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記憶的奧秘,掌握了記憶的方法,你的記憶力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選擇適合記憶法
每個人的記憶都各有特點,有長處便有短處,如果一個人能對他的這種特點有個正確清楚的認識,從而做到取長補短地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那麼,可以算作是很幸運的了。
而通常是,自以為瞭解自己記憶特點的人,他的看法並不正確。因此在記憶中屢屢碰壁,弄得灰心喪志,最後會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
對特點把握不清而選擇了錯誤的記憶方式,其結果就如同讓牛郎織布、讓織女耕田一樣,不但事情做不好,還讓人喪失自信與熱情。而這正是最值得憂慮之處。
那麼,記憶有哪些類型呢?在記憶過程中,存在著這四種情形;
1、記得快、忘得慢;
2、記得慢、忘得慢;
3、記得快、忘得快;
4、記得慢、忘得快。
這四種情況中,第一種當然是最理想的,我們應該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達到這樣的標準。第四種情況就應該極力避免。而對於第二種情況,應該在識記速度上多下工夫。對於第三種情況,就要在勤於複習、努力回憶方面鍛煉自己。
記憶的這些特點,往往和一個人的氣質類型有密切關係。那種做事毛毛躁躁、匆匆忙忙的人,他們的記憶常常粗枝大葉,一帶而過。慢性子的人,記憶多半會出現第二種情況。所以記憶能力的訓練應該和性格培養相關聯進行。
人的適應性各有不同。著名的網球運動員桑普拉斯擁有很多網球賽冠軍頭銜,然而他卻老是在法國公開賽上敗北,因為他不適應那裡的場地。
記憶上人們也有不同的適應性,有的善於用眼,有的善於用耳,有的善於記憶動作等,這些不同的類型需要你用心去學習。
有的人對看過的資料容易記住,這叫記憶的視覺類型,美術工作者的記憶多半屬於這種類型。他們的視覺形象鮮明、生動、細緻而歷久不衰。用畫家的話來說,就是在未畫之前有一種「內心視覺」的東西,這就是生動的記憶視覺形象。一些連環漫畫家,他們作畫時什麼借助物都不需要,全憑記憶和想像就能畫出一套套繪聲繪影、形象生動的連環畫。這些畫家的記憶就屬於視覺類型。
我國古代畫家提出繪畫須「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筆底」,就是說畫家需要視覺記憶。吳道子曾憑記憶,只用一天時間,就在京城把四川嘉陵江三百餘里的風景畫完了,這就是典型的視覺記憶。
如果在你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可能覺得默讀最有利於記憶;或者在你回憶某種思想、公式或資料時,可能首先浮現於腦海的是這些資料在書頁的什麼位置,是用什麼樣的字體印刷的;你到一個不熟悉的房間去了一次之後,能夠馬上想起房間裡的各種擺設,一閉上眼睛,就能具體想起各種東西的位置;這樣,便可以大體判斷你的視覺記憶發展較好。
有的人習慣於聽,對聽過的東西記憶很深,這叫做聽覺記憶類型。音樂工作者的記憶往往就屬於這種類型。眾所周知,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眼睛失明後,主要靠聽覺記憶進行音樂創作;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裡,能把聽了一遍的神秘不外傳的大合唱默記在心,這些都是擁有優異聽覺記憶的表現。
要想判斷你的記憶是否屬於聽覺類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留心一下自己是不是對於那些聽到的東西更容易記住,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如果你讀書時大聲朗讀要比默誦的記憶效果要好,那就是說你的聽覺記憶發展更好些。
另外,還有動覺類型的記憶,即對於動作技能容易記住。體操健將、運動員、拳擊手。NBA球員等皆屬於這種類型。有時,人們在記憶時喜歡比畫動作,哪怕是用手指畫空也好,說是這樣容易記住。這就是動覺記憶幫助記住了這些資料。
一般來說,很少有屬於某種單純記憶類型的人,大多數屬於綜合型,或說是混合型。但即使這樣,每人的記憶中總有某一類型的記憶佔有主導的地位。
因此,要想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記憶,首先就要弄清自己是哪種類型,或是哪種類型佔有優勢,這樣才能針對特質訓練,截長補短,彌補缺陷,以使記憶效果發揮得更好。
這些不同的記憶類型不是形諸先天,而是在後天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也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個人適應性的差別。正是受這個道理啟發,我們為了記憶的需要,可以有目的地使這三種類型的記憶都得到發展,既能看,又能聽,還能動手做,這樣不僅容易記住,也具備了記憶結構。
一個人的記憶力可以從幾方面來衡量:識記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再認識和回憶的正確性,以及記憶的準備性。
運用感觀記憶
每個發育健全者的記憶倉庫裡都有5個「進貨員」: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由此產生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人用五種感官同外部世界聯繫接觸,形成感覺,通過神經系統,輸入大腦,思維活動和知識積累應當是這樣開始進行的。記憶倉庫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貨物,全在這5個「進貨員」的努力。列寧說:「感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映像。不通過感覺,我們應當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感覺是運動著的物質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而引起的。」
感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關係甚大。人如果全部喪失了感受能力,記憶也就無從談起了。即使僅僅某一感覺器官發生了障礙,也會給記憶帶來困難。「盲人摸象」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摸到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個圓柱,摸到象身的盲人說大象像堵牆壁,摸到象尾的盲人說大象像根鞭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喪失了視覺能力,只靠觸覺,便不能得到完整的形象。
感官健全的人,他們感官的敏銳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一個故事頗能說明這個問題:
作家高爾基在那不勒斯城時,有一天和安德烈耶夫、蒲寧坐在一家飯館裡,三人約定:看見一個人走進來,限定在3分鐘內對此人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後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高爾基觀察後說:「他是一個臉色蒼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的西裝,還長著一雙細長的、發紅的手。」安德烈耶夫只是胡謅了一通,連西裝的顏色也沒有看出來。蒲寧從這個人的服裝說到他那帶小點的領帶、不正常的小指指甲,連他身上的一個小瘊子也詳細地描繪出來,最後還下結論說:「這是個國際騙子!」他們向飯館侍者一打聽,果然這人來歷不明,經常出現在那不勒斯的街頭,名聲很糟。
高爾基等3人的視覺能力顯現出明顯的差異。可見,人與人之間在各種感覺的發展水平方面,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某種專門感受能力對於記憶某種專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要學習某種外語,要正確掌握這種外語單詞的發音,就需要具有特別發達的聽覺能力。我們知道,每一種語言的許多聲音之間的差別是極其微妙的,人們的聽覺感受能力在語言實踐的影響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什麼有些人學習了英語,只能做書面翻譯,而不能口頭會話,甚至對地道的英語講話也聽不懂呢?原因往往在於其聽覺感受能力差。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學好某種外語,提高對它的聽覺感受能力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能力是記憶能力的前提,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們往往忽略這一點。許多人埋怨自己記性不好,卻很少有人埋怨自己感官不靈活。實際上記憶力不好的人,多半都是不善於運用感官或感覺遲鈍的人,即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他們通過感官所得來的東西,大多是模糊的、籠統的、膚淺的和分散的,在腦中留下的「印痕」很不深刻。而記憶力好的人,大都是感受力很強的。他們耳聰目明,嗅覺靈敏,映入腦中的印象比一般人要清晰、準確、詳細、全面得多,這樣,記憶自然要好。
專長在於訓練。有意識地訓練各種感覺器官,確實能夠提高它們的感受能力,使它們變得能幹起來。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眼力過人,如他自己所說:「觀察力是我的第二天性。」他一眼就看出了給他送信的、遠在街道對面的郵差是個「退伍的海軍陸戰隊的軍曹」,經過詢問,證明他的觀察和判斷是正確的。福爾摩斯具有這種非凡的視覺能力,是他長期辦案和自覺訓練的結果。柯南道爾這樣描寫,並非信筆胡謅,而是有其事實根據。符合生活邏輯的。
有人這樣說:「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種感官的訓練。」細細琢磨,這話不無道理。誰的感官(當然指健全者)都有繼續發展的極大的可能性。為了發展各種感覺,應當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活動,比如抽時間從事各種藝術活動。寫生、繪圖以及其他類似的藝術活動,都可以促進視覺機能的全面發展;雕刻活動不但可以發展視覺,而且可以發展觸覺;學習音樂可使聽覺得到精細的發展;文學、詩歌、戲劇等文藝活動可以把語言聽覺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對各種感官進行訓練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各種感覺對於記憶的意義是不同的。據專家估計,在我們記住的東西中,有85%是通過視覺,11%是通過聽覺,僅有4%是通過味覺、嗅覺和觸覺獲得。很顯然,訓練感官,主要是訓練耳目,提高視聽能力。所以,只要我們的眼睛明亮起來,耳朵靈敏起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記憶力就會得到相當的發展。
在學習中,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感官了。很多著名的鋼琴家都說自己是靠聽來學習這門藝術的。他們在演奏時是靠大腦去「聽」,這樣來記住各種不同的旋律。
在很多情況下,識別聲音都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況下,聽覺比視覺要重要。當然,對失明的人們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是靠聽覺來彌補已喪失的視覺。而對很多看得見的人來說,他們卻忽視了聽覺的重要用途。
消防員聽到「起火了」這樣一聲叫喊,馬上就知道他有任務了。大腦中,門鈴、廚房裡的計時器、汽車的警報器、賣冰淇淋的小商販的叫賣都能使我們的大腦產生反應。同樣,在我們的記憶中,可以用一個人的聲音作為我們能回憶起這個人的線索。你聽到接線員的聲音在告訴你某個電話號碼,她的聲音會使你記得更清楚,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