送到並置放在死者墳墓旁邊。
在喪宅中
多數人都喜歡在家裡舉行家庭奠祭儀式。如此會顯得更簡單省事,更能依私人意思辦事,並且也可以使服孝的家屬不必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出現而有不便之感。死者親屬同時也可以留在邊房不動,自己可不必到殯儀廳,但能聽到儀式進行情節。
幾十年之前,家庭奠祭時很少會有樂聲,因在當時沒有代替風琴之深沉豐富樂聲的方法。而在今天,風琴曲及聖樂留聲機唱片效果不但非常良好,而且隨時隨地都有,故而極具功效可用作輔助,並增加家庭奠祭光彩氣氛。
家庭奠祭普通都安排在起居間舉行。死者棺木系放置在壁爐檯正前方,也可以放置在兩處窗子之間,但經常距大門有一段距離。棺木通常都放在葬禮承辦人帶來的棺架上,該葬禮承辦人並應同時以足夠折疊椅子擺置室內,而免得室內過分擁擠。
家庭奠祭時,親屬人員可以坐在死者附近,也可以留在邊室不親身參加奠祭。如死者家屬女性家人欲進入舉行儀式的起居間時,則應像進教堂一樣要戴帽子。
進入儀式間之後:所有女性祭奠人員均應保持一切穿戴不動。男士們如穿著大衣時,可以繼續穿著,也可以脫下掛在手腕上,帽子則應脫下拿在手上。
奠祭後,普通只由少數親屬以及親密朋友跟隨在死者棺木後面,從家裡送到墓地,其他親朋則不必如此。
在殯儀館或小型教堂中
近些年來,葬禮承辦人有一項新的傑出之作。即在殯儀館內設置常年可用、小型美觀、不分教派、人人通用的小教堂,附以很多休息室及接待室以供死者家屬休息,以及接見前往弔慰的親友等使用。
在小教堂舉行之各種奠祭儀式,跟在大禮拜堂所舉行者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有者只是有時候在小教堂一側有一私用壁房供死者家屬專用,使他們不必坐在前排坐位上。
埋葬
如果死者埋葬地就在教堂園內,或在步行即可到達的地方時,則所有參加殯葬儀式的親友賓客應當很自然的跟隨死者家屬一起到墳地去。否則,參加奠祭的人在儀式舉行過後可以不必跟到墳地去。除開有社會地位者葬禮之外,普通埋葬時只由直系親屬以及最親密友人在場即可。至於在教堂外邊停放很多車輛,等待一些只與死者有泛泛之交的人乘坐到墳地之用,可說只適合於有社會地位的人。
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