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現象都是表面的,探尋出背後的規律,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記憶所在地
我們憑著記憶吹奏樂器,用外語交談;我們在腦中想像一幅圖畫或解出複雜的方程式。我們的記憶力為我們帶來輝煌的成就,然而,在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上,它會突然拋棄我們。自古以來,求知慾強的有識之士就在追問這一無處不在、卻無人知曉的現象背後的東西。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努力通過練習來掌握技巧,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今天,我們已開始明白記憶力是如何工作的;我們發現,關於記憶力的新知識,證明了那些早已在使用的記憶力技巧的科學性。
現在,讓我們開始頭腦中的宇宙之旅吧!
我們的大腦不是為現代社會生成的,它的生理結構早在石器時代就已成形。那時還沒有表、記事日曆、新聞、密碼和電話號碼。但在過去的20萬年中,世界發生了巨變。現在,每天有成百萬上億的信息單元,即眾所周知的「比特」湧向我們。我們的大腦必須不斷區分重要和不重要的東西。在這樣的信息大潮中,我們素來頗有成就的記憶力偶爾出些差錯,又何足為奇呢?
遺憾的是,這種極為正常的記憶力差錯常常被視為疾病。當您突然忘記一位老熟人的名字,您不擔心這就是阿茲海默氏癡呆的症狀嗎?當我們的記憶力沒有如社會所期待的那樣時,我們經常會被譏諷、嘲笑,被視為傻瓜,甚至受到懲罰:比如在課堂上、工作崗位上,或者身為老人。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記憶力從30歲就開始減退,但近幾年、幾十年的研究
成果令我們歡欣鼓舞:通過定期的記憶力訓練,您可以在高齡時仍精神煥發,記憶力強盛。因為大腦如同我們的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
記憶,這只是大腦負責的眾多任務中的一種。大腦就像是一個日理萬機的老總,管理著身體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它記下身體的各種信號,給它們一個知覺:當我們喝水太少時,它會讓我們感到渴;當我們睡眠不足時,它會讓我們感到累。大腦操縱著我們的行為,將外界的信息同我們的記憶連接在一起,因此成為意識所在地。它讓我們感覺生氣、高興以及其他一些情感。所以,大腦參與了使我們成為有個性之人的一切:我們的身體、記憶、思想、情感和對外界的反應。大腦使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此外,大腦的大小和重量並不重要,它與腦力無關。女性的大腦平均重量為1250克,男性則為1350克。最重的大腦重達1700克,是一個智力遲鈍之人的大腦;而最小的大腦只有大約900多克,它的主人是一個著名的作家。
大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原),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幾百萬的數量可謂「小巫見大巫」。此外還有10倍多的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它們組成一個基本結構,神經原就嵌在其中,從中汲取能量。一個成年人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原同時和多達一萬個其它的神經原連接在一起。兩個神經原之間的結點——神經鍵——就像電焊點,將電脈衝繼續傳導下去。就這樣,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張神經網,總長達10萬公里,相當於赤道之長的兩倍半,有幾千兆個分支。這張巨大的網絡只佔體重的2%∼3%,卻消耗了全部能量的20%。大腦在一天清醒的狀態時製造的功率為25瓦,足夠點亮一個電燈泡。
過去幾十年,對大腦的研究取得了一個核心的認識,這一認識為我們帶來一個好信息:大腦在人的一生中始終具有可塑性。高齡老人仍然具備學習和擁有好記性的前提條件。
當我們想從記憶中取出某條信息時,同時會有一大堆神經細胞活躍起來。這是因為,一方面儲存一條信息是由許多神經細胞共同承擔的;另一方面,各個神經細胞又參與儲存許多不同的信息。因此,信息留下了複雜的記憶痕跡及深刻的印象。這種記憶形式有十分重要的優點:比如就算您的一部分神經細胞沒了,您還是能認出您的祖母——您可能只是記不起來她是1940年結的婚而已。這種平行的儲存方式可以在已有的和新的數據之間建立聯繫,大大擴充了大腦的容量。信息工程師早就在用電腦模型模仿人的神經網,但電腦離人的大腦腦力還相距甚遠。
為了繪出大腦活動圖,研究人員研究了那些因事故或疾病而導致大腦某些區域受損的人。他們發現,如果受傷者的某些記憶功能確有喪失,那麼,這些功能都屬於受損的大腦區域管轄。近些年來,科學家使用一些先進的形象方式發現了大腦哪些區域在記什麼東西時產生了頻繁的物質交換或放電行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叫正電子放射線X線體層照相術(PET)。現在,人們可以畫一張簡圖,標示出我們的知覺接受的信息在被存進記憶和被調出時,都走了什麼樣的路。在這些過程中,信息是通過一些「瓶頸結構」運行的。在記憶時,大腦的幾乎所有部分都做出了貢獻——記憶是一項協作行為。
記憶三部曲
記憶是個概括的稱呼,確切地說,它的過程有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是通過感覺器官,將信息留在腦中,這叫做「識記」。
第二階段,就是把留在記憶中的信息加以保存,稱為「保持」。
第三階段,則是在需要的時候,把所需的信息提取出來,即是「再認或重現」。
只有完成這三個階段,才能稱之為名符其實的記憶。這正如照相的過程,先把焦點和曝光對好才按快門,然後把膠卷完整地保存好,再很好地顯像。無論缺少了哪一階段,都不會照出好像來。
1獲取階段——你獲得了訊息
如果能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神奇的記憶機制怎樣工作,那麼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正在吞食!為記住某件事物,首先必須使其進入記憶機制中。因此,一切記憶活動,均從吞食階段——也稱作獲取階段——開始。一切事物無不適於記憶,事件、周圍物體、聽見的語言、看見的東西、思想和動作……總之,周圍的一切,自身發生的一切,記憶機制都會準確地記住。記憶機制的功能是無限的。
但實際上,記憶機制並不能把一切都記住。有關的定律表明,每個人在獲取記憶材料時,無不被迫加以選擇。在記憶的第一階段,這種局限性並非發自內心,甚至往往毫無意識。但人們會看到,在獲取記憶材料階段,有人獲之甚少,有人則收穫甚豐。
在我們醒著的時候,通過眼、耳、鼻、皮膚這些感覺器官,不斷地往腦子裡送信息。在這個階段裡,遇到要記憶的事情,必須盡可能清楚地把痕跡刻在腦子裡。迷迷糊糊或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注意,那只能在腦子裡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跡。第一重要的是抱著一定記住它的願望,集中精神,加以牢記。
即使短時間可以記住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會淡忘下去,不久甚至會忘得精光。因此,及早的複習,對於保持記憶是必要的。
2貯存階段——你將訊息歸檔
記憶機制在吞食記憶材料之後,必須記住,記在腦海裡,這就是記憶的本意,又是記憶過程的第二階段,即貯存階段。然而,這個階段的運行,並非一帆風順,獲取的材料並非均能自然而然地貯存起來,而且貯存起來的材料,過一段時間之後,還會變形或遺忘。
與無限吞食記憶材料的情形相反,貯存記憶材料的可能性卻大大受到限制,而其限制的程度又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環境而不同。認清這些變化的原因,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寬貯存的範圍……
在這個保持階段,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後,其內容有時會發生變化。願望、愛憎、新的經驗等等,都會給記憶帶來微妙的影響。
3追憶階段——你能在腦中找到訊息但是,如果某一事物,不是在獲取之後,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重返意識之中,又怎
能知道它已貯入記憶庫之中呢?這種記憶材料重返意識之中的活動,是記憶過程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
人們希望記性好,也就是希望追憶功能強。在自然狀態下,追憶功能比貯存功能受到的限制更大。在日常生活中,追憶功能受到限制的事情屢見不鮮。有人回憶某件事,一時想不起來,過後又想起來了。這證明恰如上面所說,這件事確已貯存在記憶庫中,但追憶的可能性一時受到限制。
不僅如此,追憶階段具有變換無常的現象。有時,人們必須搜腸刮肚,才能找到某些記憶;而在另外的時候,記憶會自發地、連續不斷地浮現出來,人們卻不知究竟……實際上,變換無常只是表面現象,心理學家開始發現,無論自發浮現的記憶,還是有意識地找到的記憶,其變化都有規律可尋。
記憶過程三階段——獲取、貯存、追憶——各有各的機制,某些疾病或病理狀態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有人頭部受到重擊或受電擊,失掉了受傷前某一段時期貯存的記憶,但獲取
回新材料的記憶功能卻完好無損。相反,衰老大大降低了人們獲取新材料的記憶功能,但他們過去已貯存的記憶材料卻能長期完好地保存下來。
但是,整個記憶過程要求這三個階段和諧連接,而且一個階段的圓滿完成,取決於前一段階段完成的質量。因此,記憶材料只有獲取得好,其貯存才能有效;而只有有效貯存的材料,才能準確快速地追憶起來。
在這段時間,記憶的運行恰如一個圖書館的工作。高質量的獲取材料,相當於入庫書籍準確無誤地分類和編目錄,以便在不同欄目卡片中查閱。其分類和編目錄包括作者姓名、按字母排列書名,按小說、傳記、科學、實用書籍等分類,等等。
同一本書,其標籤在不同欄目中分佈越廣,讀者越有可能查到。例如,圖書館的每個欄目,分別代表一個具體領域,某一本書在科學欄目,某一角落擺的是哲學書籍,某一層書架放的是書名,其第一個字母是F、G、H……等,這一切都一一標明。
書籍的分類、編目錄和排列,宛如記憶材料有秩序地貯存在記憶機制中。新記憶材料按照其與舊記憶材料的聯繫,分別排列在大腦記憶庫中的各個領域。
追憶好比從書庫中提取某一本書。追憶某一事物很容易,猶如從分類、欄目、標籤、排列很整齊的書架上取一本書那麼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