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大學習 第11章 全腦聽課攻略 (2)
    把老師講的內容和自己的預習對比,找到某些難點和疑問以及自己與教師想的為什麼不同,自己在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夠好,特別是對教師講的內容進行聯想,通過一系列大腦思維活動,鞏固教師所講知識,鍛煉自己的應變思維和快速反應能力。同時把心得體會及時記下來,以便課後追蹤思考和複習。

    學會質疑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邊學邊問,貴在質疑。

    英國科學家培根說:「如果一個人從肯定開始,便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著手,則會以肯定結束」。對學習的內容要進行思考,提出疑問,這樣能夠疑問在前,釋問在後,有助於消化知識和把握知識。

    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不停地探索知識,提出問題。學習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出現這些問題就要解決它們,解決了也就掌握了知識。很多卓有成就的傑出人士,他們腦海中總是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就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成果,因為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對知識的探索和研究。

    我們的整個學習就是在於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可以總結出整個學習過程,實際上包含著學、思、疑、問四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完整的學習,學習的質量就大打折扣。

    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書本上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第二類是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通過各種知識綜合運用或者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夠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兩類問題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和把握知識,後者更能引導積極地展開思維活動,學習中提出疑問就是質疑。

    質疑作為一種學習方法,運用在學習中,帶著問題學,原比泛泛而學效果要強得多,這並不是和老師、課本等過不去,而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行之有效的學習手段,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質疑和釋疑。

    第一,不斷地質疑,讓大腦進入高度的興奮狀態,產生優勢興奮灶,思維展開定向活動,引發探研反射,活躍腦細胞,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二,不斷提出質疑,並獲得解決。充分理解知識和消化知識,讓它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提取和運用。如果理解只是低層次的,而沒有通過質疑思考成為自己的營養,變為智慧,成為高層次的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停留在低層次。

    第三,不要一味地被書本或教師牽著鼻子走,而要積極展開思維活動,高度投入,引發強烈興趣和自信,向知識的縱深開掘。

    第四,不斷地質疑就是不停地問、不停地思、不停地想,因此不停地進步,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讓知識之水洶湧澎湃,「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五,積極質疑可以有效地促進和鍛煉創造性思維,讓腦細胞活躍,思維更加豐富,對激發大腦的學習潛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六,在質疑過程中,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能力,讓自己擁有成就感,調動學習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並非學習中的所有問題都要提出疑問和釋問,要看具體情況,按照以下原則質疑:

    第一,質疑本身也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去質疑,問題疑得不當,還不如不疑,有些根本不值得或不需要去質疑的,自然就沒有必要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了。筆者在各地做全腦學習報告,最後留有半個小時供大家提問,我做答疑,有的人就很會把握機會,問一些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方法和策略,而有的人則問一些無關緊要的、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面對那麼多的聽眾,要回答他的問題,豈不是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有的人在課堂上不是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而是去想和問一些不著邊際的甚至低層次的問題,自然於事無補,還可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有些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所以提問題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要經過思考,認為有價值的再問,不要像上海話說的「腦袋進了水,拎不清楚」。

    另外,有些問題比較簡單,一聽就懂,一看就會,就沒有必要再去質疑;認真聽和學,很容易解決的內容就不需要質疑;也有些內容並不太直白,不過通過查閱字典和參考書,或者自己稍加用腦就能解決的,就不需要去「大動干戈」。

    哪些問題應該提出質疑呢?

    其一,對那些自己聽講、思考與翻閱有關參考資料都沒有能夠解決又有相當難度的內容,此時應該提出疑問,讓自己去思考或請同學或教師給予幫助。

    其二,有些問題雖然獲得解決,但把握不大,似懂非懂,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弄懂弄通。如果平時忽視了,到用時就會出問題。所以要把問題及早解決,以免到需要用的時候無能為力。

    其三,雖然知道某個知識的最後結果,但這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卻並不瞭解,同時這個過程又很重要,無法忽略,應該刨根究底,把握規律,以便運用這些規律解決類似的問題。

    第二,在課堂上聽講,可以坦然提出疑問,不要一味地迷信書本、教師、權威、專家等,只要有問題,就要提出疑問,社會就是在很多問題不斷獲得解決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知識也隨之發展。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真理,很多取得成就的人士,都是敢於質疑,挑戰現實。

    要敢於提出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的人擔心當眾提問題會惹人笑話,面上無光,其實任何人都會有自己不懂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什麼都懂,不懂裝懂那是真的不懂,不懂就問,弄懂了那是真的「懂」了。連大教育家孔老夫子都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而不恥下問,我們還顧慮什麼呢?

    第三,在聽課過程中及時釋疑,提出疑問,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就要及時放下,不要咬住不放,弄懂弄通是學習的目的,再去鑽牛角尖,就是自討苦吃了,尤其要避免在上課質疑中進入「圓周效應」的誤區,知識本身無邊無際,每一點都可以連接擴展到許許多多內容,通常在某個階段,某個層面,達到某個程度,就可以適可而止。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在上課、自學等過程中,最好都要記筆記,筆記越科學,價值越高,效果就越好。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過十遍,不如手過一遍」。講的是用筆記下來的東西比腦子裡記的更可靠。

    美國心理學家巴納特(1981)以大學生為被試驗對像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了做筆記與不做筆記對聽課學習的影響。大學生們學習的材料為1800個詞的介紹美國公路發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鐘120個詞的中等速度讀給他們聽。把大學生分成三組,每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A組為做摘要組,要求他們一邊聽課,一邊摘出要點;B組為看摘要組,他們在聽課的同時,能看到已列好的要點,但自己不動手寫;C組為無摘要組,他們只是單純聽講,既不動手寫,也看不到有關的要點。學習之後,對所有學生進行回憶測驗,檢查對文章的記憶效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聽課的同時,自己動手寫摘要組的學習成績最好;在聽課的同時看摘要,但自己不動手組的學習成績次之;單純聽講而不做筆記,也看不到摘要組成績最差。

    一些學生認為,反正教材上什麼都有,上課只要聽講就行了,沒必要記課堂筆記。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對於同一段學習材料,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成績提高二倍。這是為什麼呢?做筆記的好處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記筆記有助於指引並穩定學生的注意。要想在聽課的同時記好筆記,必須要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光聽不記則有可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學習以外的其它方面。

    第二,記筆記有助於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記筆記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可調動眼、耳、腦、手一齊活動,促進了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

    第三,記筆記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複習和記憶。如果不記筆記,複習時只好從頭到尾去讀教材,這樣既花時間,又難得要領,效果不佳。如果在聽課的同時記下講課的綱要、重點和疑難點,用自己的語言記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會,這樣對照筆記進行複習時,既有系統、有條理,又覺得親切熟悉,因而複習起來,事半功倍。

    第四,記筆記有助於積累資料,擴充新知。筆記可以記下書本上沒有的,而老師在課堂講授的一些新知識、新觀點。不斷積累,便獲得許多新知識。

    因此,記筆記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自學的時候可以記筆記,在課堂上聽課的時候可以記筆記,它們會對記憶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有人說手是人類外在的大腦。

    人類永遠無法把看到與聽到的知識都能夠準確地記在大腦中,有的內容很快就遺忘了,有的過了一段時間也漸漸遺忘了,要彌補這種不足,記筆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既然要記筆記,就應該知道記哪些內容。不能見到或聽到什麼就記什麼,那樣不是記筆記,而是錄音或抄寫了。對老師講的內容逐字逐句地記,是無法跟上老師的速度的,因為手寫畢竟要比嘴講慢些,容易漏掉老師講課的內容。那麼怎樣才能記好筆記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