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學習風暴 第11章 操作力風暴 (2)
    第二,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分析與解決就是實踐的過程,知識即信息的接收、理解與掌握,是初級的學習形式。運用知識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讓知識發揮作用,去獲得問題的解決,它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教育家朱熹說:「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第三,循序漸進地積累知識。知識有縱橫之分。什麼是縱呢?它是指知識的發展與深化。什麼是橫呢?它是指知識的相互聯繫與滲透。知識總是從低級發展到高級,從簡單發展到複雜,而且知識之間有許多相互的依賴與聯繫,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持續不斷地積累知識,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因此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第四,社會因素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現實中生活的,它受到社會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而且人也是和自然共處的,所以也不能擺脫自然因素的影響,如果社會環境良好,生活比較穩定,風氣正、心態平和,容易帶來學習的安心與激情,如果干擾太多,則不能專心之致地讀書,如果與周邊關係不融洽,學習情緒受到影響,自然會在學習效果上大打折扣。昔日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接受好的教育,進入好的環境,培養孟子成才,三次舉家搬遷,傳為千古佳話。

    自然環境對人們學習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人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就不能不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首先要適應,然後是利用,最後是改造,變不利為有利。人們還受到自然中的某些遺傳因素與生理因素的影響,不過它們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加以改善的。同時,人本身的自然屬性同樣對學習有所影響,也要尊重這些規律,例如要適當地休息,攝取豐富的營養,這些都可以影響到學習的能力與效率。不過,人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環境不好可以遷移、改變,逆境也可以成才,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不要唯條件論而條件論,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四、大學習觀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非常之快,人們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獲得知識,而是需要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補充新的能量,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發展學習

    教育的長遠目標就在於發展人才的個性,如果沒有個性,自然就沒有什麼創造性可言,大千世界,人各有個性,沒有個性就不是一個獨立意義上的人,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沒有個性就談不上因材施教,也就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同樣地,個性充分發展可以推動社會真正的發展,沒有個性的社會是一個畸形的社會,不是一個富有生氣的、充滿創造力的社會,現在文明的發展,更是強調個性化的充分發揮。我國文革時期,萬馬齊喑,強求統一,扼殺個性,造成對人才極大的壓抑和浪費,這個教訓應該吸取。因此,21世紀的中國要想趕上時代的潮流,就必須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人才:

    1、德才兼備

    現代人們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德才兼備的現代化人才,才能夠在知識經濟結構中出色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德才可以有機地統一於一體,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之才帥也。」下面關於德才的關係的幾品值得仔細品味:

    有才無德是毒品,無才有德是次品。

    有才有德是正品,無才無德是廢品。

    大才大德是精品,偉才偉德是極品。

    有才無德不行,無才有德不行,小才小德不行,無才無德更不行,真正要有所作為,要大才大德與偉才偉德。

    2、博才取勝

    在國際人才培養戰略方面,主要的模式,一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專才」模式,主要是根據實際需要培養出專家式的人才;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通才」模式。它們是由不同的背景產生的,各有利弊。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更強調人才的綜合優勢,強調適應新科技浪潮的「通才」,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游刃有餘,左右逢源。愛因斯坦早就告誡人們:「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人一個和諧的人格。最要緊的是人要籍著教育得到對於事物及人生價值的瞭解和感覺,人必須對人屬於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於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瞭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中指出:「歸根到底,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最全面發展的人,是對新思想和新的機遇開放的人。」

    3、以人為本

    做個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既要具備能夠全面發展的面向現實的基本素質,又要具有獨特、優越的個性化特徵。

    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實施人才戰略,爭奪人才與培養人才。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教育機器成為培養人才最主要的機器,可以「生產」出許多具有全面發展特點的綜合人才,又要面向現實、面向未來,發展具有個性色彩的人才,這就要以人為本,從人的主觀與特點入手,因材施教,發揮所長,完成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對於學習者來說,這也是應該遵循的學習指導原則。

    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個性化時代,那種以教材、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育方式,與個性人才形成了矛盾,時代發展了,學習也要隨著發展變化,變成以人為本,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聰明才智,調動人的潛能,以適應社會發展多樣化的要求和形式。它可以使我們許多人的個性充分展示出來,讓我們充滿創造性生機、活力與強大的競爭能力。

    創造學習

    由接受學習到創造學習,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傳統意義上接受學習主要表現在對知識經驗的接受,主要是學會知識。而創造學習則是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對知識的發現與吸收,並善於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能力,主動應對生活中千變萬化的需要,讓自己學會學習。對於知識經濟時代來說,掌握新知識、新信息是每個人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其重要性超過已經掌握的知識,因為它是一種創造新知識所具備的能力。創造性學習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第一,創造性學習是積極主動地學習。人們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積極的學習態度、接受教師的指導、主動學習,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而且主動地在實踐中加以檢驗。調動自己的各種積極因素,挖掘潛力,有選擇地接受外來的信息,選擇那些有價值的知識充實自己。

    第二,創造性學習是參與性的學習。根據社會的不同的需求,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把社會的需要當作自己的主攻目標,建立一種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知識結構。

    第三,創造性學習是對知識進行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學習。傳統學習中的繼承式學習,是對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的認識和吸收,而創造性的新型學習是在學習知識時學深、學透、學活,可以觸類旁通,展現出想像力的豐富,提出新問題、新見解、新點子,運用發散思維,發揮新見解,不「迷信」於知識和權威,從對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繫、探索發展到對知識之間建立一種新的結構,把知識運用於現實生活等。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的結果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馬斯洛說:「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因此對人格來說,成就是第二位的。」

    終身學習

    大學習觀的第三個方面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意思,就是讓學習從傳統意義上某個時段內的學習,轉變為不受時段限制的終身學習。孔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他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聯合國教學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說:「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生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

    1、為什麼要終身學習呢?

    第一,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發展突飛猛進,估計未來30年,知識總量將猛增為現有總量100倍以上,知識迅速地更新、淘汰,一名本科生學到的知識約占生活中實際需要的10%,另外90%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獲得,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

    第二,知識型勞動者將逐漸取代傳統的體力型勞動者,成為生產勞動的主體群落,擁有知識成為工作和創新的實際需要,終身學習成為人們生存的必然途徑。

    第三,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變化越來越多。原有的工作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被淘汰,這就需要人們能夠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在變化的社會中以新的知識獲得就業的機會,所以不能再躺在以前的知識溫床上高枕無憂了。

    2、知識經濟時代不相信學歷而相信學力

    學歷只代表過去,而不代表現在和未來。過去拿到高學歷學位證書,就等於進了保險箱,而隨著社會急劇的變化,知識不斷地更新,一個人的知識要隨著不斷的成長與變化,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紛紛建立學習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學習型企業、以至學習型家庭,形成一股終身學習的熱潮。我們應該適應這種時代潮流的發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弄潮兒。堅持終身學習,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眼前的學習,眼前的學習正是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沒有基礎,任何高樓大廈都無法建立。沒有現在紮實學習的基礎,就沒有未來登上知識創新的高峰。

    作業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瞭解、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為了運用,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學習的效果要靠做作業(功課、習題、練習)去檢驗,而且可以培養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做作業決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非做不可,一方面是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另一方面是提高自己能力的必要措施。

    一、作業原則

    做功課有的人效果好,有的人效果差,效果差的可能因為方法不當,或沒有弄明白所學的知識等。後者需要再花精力去學,前者只要遵循以下一些做作業的原則,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第一,數量得當。所做作業的量要適當,搞蜻蜓點水,或搞題海戰術,效果都不好。量太少了,沒有一定的感性積累,就難以把握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量太大,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造成能量消耗過大,進入圓周效應怪圈,使身心疲勞,所以要講究適度。

    第二,保證質量。做作業要做一題是一題,抓住其內在規律,由一題吸取了許多內容,然後類推到相似的問題上去,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和解題能力。

    第三,一題多解。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知識展開思維攻勢,去解決某一特定的問題,當然,首要選擇是那些最為科學與有效的方法。

    第四,內外並舉。課內作業同課外作業同樣重要,不能厚此薄彼。課內作業可能因為剛學,又是基礎內容,大腦沒有忘記,做起來可能較為容易,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馬虎應付。課外作業是對以前總體知識的運用,檢驗各個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相關內容,可能由於時間較長,做起來較為困難,正是因為這樣,更不能投機取巧,要把以前不會的重新補上,然後把作業做完。

    第五,目標明確。老師佈置的作業或書後及參考書列出的相關習題,都可以幫助自己加強、鞏固與檢驗學習知識,而不要到處去搜集作業,那樣無邊無際的題海使自己茫無頭緒,形不成系統知識,難以達到較好的作業效果。

    第六,加強積累。把握知識內部規律,總結成敗得失、經驗和教訓,以幫助自己掌握知識和解決相似問題,並且為考試創造良好條件。經驗對於任何人都是很重要的,平時要注意總結和積累,但也不要為經驗而經驗。

    第七,自力更生。務必不要圖省事,搞抄襲的把戲,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會誤了自己,表面上好像是把老師對付過去了,實際上是對付了自己,到頭來追悔莫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