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思考力 第2章 揭開思考力的面紗 (2)
    慕尼黑的造紙技師菲德爾曼,有一次由於一時的疏忽大意,在造紙的某道工序中少放進去一種原料,結果生產出大批不能書寫的「廢紙」。正當他想著會被老闆解雇的時候,一位朋友向他建議說:「考慮一下這樣的紙有沒有什麼別的用途?」於是這位技師和他的朋友一起,對這批紙反覆觀察琢磨,終於發現:這種紙吸水的性能很強,蘸在這種紙上的墨水很容易被吸掉。他們發現這一特點以後,便對這種紙加以剪裁裝訂,把它作為一種專供書寫後吸乾墨水用的「吸墨水紙」出售,上市後竟然大受用戶們的歡迎。後來菲德爾曼還為這種「吸墨水紙」的製造方法申請了專利。

    還有一個同生產「吸墨水紙」相似的事例:

    麥克維原想研製一種黏性很強的膠水,但由於在研製過程中出了差錯,生產出來的膠水黏性很差。可他不肯就此認輸,總希望能想出個什麼辦法來對這種膠水加以利用。後來他想到,可以利用它的黏性不強這一特點,將它塗在信紙、便箋的上方或一角。要取下塗了這種膠水的某一張信紙、便條時,只需輕輕一提,不僅紙不會撕壞,連膠水的痕跡都不會留下。麥克維拿了這種膠水到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去推銷或請求免費使用,雖然也碰過壁,最後還是得到了用戶的認可,逐漸成了一種頗有銷路的新產品。

    看了以上的事例,那麼思考是什麼呢?首先,思考是在我們控制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動。「控制」是一個關鍵詞。坐在小汽車裡不等於是在開車,只有把握方向盤並控制汽車的運動才是開車。同樣道理,我們的心理活動只有在受到自覺指導的情況下才是思考。

    當然,跟開車旅行一樣,思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目的。旅行可以跑專差,也可以是沒有固定目的地的假期漫遊。開車的環境條件多種多樣,效率和成功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光線的明暗、行駛的快慢、路線的對錯等等。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還控制著汽車,就是在行駛;同樣,只要我們還控制著自己的頭腦,就是在思考。

    這並不是說思考必須是自覺進行的。無數證據表明,無意識的思考也可以成為有目的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當我們暫時放棄對某一問題的思索而轉向其他活動時,常常會突然閃現一個能解決原來問題的想法。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斯托是一個數學專業的學生,一天,他冥思苦想了好幾個小時,也沒有解決那道幾何題。他決定暫時放一放,於是,就去睡覺了,很奇怪,在夢中,他很輕鬆地把輔助線加上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醒來後,他對夢境還記憶猶新,就趕快按照夢中的方法去加那條輔助線,果然,很快就證明出來了。

    或許在生活中,你也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情。這就說明了思考有時候並不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正像物體運動一樣,思考也存在著一種慣性,並且越是勤奮地、經常地思考,這種慣性就越大。所以,我們經常提醒大家要勤動腦筋,就是希望能培養出這種思考慣性。

    我們不妨給「思考」下一個比較正式的定義:思考,就是幫助我們弄清問題、解決問題、作出決策或理解事物的一切心理活動。它是尋找答案和理解事物的過程。思考過程中包含著無數種心理活動,最重要的是認真觀察、回憶、好奇、想像、推想、解釋、評價和判斷。當我們解決一個問題或作一項決定時,往往要綜合進行這些活動。例如,我們可能先找到一種想法或「左右兩難」的問題,然後經過質疑、解釋和分析等思索活動,最終得出結論或作出決策。而思考力就是我們思想的能力,思考力的高低決定我們在生活中能力的高低。

    人們為解釋思考力的本質,已經作了很多努力。科學家廣泛地認為,思考力完全是語言型的。就是說,我們的思考過程就像說話那樣能造出句子來,並默默地在心裡說。如果真是這樣,愛因斯坦便不配稱為思想家了,因為他的思想所包含的想像要多於言詞。正如我們可以用文字以外的數學符號或圖像來表述某一見解一樣,我們也可以用它們進行構思。

    思考就是這樣,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可以變廢為寶,只要你善於發現,勤於思考,你就會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

    造就思考力

    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認為優秀是思想家天生的,而不是後天造就的。這種觀點雖說有一點道理,但總的看來是不可信的。有些人具有較高的思考天賦,學習速度較快,結果這些人就可能年復一年地將自己的思考本領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有效的思考實際上是後天養成的習慣。研究工作顯示,任何人都可以培養出有效思考的心理素質,任何人都能掌握上述兩個思考階段的技巧。首創性也是可以學會的。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成為一個有效的思考者,並不需要有特別高的智商。科學家保羅·陶蘭斯指出,70%的發明家和創造者的智商是在135分以下。

    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取決於習慣和態度。困難不在於從前你有沒有接受過思考藝術方面的直接訓練,而在於你已經養成了某些不好的習慣和態度。本書將向讀者提供需要掌握的某些原理和技巧,也許還有老師從旁指導,但這些都不夠,你必須自己提供最重要的動力——上進心和應用所學知識的慾望。

    如果你最初感到難以改變自己的習慣和態度,請記住這種感覺很可能是虛假的。有許多事情都是你最初認為幹不來但最終掌握了的,例如,游泳、打籃球、開汽車等等。

    過去人們認為,人人喜歡同樣的工作機會、工作地點和條件。其實,任何兩個人的需要都不會完全相同。對一個人有利的,對另一個人未必有利。下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莫扎特和貝多芬雖然都是偉大的作曲家,但他們工作方式很不同。莫扎特從來不借助筆錄,而是先在心裡完成整個交響曲和歌劇序曲,然後,記在紙上。而貝多芬則是在本子上一小段一小段地作曲,常常重來和修改達幾年之久。他的最初稿十分粗糙,能從這樣的初稿中寫出偉大的不朽之作,是許多學者迷惑不解的。

    如果莫扎特效仿貝多芬,或者反過來,會出現什麼情況,那些偉大作品肯定不會問世了。因為,這些違背他們各自的性情,只能使他們感到極度壓抑,結果最多可以搞一些低劣的創作。

    沒有理由不承認,今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之所以從來沒有考慮和開發自己的潛力,只是因為他們自然而然地或被迫地採用了別人的習慣。最好還是不要假定現成習慣最適合你的需要,而是要實踐一下,試著找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習慣。你所找到的新習慣可能並不很奇特,但即使微小的改進也可能給你帶來持久的好處。那麼,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善用時間

    在最佳時間工作一小時,往往比平庸的兩三個小時獲得更好的結果。你習慣於何時工作,清晨還是夜晚?請在以後一兩周裡試一下,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選擇地點

    你可能見到過一些學生在奇怪的地方學習,如宿舍、吵鬧的飯廳、小酒巴等等。說不定你也曾出於某種原因偶爾在這種地方讀過書。這當然不是說那種場合有多麼好。如果你要高效率地工作,就應當找一個安靜的地點(假如你發現亂轟轟的地方真能激發你的思想火花,那就想盡辦法去那種地方好了)。

    善於刺激

    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有時需要某種奇怪的刺激,例如,詩人席勒思考時要有一張堆滿腐爛的蔬菜水果的桌子,小說家普羅斯特要有一間用軟木板裝修的工作間,薩繆爾·約翰森博士需要一輛發動起來的小汽車、橙子皮和一杯茶。不過,你最好不要學得依靠什麼鬼把戲或稀奇古怪的條件,最好還是養成某些容易辦到的習慣,比如,在工作之前散散步,在校園裡跑跑步,洗個熱水澡,邊思考邊彈奏樂器等等。

    這裡應當提出一個值得注意的告誡:不要把你所喜歡的東西同最適合你的東西相混淆。例如,你可能喜歡早晨呆在宿舍裡看電視或聽音樂,但這樣做可能妨礙你思考或寫作的效果。同樣,酒精和麻醉品可能使你感覺飄飄欲仙(至少暫時如此),但它們無疑是有害無益。儘管認為這些物質能增強創造力的觀念很頑固,科學家們幾乎完全一致地斷定了它們具有相反的效應:它們使人頭腦遲鈍,注意力分散。

    巧用感覺

    在對思維缺乏科學認識時,人們特別看重感覺的作用。那時最引人注目的說法是「干你自己想幹的事」,「跟著感覺走」和「時刻跟感覺保持聯繫」。這是片面的,感覺不應該和思考割裂開來,而且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感覺可以對解決問題和決策產生難以計數的積極作用。它不僅能產生某種導致答案的預感、印象和直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提供迎接嚴峻挑戰和堅持不懈解決問題的熱情。愛因斯坦花了7年時間埋頭苦幹,搞出了他的「相對論」;愛迪生用了13年時間,使電唱機得以完善;哥白尼為證明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花費了30餘年心血。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為的是實現極為困難的目標——戰勝疾病、貧窮、無知和野蠻。如果不是對他們各自工作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而持久的感情,他們就不會堅忍不拔地幹下去。

    那種認為只有藝術家靠感覺,而科學家和其他實幹家則像計算機那樣解決問題的流行觀念,早就受到了學者們的批駁。愛因斯坦本人就曾明確肯定直覺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他說:「發現複雜的科學定律,是沒有邏輯途徑可循的;只有直覺的途徑可以利用。科學發現要借助於對表面現象背後的秩序的感覺。」亞瑟·科斯特勒研究過很多著名科學家的生平,他認為:「在普通人的想像中,這些大師們好像是冷冰冰的邏輯機器,是安裝在木頭棍子上的電子頭腦。其實,如果讓一個人看看這些人的信件和自傳選集,然後讓他猜一猜這些人的職業,他最可能的回答是:一群天真爛漫的詩人或音樂家。」

    當然,並非所有的感覺都是好的。有些感覺會引導我們走上歧途。有時候,即使是性情溫和的人也會產生粗暴待人的衝動。理智要求我們不要做感覺的奴隸,而是應當冷靜地檢驗自己的感覺,去虛存實,去偽存真。

    集中注意力

    許多人認為,集中注意力意味著一種持續不斷的思考。他們以為科學家、作家、發明家和哲學家是緊繃繃地毫無鬆懈地完成思考任務。這種觀點不正確。集中注意力與其說是避免精力分散,不如說是當出現精力分散和外部干擾時克服它們。集中注意力意味著當思想分散時重新集中起來。

    集中注意力很像駕駛汽車。如果駕駛員很老練,他的雙手不會像捆在方向盤上那樣一動不動。他會輕微地左右搖動方向盤,以保持汽車平穩運行。即使是在筆直的道路上,汽車也只能在很短時間內沿直線前行,司機必須不斷進行微調,這種微調幾乎是覺察不出來的。老練的司機並不比新手更有天才,他無非是學會了及時微調。

    同樣,有效的思考者之所以有效,秘密不在於他們較少分散注意力,而在於他們學會了較快地和更有效地對付精力分散問題。例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