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之四以學為主
對策——學·習·用
誤區形成分析
以學為主,對於學生來說,這句話似乎沒有錯,從表面上看學生的確要以學為主,學是他們主要的任務和日常學習、生活中最常見的形式。但是細細琢磨起來,則錯誤大矣。原因在於學習知識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運用知識,學知識是最初步的行為方式,而緊接著應該是習,即把學到的知識充分地加以練習、應用,真正地掌握它。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轉化成自己的智慧,以便進一步加以實施,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這才真正地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學習,才算是完成了學習的整個環節。
我們這裡所說的學習不僅指的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指對如何學習知識,即元認知的學習,怎樣運用優良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並找到與自己合適的途徑來展開學習。有些人認為,自己對這些都知道,對那些方法與策略也有所瞭解,甚至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就是沒有具體實施與操作,形成一種眼高手低的怪現象,這樣學到的方法有任何實際意義嗎?毋容置疑,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所以我們說,以學為主,不僅是誤區,而且是誤區中的誤區,是最大的誤區之一,絕不可以掉以輕心,讓它阻礙和危害我們的學習。
學·習·用並重——這是我們突破這一誤區的根本對策!為什麼要習?習是為了學,學是為了習,兩者是一個統一體,沒有學就談不上習,沒有習,學就沒有意義可言。用是為了學,學是為了用,以用促學,不用則等於沒學,也等於沒習,白費力氣,用是最根本的目的和最終目的,也是學的最後歸宿。
怎樣運用知識?我們這裡所說的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直接使用,運用知識完成自己的功課和練習,讓知識在做作業和做練習中更加理解和掌握,它們實際上也是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促使知識轉化為自己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
第二,學習知識要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讓知識成為我們有力的知識武器。使自己的能力在學、習、用中得到昇華,轉化為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提升和強化這種能力。
第三,知識可以武裝自己,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展開創造性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勞動,從而充分地體現我們的創造性能力和實現自己更高的人生價值。
學習
學習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困難,任何一個智力健全的人,都可以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我們要獲得卓越的發展,就必須學會學習,必須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真正的學習
什麼是學習?學習是以語言為中介,實現自覺、主動掌握社會與個體經驗的實踐。
學習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進步發展的歷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人類學習與進步發展的歷史。我們在學習中瞭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個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的人才。學習的目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是為了很好地掌握知識。知識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社會以及工程技術方面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它們以各種圖書和其它知識載體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我們掌握知識的方式通常需要經過一定的形式,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學習,讓那些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知識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讓前人的經驗通過轉化變成自己的知識,從而使自己擁有這些知識。
我們可以從古今中外許許多多偉人、天才、傑出人士身上,看到他們都是學習知識傑出的人士。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工程師等,他們掌握了人類大量有用的知識,從而創造了豐功偉績。例如: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創造發明時,經常圍繞著一個發明的中心去搜集大量資料,吃透了這些資料,從中受到啟發,進行深度加工,最後完成創造發明。如果沒有人類以前積累的相關知識,沒有他虛心學習的這種積極的態度,沒有努力把這些知識變為實際解決問題的動力和精神,那他的創造發明就是不可能的。他的求知心情極為迫切,知識極其淵博,他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寶庫。
科學技術已經獲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知識正處於爆炸階段,而且知識增長的速度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學習,瞭解掌握現在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新進展,毫無疑問,它們都要靠學習來實現。
第二,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智力。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轉化提升為自己的智慧,我們的多種智力因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諸多智力因素中,核心的因素是思維能力,就是說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把整個學習過程看成是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自始至終貫穿在學習中,從而讓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得到加強、得到發展,同時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實驗力、操作力等都獲得充分的鍛煉與進步。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更聰明、更智慧、更有能力,古今中外無一例外。怎樣把自己這一良好的願望轉化為現實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諸葛亮充滿了智慧與力量,《三國演義》中對他有出神入化的介紹,他的能力從何而來,與他在隆中讀書積累的知識,密不可分,如果沒有隆中讀書,就沒有後來譽滿天下的諸葛孔明。
第三,學習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智能素質的綜合體,它是我們完善自我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規範都受到了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在生活中學會了許多普遍的知識,並且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方式。我們中國人向來講究禮、義、仁、智、信,這些行為規範都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並且付諸實際。當代中國人講究的是德、智、體、美、勞,講究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概念就是綜合素質的發展。
學習是建立精神文明與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內容。人們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精神高度緊張,怎樣才能讓人類的精神在數字化時代有更好的生存方式,也要通過學習,這一點在現在尤其重要。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東方文化與數字化:
其一,數字信息化帶給人們精確、量化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它的規劃、程序中展開了機械的生存、演化。這種過於嚴謹的機械化,缺少了人文情結,生發出現代人的無奈、孤獨與生命的蒼桑情結。所以數字化帶來的方便與物質繁榮,並不是全部生命和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還應該擁有生命中的人文關懷,天人合一,相輔相成。數字信息化在東方文化的滋養下才會更加具有積極美好的意義。
其二,數字信息化的膨脹、擴張,使人們陷於異常紛亂、繁榮的物質世界之中,感覺迷茫。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作用於數字信息化之中,起著調節、和諧人們心靈和撫慰人們精神的作用,使人們獲得解脫和超越,從紛繁的物質世界之中,體會到生命的本義,人生的本質和世界的本源。
其三,數字信息化來源於現存的社會,在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糸,歷史不會斷裂,以往積累的思想與人文精神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未來,它給人性的復歸與人本的確定奠定了內外呼應的基礎。東方文明的歷久彌新正是適應這種社會發展的需要。
其四,數字信息化永遠取代不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全部或大部分。社會文化自然包涵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數字化物質生活越發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強烈。東方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匡扶和滋潤社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就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良性互動關係,也就是說,生命的哲學永遠是物質與精神的合二為一。
其五,面對物質的繁榮富足與生活的紛擾複雜,人們加強了對單極物質的追求,從人性的本義游離開了,產生出精神的失落和蒼涼,人們反過來又要尋求匹配於這種物質的精神家園,這就是陰陽轉換的本質意義。這也正是東方文明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中心思想,這種思想得之於對社會、對世界、對人類的深刻理解,東方文化從而在人們的渴求與發展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學習還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心理中的消極因素,來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憂慮、迷茫與失落,這要我們自己能夠在學習中掌握某些方法來對症下藥,或者轉移視線,調節心境,就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擺脫困境,重拾自信與信心,走上積極上進的人生之路。
二、學習的特點
對於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與人類整體學習具有相對的個性,他們雖然是人類學習的重要部分,但是也有區別,表現出自己特有的個性。
第一,要有周密的計劃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我們要把學習安排在某一階段、某一時間內進行有計劃地開發與培養,因此我們提出了策劃學習的主張,即把學習當作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來看待,從目標、方法、結構、時間、形式、進展、速度等方面綜合考量,周密地安排學習,讓學習更加合理和有效。
第二,要認識到學習的間接因素。學習的知識絕大多數是前人和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和知識,它們不是自己的體驗與所得,而是通過對他人的知識積累的再認,所以主要是一種間接認知的活動。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書籍、老師講課、各種媒介、傳聞等來獲取這些知識,認識到這一特點之後,我們就要集中精力去掌握那些最本質、最重要的知識、技術與技能,而不要過於強求每件事都是自己直接參與的,沒有必要事事做到眼見為實,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有所創造,不過主要的精力依然放在汲取間接經驗上面,他同樣可以讓我們增強智慧和能力。
第三,要認識到高效學習的價值所在。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而展開的一種高強度的智力勞動,有了老師的指導,自己可以更快地學習實質內容,進而把握它們,而不是自己去慢慢摸索,到頭來走了很多彎路,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浪費了許多有用的精力,所以我們要主動、積極地聽取富有經驗的教師和專業人士的指導,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第四,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實踐的作用。學習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腦力活動。所有的學習都要貫穿實用的目的與手段,而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種存儲知識的方式,只有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練習、訓練、運用,才能夠讓知識活起來,同樣成為自己活生生的能力的一部分。
三、學習的規律
我們看任何事物,都要透過它的現象看到它的本質,從那些本質上面發現它的規律,把握這些規律可以有效地武裝自己,在具體的過程中,運用這些規律,施展自己的才華。學習活動具有哪些基本規律呢?
第一,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根據現代認知學原理,我們把從外界接受的信息通過理解、編碼、儲存與加工,然後讓信息內化與昇華,進一步融合進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我們智能結構的組成部分,根據這一原理,學習與思考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實現這一過程。
學主要是把外界有用的信息輸進大腦,思主要是用自己的大腦加工處理這些輸入的信息,學和思相伴始終,不遺不棄,所以孔子大師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大思想家王夫之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則不恃已之聰明,而一惟先覺之效;思則不徇古人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思考在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巨人之所以成為科學巨人,是因為他們在學習與觀察事物上從來不是蜻蜓點水,從感性知識深入到內涵,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發現本質的內容與內在聯繫,從而加以發現、發明與創造,在科學上獨樹一幟。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只是由於我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