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創造力 第12章 創造力魔法 (5)
    見到尋常一物,怎樣才能發現其「異」和「新」的所在,以實現獨創性的要求?思考的方式有何訣竅。我們在這裡推薦兩個「檢查一覽表」一個是一般性普通的「檢查一覽表」。

    普通的「檢查一覽表」

    加寬變窄

    擴大縮小

    加強減弱

    增高降低

    加重減輕

    分割組合

    改變順序逆向順序

    工廠革新「檢查一覽表」

    1、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可用辦法呢?

    把現在狀況略微改變一下怎麼樣呢?

    2、能不能引用?能不能改變或變換一下?

    與此相似的東西還有什麼?今後有什麼思路可循呢,過去有沒有這種情況的事?

    除此以外,能不能借助於其他的辦法?

    此外能仿造的東西是什麼,改變一下顏色、聲音、氣味、形狀、型號、運動狀態將會怎樣?

    3、加上呢?

    掛起來、拉一拉分開會怎麼樣?

    再大些、再小些呢?

    再粗些、再厚些呢?

    分割一下呢?

    再花費些時間呢?

    考慮其價值,把它沒有什麼道理的誇張一下呢?

    再多些,再少些呢?

    簡化一些、農縮一些呢?

    輕些、重些呢?

    再省一點呢?

    原件再少些有什麼結果呢?

    4、調換一下呢?

    反過來怎麼樣?

    結合在一起怎麼樣?

    把次序改變一下呢?

    「檢查一覽表」的思考方法;一個是帶有專門性的思考方法,大多用於工廠產品革新。當然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製「檢查一覽表」,而不必拘泥於我們所推薦的這兩個表模式之內。

    訓練2:

    一一對應強連法

    「一一對應強連法「的具體方法是:隨意取一事物,強制性地使它同我們所要思考的事物相聯繫。通過這種強制,使我們有可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禁錮,找到截然不同的新關係,最終產生不同凡響的發明。我們以工廠的產品革新為例子,作詳細說明。假設某工廠要研製一種新的立體聲收錄機,革新從何處著手?思路從哪裡萌發?可借助於一一對應強連法。隨便找一個其他的產品,就譬如說是飛機吧,先著手考慮飛機的特性、機能、部件,畫一張表。然後把這張表上的項目逐項同立體聲結合起來,讓它們「強行」建立關係,進行聯想。

    訓練3

    NM法,又稱中山正和法,由日本創造學山正和法教授設計的。他根據人的高級神經活動規律,在理論上將人的記憶活動分成兩種:「點的記憶」和「線的記憶」。由第一信號系統(即客觀事物系統)形成的條件反射,稱為「點的記憶」。例如,看到飛鳥,立即會想到「鳥」這個詞,由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系統)形成的對抽像觀念的條件反射,稱為「線的記憶」。例如,對一個概念形成的關於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顯然,如果能借助於聯想、類比等方法把平時積累起來的有關「點的記憶」加以重新組合,用新的方式使它們連結成「線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湧現出豐富的創造性的新設想,從而作出新發明。

    NM法不是先去構想發明物的具體內容,而是先把所要發明的東西抽像化,找出所要發明的工作,要解決什麼問題的「詞」,即實現「點的記憶」;例如,我們想發明洗衣機,那麼,發明洗衣機的目的就可以反映在這些詞中,像能洗東西的「洗」一詞,洗得清潔的「清潔」一詞;使用操作要無危險的「安全」一詞,等等。在NM法中,這些詞專門給一個術語:

    關鍵詞。在一般情況下,關鍵詞可有四、五個。第一步工作完成之後,就要著手進行「線的記憶」工作。先是從所選的關鍵詞中篩選出一個,如「洗」一詞,然後,圍繞著這個關鍵詞通過聯想、類比等方法進行思維發散,努力突破原來形成的關於「洗衣」的概念,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各種各樣的洗滌方法列舉出來。如擦板搓洗、刷子刷洗、棒槌敲打、河中漂滌,流水沖洗以及各種工業洗滌方法,等等。第三個發明環節,便是進行綜合歸納,將思路集中起來,對所設想的各種洗滌方法進行分析對比取長補短,互相結合,或者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設想,這一階段是對洗衣機發明的本質研究。上述思路都是圍繞著將附在衣服上的污物去掉、也就是「洗」而展開的。最後一個發明環節,則要解決如何才能使水流速度加速,從而使「洗」的效果更好這個問題,這同樣要運用類比的方法,將思維發散,找出加速水流速度的各種器械,例如缸、噴嘴、超聲波發生器,等等。然後根據價值大小以及現有的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可能性,從中選擇一個最經濟可行的設計方案。倘若這樣還沒有達到預定發明要求,則可以從所選關鍵詞中再找一個詞,其步驟同上。

    直覺輔助法

    傑出的雕刻家羅丹在他寫的《回想錄》裡描述了自己創造「流浪的猶太人」的經過:「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時正寫完一章書,猛然間發現紙上畫了這麼一個猶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樣畫成的,或是為什麼要去畫他。」

    音樂家柏遼茲的經歷更有意思,他曾替《五月五日》這首詩譜過曲,但對收尾的疊句:「可憐的兵士,我終於要見法蘭西。」卻總想不出合適的樂調來傳輸疊句的情思。兩年以後,有一天他突然在羅馬失足落到河中,遇人救而免於一死,從河裡爬上來時隨口唱了一曲樂調,這正是他兩年之前搜索枯腸而不能得的。

    在對科學家的一項調查中,有33%的科學家認為自己經常存直覺,50%的人認為偶爾有直覺,而只有17%的人說自己從未有過直覺。由此可見,直覺在人類認識活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直覺這種現象在兒童時就已有了。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在看電影時就能大致區分出「好人」和「壞人」,儘管他們大多講不出「為什麼」來。直覺這種現象也很常見。考過外語的人一定有體會,當你對若干選擇答案把握不定時,第一次的選擇大多是對的,如果你不放心,作了改動,常常是弄巧成拙,導致失誤。

    誠如我們在以前談到過的,直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現象,也是迄今認識最為不足的一個課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過許多不同的字眼描述過這種心理現象,例如領悟、啟發、預感、恍然大悟,等等。過去,尤其是在古代,由於認識水乎的限制,人們把直覺看成是上帝、繆斯女神、天使等神靈的啟迪,是神靈把音樂或詩或其他的東西「吹」進藝術家靈魂之中,讓他謄寫下來。這種看法當然是一種愚昧的表現,一般來說,直覺是對某一問題(或現象)一種突加其來的理解。它具有下列特點:突如其來;突如其去;在方式上是不自主地、於無意識之間「湧」上心頭;認識線路是跳躍式的;是對某一問題(或現象)的整體進行反應。例如,一個數學家對某種可能的解題方法能迅速判定哪一種將被證明是有效的。

    對直覺也進行過一系列有趣的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家卡爾梅利娃等人對小學生直覺思維情況作了分析。他們首先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諸如「在離支點40公分處掛200克,在20公分處掛100克,槓桿會平衡嗎?」研究結果表明,在小學四年級學生中有84%究的學生是憑直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他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純粹的直覺以及完全有意識的言語邏輯思維都能確保高水平地解決實際問題,然而,處在模稜兩可狀態,即從一個思維形式向另一種思維形式過渡狀態則可能導致錯誤。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像裡波等人,甚至更加進一步地把文藝創作分為兩種。一種叫「反省創作」,即作者在開始寫作時心中就有一個中心觀念(或主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從這個中心觀念引申、發展開去,完成創作活動;另一種叫「直覺創作」,即作者寫作時並無明確的觀念和目的,而只是作一些普遍的、泛泛的思考,這時潛意識中就在醞釀某一種觀念,一旦時機成熟,便猛然躍進人的「意識域」,作品便構成了。我們在本章開頭例舉到的創作家、藝術家、利學家都是屬於「直覺創作」類型的。在直覺這個問題上,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是竭城推崇的。他關於科學發明原理的思想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下列根式:

    經驗一直覺一概念或假設一邏輯推理一理論。

    按照他的思想,創造發明關鍵在於直覺,換句話說,科學家是以科學觀念和實驗所取得的經驗材料為基礎,通過直覺的力量提出有關的概念和假設,然後用實踐(主要是科學實驗)對之進行檢驗,一經確立,就可以成為建立科學理論的出發點。愛因斯坦之所以選擇物理學為研究對像而不是選擇數學,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數學領域內的直覺能力不夠強」,而在物理學領域,他則具有豐富的直覺。正如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泡利所指出的,愛因斯坦能用「光量子假說」對量子理論作出非凡的貢獻,正是憑借了他非凡的直覺能力。

    現在,直覺思維能力已經在學校教育中引起人們的重視。日本小學教材《新理科》,主要就是用直覺思維的方法進行編排的。我們試以《新理科》中的一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是介紹「物質的燃燒方式」,提出「火焰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課文中有幾幅照片:點燃蠟燭,吹熄蠟燭。課文中解釋道:

    「像上面照片那樣,把蠟燭吹滅後,會留下一股白煙。如果馬上用火靠近這股煙,蠟燭就會燃出火焰來」。

    「木頭和紙張等也能燃燒出火焰,它們和蠟燭一樣嗎?」用火柴試試看。

    「根據這些現象可以設想,在熄火後的包煙裡,一定隱藏著蠟燭和木頭等燃燒的秘密。

    「只把木頭燃燒時產生的白煙引出來,能點燃嗎?」(接著是三項實驗和兩項觀察)。

    上面這段課文很明顯地是運用了直覺思維的規律。具體地說,有下列特色。

    1、直接提出課文的核心問題,不一步一步地進行邏輯推導。該課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火焰的本質是什麼?

    2、提供一套完整的照片:先點燃蠟燭,然後吹滅蠟燭,這時在蠟燭上方留下一縷白煙,後復又馬上用火接近白煙,蠟燭又重新燃起。要求學生從這個完整的事物過程中去「悟」出真諦來。

    3、對「火焰的本質」是悟出來的,因此課文又安排了有關的實驗和觀察作業,以便對所作假設進行驗證。

    所以,我們十分有必要對自己的直覺能力作一番訓練,使得它從邏輯思維的「壓制」下解脫出來,並盡可能地加以發展,這樣,我們的思維結構就會更趨完整,更趨成熟,我們的思維活動也會因之而更加卓有成效,這便是「直覺輔助」訓練法的要旨。大致說來,「直覺輔助法」具有下面幾種訓練形式。

    間歇法

    研究發現,得以產生直覺的最為典型的條件是:先對問題進行一段時間的緊張、熱烈的考慮,同時伴有一種對解決該問題方法的強烈渴求,再休息一段時間,或盡情嬉戲嬉樂,或轉而考慮其他工作,而正恰恰是這個「休息」當兒,便會發生你預料不到的戲劇性效果,即你所苦苦思索的問題直覺地得到澄清:或找到「答案」,或找到解決的方法,等等。關於這種情況下直覺得以產生的原理,人們尚未能搞清楚,一般的假設是,鑒於直覺都是產生於下意識的活動,並且是突然「湧現」的,因此,當人們休息時儘管對問題的思考也排斥在「意識域」之外,但在下意識中仍然沒有放棄醞釀;人對此是意識不到的,成熟以後,便「和盤托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