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裡禪外悟人生 第47章 南山律在家備覽 (7)
    △事鈔續云「若論事懺屬彼愚鈍。由未見理、我倒常行、妄業翳心隨境纏附、動必起行行纏三有。為說真觀、心昏智迷。止得嚴淨道場稱歎虔仰或因禮拜或假誦持旋繞竭誠心緣勝境。則業有輕重、定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並如佛名方等諸經所明。」資持釋云「次事懺中、初標機宜。由下二示懺法又二、初敘不堪理觀。止下二正明事懺二、初明事行。則下明成益、上二句示先業。言輕重者就過為言、五逆謗法用僧物等為重、余則為輕。又凡造罪、具足三時俱起猛心為重、或二時一時為輕。定不定者復簡重業、定業極重縱不亡、不定猶輕或容轉易。下二句彰益。轉報謂易奪不受、對上輕及不定業也。輕受謂轉重為輕、即上重中定業也。並下指廣。虛空藏經占察經等並明悔法。若准業疏須具五緣、一請佛菩薩為證即奉請眾聖也二誦經咒即誦諷咒三說己罪名即說懺悔四立誓言即今發願五如教明證。即今求相簡擇邪正」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今據上段資持釋業有輕重定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鈔文之義、並會通業疏四句、列表如下。其中依業疏增入者、上下用()記號

    (二時一時非俱起猛心愈輕)

    初中後心三時者、謂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猛重心相者、謂方便舉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隨喜心。其中輕重有無、列示句數。如前持犯篇、持犯總義、辨犯優劣章、單心辨犯及有心無心辨犯二節廣明。宜檢閱之。

    業疏釋懺六聚法篇、引他解中、分列四句、至為明晰。今准其義、附列表如下以資參考。文見業疏記卷二十二。

    時報俱定三時俱有心並俱重心 不可不受、則轉重令輕。

    時定三時俱有心報不定雖俱有心容有重輕—懺悔可轉、則有相除。

    時不定非三時俱有心報定有心者俱重心

    時報俱不定非三時俱有心有心者非俱重心此造業輕、易懺伏也。

    濟緣云「問、修理懺人須禮誦否。答。愚智兩分、事理無二。上智達理不礙修行、中下昧空故存漸誘。應為四句、總攝群機。一得理失事、一心禪觀、外闕莊嚴、如有目無足不能前進。二逐事迷理、計功分課、不了緣生、如有足無目不知所從。三事理雙運、目足相資、萬行圓修、必至彼岸。四理事俱昧、盲而無足、愚癡惰慢、終無出期。是知理事各立未免偏邪、空有一如是真修習。故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諸佛菩薩歷劫熏修、華竺祖師終身苦行。此理深密、何可盡言。略示大途、粗分緇素耳。」見業疏記卷二十二 資持云「今時愚者、錯解佛乘。皆謂理觀寂爾無思、空然無境。取捨不得、能所俱亡。頑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蕩任情即為妙用。由是不禮聖像、不讀真經。毀戒破齋、嗜酒啖肉。誇為大道、傳化於人。惡業相投、率多承習。此乃虛妄臆度、顛倒論回。豈知達法皆真何妨泯淨、了真即用豈礙修行。是知悟理則萬行齊修、涉事則一毫不立。自非通鑒、余復何言。」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上來別明化教二懺中對顯二懺竟

    重廣理懺

    標示用心

    事鈔云「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以無性故、妄我無托。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如人醒、則不眠醉。」資持釋云「初示所修觀相。無性即空理。以下明罪滅所以。諸世間業皆從我生、我為業主我既無托、故所造善惡不從我倒而生、妄業無依、故得除滅。見謂達理、斷謂起修、除謂能觀智、滅即所觀業、破妄顯真而非頓證故皆雲分。若約位判、分見分思即內凡人、分除分滅即初果已去。如下喻顯。眠醉喻迷醒覺喻悟眠覺醉醒相似法故。」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別列三觀

    事鈔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種。」資持釋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權實往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後二屬大。若約開權會小、終歸一理。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小大如是分之。」

    △事鈔續云「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資持釋云「性空中分三、初示所觀境即諸法二字。諸法之言總包一切。諸經論中或約依正因果、或世出世間、或有漏無漏、或色心非色心、或善惡無記、或陰界入等。若據通論總觀諸法、今就懺悔且指罪業而為觀境。性空無我一句即能觀智。罪從緣有、本無自性。緣即心境、虛妄心境和合成業。業性自空、非合之空。由存妄計故受輪轉、但破妄計覓罪叵得、叵得之處強名空理。言性空者小機智劣、不能即法見空。必待推析、窮法體性、然後方空。此下判位。小乘通收聲聞緣覺。據所乘法諦緣雖殊、若論斷證同見空理。」

    △事鈔續云「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資持釋云「相空中亦三、示境同前能觀中。言相空者了法無相。猶如幻化昧者謂真、亦如空華眼病謂實、故雲唯情妄見。判位中小菩薩者雖發大心、未窮心本、故設此觀空諸塵境、如諸般若所被初心。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薩涉事故雲照用。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空理故雲小也、志慕佛乘故雲菩薩。」

    △事鈔續云「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故攝論雲、唯識通四位等。」資持釋云「唯識中三科同上觀境可解。能觀中。外塵謂一切境界也。言本無者有二義、一者境即心故、二者虛妄見故。實唯有識者言唯則遮於外境、言識則表於內心。判位中。上二句彰勝。對前粗淺故雲深妙。次二句正判。大菩薩者初地已去也。故下引證。彼以五十二位總為四位。論雲。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境。境即是體依此境界、隨心信樂、入信樂位。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如理通達、得入見位。即初地也能對治一切障、得入修位。二地至七地出離障垢、得入究竟位。八地至佛地初位所修名影像唯識、後三所修名真唯識。有人將前小菩薩對加行者不知觀行不同也問。有人云、唯識觀、現山判位太高。又雲、深位無罪、豈須懺悔。其意雲何。答。論文自雲唯識通四位、那責南山判耶。此蓋特舉深位以彰理妙、當知悔法正為下凡、故下勸令任智強弱隨事觀緣豈令果佛而悔罪耶。前修率爾不無小疵、後進狂簡便生輕謗。寄言有識、詳而慎之。」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結示

    事鈔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資持釋云「據理深淺、由機強弱、當量己分隨力修之。然末世情昏、鮮逢利器。尚未堪事行、況克意於玄門。三觀微言、於茲殆絕嗚呼。」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上來別明化教二懺中章重廣理懺竟

    上來懺悔篇中第二門別明化教二懺竟

    上來第三懺悔篇竟

    李叔同(弘一大師)傳

    林子青

    弘一大師是我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中年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他雖然逝世近四十年了,但他的聲名仍為國內外人士所仰慕。

    大師的前半生以李叔同這個名字馳名於藝術教育界,是我國最初出國學習西洋繪畫、音樂、話劇,並把這些藝術傳到國內來的先驅者之一。一八八零年(舊歷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一個富裕的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名號屢改,一般以李叔同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會試中進士,曾官吏部。後來在天津改營鹽業,家境頗為富有。李叔同五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有異母兄弟三人,長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岡,字敬甫,是天津一個有名的中醫。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當時的文人一樣,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對於書法、金石尤為愛好。他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元禮)學填詞、又從唐靜巖(育厚)學書法。這個時期和他交遊的有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嘯麟,同時友戚同輩有嚴范孫(修)、王仁安(守恂)、陳筱莊(寶泉)、李紹蓮等。還有一點以前傳記本曾提到的,是他在遷居上海以前,曾以「文童」進過天津縣學,受過八股文(當時稱為時文)的嚴格訓練。

    李叔同,年十八,在母親作主之下與俞氏結婚。越年戊戌政變,他就奉母遷居上海。這時袁希濂、許幻園(金榮)等在城南草堂組織一個「城南文社」,每月會課一次,課卷由張蒲友孝廉評閱,定其甲乙。這一年,李叔同十九歲,初入文社寫作俱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