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對知識的鞏固會隨著興趣的增加而得到加強,因為感興趣的東西就很容易記住,不感興趣的東西則比較容易遺忘,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帶動自己的求知慾,自覺主動地去學習知識。
其次,充分運用理解來鞏固知識,對知識的理解越深,則記憶的效果越好。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充分地運用理解這個武器去掌握知識,讓理解的東西進入我們的大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可能理解學習的內容知識,而不要死記硬背,在這方面哪怕是多花點時間也是值得的,一旦理解了也就比較容易記住,即使一次沒有記住,通過複習也可能記住。
再次,把握記憶規律,掌握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鞏固知識。記憶有許多方法,只要我們遵循一定的規律運用這些方法,防止自己對知識的遺忘,在知識遺忘之前鞏固知識,這樣知識就不會跑掉,中外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多學多練,讓它們變成自己鞏固知識的有效工具。
三、運用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運用知識即是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某些問題,可以是課本中的問題,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問題。運用知識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理解與鞏固知識,理解與鞏固知識是我們運用知識的重要基礎。反過來,對知識的運用則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與鞏固知識,讓自己的理解和鞏固的質量、數量受到檢驗與發展,也就是幫助我們有效地運用知識。
下面幾個方面對運用知識有著重要影響:
理解能力和鞏固知識直接影響到知識的運用,如果我們理解能力不夠,仍然停留在感性階段,那麼我們運用範圍相對就要小得多,只能局限在自己經歷過的事物上,無法運用於新的事物,理解知識不透不深,既妨礙運用知識,又容易產生擴大與縮小運用範圍。鞏固的知識可以有效地在現實中加以運用,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事情,牢固的知識就會跳出來解決問題,否則在需要的時候處於一種朦朦朧朧的模糊狀態,則無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智力對於運用知識具有重要影響。遇到解題或具體解決問題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有不同的表現,它對運用知識是有直接影響的,智力低的人往往比較盲目,目的性較差,靠盲目嘗試與沒有根據的揣摩、猜測去應付。而智力高的人卻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它們的思維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與創造性,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定理、定律、法則與公式,做到隨機應變,有效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合理地加以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力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課題性質對於運用知識有相當的影響。人們在運用知識解決不同性質的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而且人們學習的動機和個體的情緒,對運用知識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人類已經擁有的知識裡面,大約有3/4是近50年之內獲得的,而在此之前的數千年逐步積累起來的知識約占1/4,現在知識總量正急劇增加。在19世紀,人類的知識約50年翻一番,到20世紀初期,約30年翻一番,到了50年代,約10年翻一番,70年代的時候,約5年翻一番,在新世紀,知識大約每3年翻一番。新的重大發現和發明不斷湧現,圖書、期刊、報紙發行急劇增長。知識的陳舊週期越來越快,新知識、新技術、新發明和新創造不斷湧現,某項發明從開始到使用的週期,大大縮短,知識淘汰率越來越高,隨著知識年齡的不斷增加,知識本身失去了某些科學依據,使用的機會會大為減少,這就是知識老化,老化的知識必將被淘汰。
以上的發展趨勢,反映了知識與教育思想、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之間出現了許多矛盾。
第一、人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同急劇增長的龐大的知識量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今天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閱讀,也只能讀完他本專業全部出版物的5%。」(德國未來學家哈薩克根·拜因豪爾)。
第二、有限的學習時間和知識迅速老化之間存在著矛盾。例如一個大學生用4年時間所學的知識,在工作之後,幾年或者十幾年,他的知識就會逐漸老化,被淘汰掉,再也不像以前,在大學時期所學的知識,可以使用一輩子了。所以要不斷地充電,更新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生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這裡指的是要學會學習。「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既可將其作為一種人生手段,也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目的。作為手段,它應使每個人學會瞭解周圍的世界至少他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能夠發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進行交往。作為目的,其基礎是樂於理解、認識和發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學會生活就是學會生存,學會學習主要是會學知識,掌握知識,學會與會學是知識經濟時代重大的課題,人人都不能置身其外。
怎樣才能「學會」「會學」呢?
堅持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主動地接受、發現、研究型學習,它要求我們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估,依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發揮所長,積極主動地培養、訓練、鍛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效率與能力,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適應知識的需要。
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應該擁有學習的自主性,發揮主人翁精神,不斷地通過刻苦學習,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把握學習規律,駕馭知識,努力適應知識不斷更新的現實,增強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
樹立遠大目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學習。如果我們擁有了人生目標,就有了所要追求的理想,經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走向成功。但是定目標要腳踏實地,目標過高,期望過大,都只能是一種空想;目標太小,期望太小,則無法做成大事業。所以定目標要恰如其分,量力而行。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這樣自己就會努力進取,不斷攀登,最後達到目標。
目標和理想有共同之處,但目標往往比較具體,而理想則是一種精神的嚮往,它是我們從事學習的動力,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可以樹立遠大的目標,引導激勵著自己不斷攀登。學習本身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要求我們為了達到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和頑強的上進精神。
要學會學習,必須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我們認識知識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們在學習中使用的一些方式、手段、途徑與技巧等,它是我們從學習中總結出的認識規律與學習規律,固而帶有某些共同性與普遍性,同時它又因各種因素的複雜多樣性,而具有某些個性化的特徵。此外,它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也不斷地加以變化和提高。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學習時事半功倍,有效地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聽課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提問能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有效地增強學習效果,讓我們的學習走向更大的成功。所以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
我們要善於自學,讓自己學會學習,大部分時間還是由自己自主學習,無論是在校生或是業餘學習者,他們大部分時間還是由自己自主學習。人們對知識的積累與更新大多依靠自學,但不是說自學就不需要教師輔導與指點,自學主要是靠讀書來完成的,所以應該要學會讀書,同時還要掌握某些自學的方法。擁有自學能力,就可以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搏擊和遨遊。
我們要培養自己優良的學習品格。學習品格是指人們在學習上的某些心理品質與素質,它體現了人們的人格、精神、態度、意志等,表達出人們某種思維活動,學習品格直接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在學習中既要積極主動,又要熱愛學習。良好的學習品格是建立在以下基礎上的:崇高的理想、濃厚的興趣、頑強的奉獻、科學的態度、堅忍的毅力、飽滿的熱情、勤奮的學風、謙遜的態度、踏實的風格等。學習品格是一種巨大的內在凝聚力,對於我們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目標和理想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和養成良好的學習品格。
智力
智力是指人們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對於我們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智力也需要提升。
一、智力的特徵
智力的特徵是指在各種活動中展示的智力因素所具有的共同性,最本質的特徵是在各種智力活動中擁有深刻影響力的某些心理因素。瞭解這些智力特徵,可以有助於我們揚長避短。
首先是智力擁有獨立性。獨力性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最為基本的特徵,只有人們擁有了獨立性,人們才有可能擁有自為性、探索性,如果我們失去了獨立性,也就失去了改造客觀世界與事物的基礎。因此無法實現自己智力的表現形態。一位傑出的人士所擁有的智力特徵,是普通人所難以實現的,因此他可以處理和解決一些較為複雜、難度較大的事情。
其次是智力特徵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靈活性體現在對千變萬化的複雜的現實生活的把握之中,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地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讓我們在具體問題中不斷調整,積極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迅速、靈活地運用知識,能夠使智力特徵出色地表現出來,所以人們說「急中生智」,在危急關頭,人們往往表現出超常的,靈活的智力,從而化險為夷,闖過難關。這一點在考試時往往得到很好的體現。
再次是智力特徵具有差異性。人們的智力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水平不盡相同,有的人智力水平表現得較高,而有的人則較低;有的人較早,有的人較晚;有的人年輕有為,而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在此方面表現得較突出,在彼方面表現得較差等等,不一而足。但無論怎樣,一個正常的人都擁有相當的智力,智力既然作為一種能力,就能夠訓練和開發,許多人表現得比較遲鈍,但並不是說他不能提高智力,不能去完成複雜的任務和創建重要的成果,只是他的智力的金子被埋在了沙粒之中,需要淘金,從泥沙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