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雕飾最優雅的你 第50章 婚禮前的首要準備 (6)
    這種摔破酒杯的習慣,源於為新娘祝賀之後將杯子柄折斷的風習,因此「從來不會為比較不高尚的目的而做」這種事。而這同一種由來已久的風俗便一直流傳至今。在晚餐快要終了的時候,新郎站起身來,並將一杯盛得滿滿的香檳舉得高高地說「為新娘乾杯!」。於是每個人都站起身來,站著為新娘祝賀而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然後將酒杯細緻的柄敲斷。年輕人自然易於衝動而多摔幾個酒杯,大概這種事仍時時發生,不過並不難於瞭解。在每次鄉村市集(countyfair)中可以看到同樣的衝動,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在那兒用槍射擊或用球投擲泥制的煙斗,鴨子及陶器,而高興得不得了。

    除了向新娘敬酒祝賀及事後摔酒杯之外,新娘的惜別晚宴完全同任何其他只准男士參加的晚宴一模一樣。

    贈禮會

    關於新娘贈禮會的詳盡說明,請見第13章[數字改變]。

    為遠道客人舉行的派對

    為了照顧那些可能在婚禮舉行之前兩三天到達的遠道家人及客人,並為了減輕新娘父母負擔額外的餐費及家務支出起見,新娘這一家的朋友們便時常為早到的客人親友以及住在附近參加婚禮的人舉行午宴及其晚宴。這些派對可能遠沒有真正的結婚喜宴那樣正式,可以在家中、俱樂部裡或餐館裡舉行。如果時間是在夏天,它們可能是戶外烤肉會或游泳派對;在冬天可以為年輕人舉行滑雪撬或溜冰派對,為年輕的人舉辦爐邊自助餐。不論是怎樣的派對,陪客、一對新人的家人、他們自己的親密朋友、以及他們雙親的朋友(他們也可能要款待這一對新人)都可以參加。

    預習晚宴

    在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晚上,通常要為新郎新娘這一夥人,以及新郎與新娘兩個人的近親,舉辦一次晚宴。晚宴之後可能舉行婚禮預習,但時常這種預習都是在下午較晚的時間舉行,後面跟著的就是六點鐘或七點鐘的晚宴。

    雖然這種預習並不是非要舉行不可,但它現在早已成了全國接受的一種風俗,而且是由新郎的雙親負責主辦。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好的一種表示——這是新郎家對新娘的一點小小的回報,因為後者在整個婚禮從頭到尾的種種活動中已對前者表示的禮貌是太多了。假如新郎的家人是從遠地來的,他們可以請新娘的母親為他們在俱樂部或餐廳中預訂一個房間以便舉行晚宴。而且同她商量她的家人有多少人參加。這樣子他們便可以預先訂酒席。當他們來參加婚禮時,他們便馬上去看看設備及作最後的安排。假如新郎的家人不舉辦,或無法舉辦預習晚宴,那麼就由新娘家的某位人士或一位親密的朋友來安排。

    這種派對通常就是一種慶祝的大事,大家紛紛向新娘、新郎、倆人的家人、及每樣其他具有可能性的話題敬酒祝賀。在宴會結束後不久新娘、新郎及她的雙親便馬上離去,如此他們方能一夜好眠,但是參加宴會的其餘人士可以留下來,若是有音樂及跳舞時更可以如此。在很多情形中,這是招待們的一次重聚,也可以代替單身漢的晚宴。

    婚禮之前的午宴

    在結婚的當天可以為新郎新娘這一夥人舉辦一次小型的午宴,這又是為了減輕新娘的母親的額外責任而舉行的。通常它都是由一位親戚或新娘家人的一位朋友舉辦,也可以依男女主人的意思辦得簡單或精緻一點。新郎及新娘甚至於可以不參加。有一種古老的迷信,認為在結婚當天須行儀式之前新郎不應當見到新娘——不過這是一個陳腐的觀念,通常他倆都會到場一下子,兩個人大概不是一齊來,而是各自陪同自己的家人一齊來。

    預習

    新娘時常靠著她的雙親及牧師的協助,導演婚禮預習(weddingrehearsal)的事,但是她本人很少參加預習,因為那樣做會被認為交霉運。其他某位碰巧在場的任何人,可以指定擔任她的替身。不過,有些牧師們覺得迷信在宗教中根本沒有地位,除非新娘那種觀念很強,否則這些牧師仍堅持由新娘扮演她本人那個角色。

    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婚禮儀式,而它的形式看起來似乎是簡單極了。即是,除非一個人憑看經驗知道照料細節,否則後果一定是扯扯拉拉雜亂無章。令人不悅的種種事件倒不是什麼嚴重的冒犯;但是破壞整個順利印象的細節卻是大傷尊嚴,而尊嚴卻每種儀禮進行時必須具有的至高條件。

    進行行列

    在一個新教婚禮中若是有唱詩班的話,唱詩班便在典禮預定舉行的時間之前進入教堂,如此一來便不必參加婚禮的進行行列。但是在一個重要的天主教婚禮以及新教婚禮中,假如新娘和新郎都希望用那種方式,而牧師及風琴師也同意的話,那麼就由唱詩班的隊員領著結婚的行列向前走,一邊走一邊唱聖歌。招待們緊接在他們的後面走。

    在任何情形中,不論婚禮是天主教的或新教的,可能最隆重的或最簡樸的,預習的時候常常都要有一位風琴師在場,因為他負責標明結婚進行曲的時間,面因此成為最重要的細節之一。

    婚禮預習應當依照下列方式進行:

    首先,必須決定演奏進行曲的正確速度。要請招待們將這個速度試一試。他們在門口排好隊伍,兩個人兩個人一列朝前走。觀眾包括新娘及兩家的家人,決定該種步伐是否合適。步伐不能快得像陣輕風,也不能慢得像是喪禮。在一個婚禮當中,要告訴招待們將兩拍算作一拍,這種步伐太慢以致於他們全都搖搖擺擺設法保持身體平衡。在另一方面,在教堂走道上輕快疾走也實在不相宜。

    觀眾已經決定了步伐的速度,風琴師也定好了節拍,整個的行列,包括女儐相及扶著新娘父親手臂的新娘替身,便開始走入教堂迴廊而進入教堂。記住,新娘的父親在典禮中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因此他必須參加預習。

    這行列是依人的高矮而安排的,兩位較矮的招待領路前行——除非發現其他具有差不多同樣身高的人,是較為準確的帶步者。如果有年輕的女儐相,她們便位居其次。如果沒有的話,女儐相便也依其高矮,兩個人一列,也是較矮的領先,緊跟在招待們的後面。在女儐相們的後面,單獨一個人走著的是伴娘或伴婦、女花童們、持戒指的人、最後才是挽著新娘父親手臂的替身新娘,若是有紗童的話,便由他們牽著她的紗。行列中的每一對,緊跟著前面的兩位,隔開四步距離或時間的節拍。在迴廊中,行列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注意正前方的人的腳步;帶步者可以學軍中伍長的榜樣,非常低聲地喊「右腳,左腳!」最後新娘數過八拍之後再同該父親一同用左腳踏出去。整個訣竅就在開步;開步之後他們便只要自自然然地按著音樂的拍子向進走便成了,不過盡可能與前面的人保持同樣的距離。

    在聖壇所

    在聖壇所(chancel)的腳下,招待們分開。在一所小教堂中,最前面的兩位先走上聖壇所的台階,站在台階的頂上一級,一位在右,另一位往左。其次的兩位走上一步或兩步台階,站在第一對的下首。如果有更多的招待,那麼他們便再站在下首。如果有必要,聖壇所的地板上可以用粉筆做上記號,但是除了很小的兒童之外,要弄清楚站立的位置不應當是很困難的事。

    在一所大的教堂中,他們便走到稍遠一點,其中有些招待站列在台階上或者全部都站在唱詩班席次的前方,站立所形成的那條線向外傾斜,這樣子集加儀禮的人可以將他們看得更清楚一點。女儐相也分開站立,一邊站一半人數,她們常常都是站在招待們的前面。伴娘所佔的位置是在台階腳下左首,正好與男儐相遙遙相望。花童們可以站在女儐相們的上首或下方,只要那整個「景」看來是最好的位置便行了。

    在聖壇所中招待們與女儐相們的隊形或在台階上站列的情形。也要看他們人數的多少及教堂的大小而定。在任何情形中,女儐相們都站立在招待們的前方,其中一半站在右邊,一半站在左邊。她們從來不全部站在新娘的那一邊,而讓招待們站在新郎的那一邊。

    在羅馬天主教儀式中,新娘的父親與她的母親站在一起,而新郎則同新娘站在一起。新娘的父親不必將她帶到新郎的身邊。

    為了便於讀者對本章中的插圖有所瞭解起見,特將其中代用英文符號

    詮注在此:B一新娘;F一新娘之父;FG一花童;MH一女儐相;伴娘;一招待;G一新郎;BM一男儐相;一牧師。[漏掉了符號]

    若是在一所有兩條主要走道的教堂裡,來賓們便依走道的情形而就座,而不是依整個教堂的情形而就座。所有在右邊走道的座位全部屬於新娘的家人和賓客們。左邊走道上的座位便全部屬於新郎的家人與賓客們。

    新娘的母親(像常見的那樣)坐在前排座位新娘之走道的左首——正好像她在中央有走道教堂中就座的情形一樣。在教堂的另一邊,新郎的母親(也像常見的那樣)佔據了前排新郎之走道的右首座位。

    為了結婚進行的行列起見,應當選新娘的(即右邊的)走道,因為人們自然而然的向右轉而不向左轉。在結婚典禮完成之後,新娘與新郎便從新郎的(即左邊的)走道走下來。這些進行的方向將一件事情說得很清楚那便是各條走道一定要這樣選擇,才能將近親在中央席次上就座(見上圖)。到左邊座位就座的人,一定要從右首的走道走進去。如果新娘的母親要選左首的走道,這樣就會使得她坐到旁邊的座位上去,而無法坐到中央的座位上去。

    不過,如果教堂非常大而婚禮又非常小的時候,那麼僅僅只使用到右首的走道,這個時候新娘的家人便可以坐在這條走道的左首,而新郎的家人坐在右道,而同時婚禮但在這條走道的頭上舉行。

    新郎進場

    主持婚禮的牧師由法衣室(vestry)連入教堂。在他身後隔著幾步的是新郎,新郎的後面跟著的是男儐相。新郎在聖壇所台階的足下停下腳步,並且在右首就位,好像圖上所示者一樣,而男儐相則站在他的身後。招待們及女儐相們總是從他的面前走過,而像上面所示的方式就位。當新娘走近的時候,新郎只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她就行了。

    婚禮儀式的預習

    在預習的時候,如果新娘不參加的話,那麼她就要萬分地注意那位替身新娘如何將她的手從那位真新娘的父親臂彎中抽出來,如何將她手棒的花束由右手交到左手,及將她的右手交給真正的新郎。在正常的動作中,新郎應當用他的右手去握代替新娘的右手,並將它穿過他的左臂彎,而同時臂身面對聖壇所。若這項儀式並沒有分成好幾部份來舉行,全部儀式都在聖壇前完成的話,由於新娘總是靠著新郎的手臂走上聖壇,上面手臂相挽的情形當然就有必要了。不過,像通常許多婚禮中所進行的,結婚儀式若在聖壇所的下首舉行的話,新郎只要用左手握著她的手,站在他倆原地就可以了。

    雖然各個參加婚禮的人將他們全部該走該站的位置都加以預習,但在典禮中所用到的詞語卻從來不要預習。只是做牧師的一定要解釋儀式的程序及應對的經文。

    替身新娘挽著新郎的左臂,慢慢地步上台階走向聖壇。男儐相則跟在新郎的右後方,女儐相,或首位伴娘,便離開她的同伴們,向前走去跟在新娘的後面。扮新娘的便默不作聲地把她手棒的花束交給女儐相;男儐相用同樣的方式將戒指交給新郎,這只是說他倆在舉行儀式時站得很近,所以做起來甚為方便。

    儀式結束後所唱的讚美歌

    儀式結束後讚美歌奏起的時候,參加結婚進行行列的人依兩種方式退場。采相反的次序,新娘與新郎先走,而她挽著他的右臂,然後是女儐相或伴婦,再才是伴娘們,招待們,大家再度辛苦地跟著領頭的人退場。在這種退場的方式中,男儐相便從聖物所出去,並將新郎的大衣拾起,到前門去同新郎會合。

    在另一種方式的退場中,伴娘或伴婦及男儐相跟在新娘與新郎的後面,一齊走出去。然後女儐相們與招待們成對分開,一對一對的跟著走。一位招待或男儐相在舉行婚禮之前便把新郎的上裝放在教堂走廓上,這樣他就不必回到聖物所或接待室去拿那件上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