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36章 哲學旨圭 (18)
    近幾年來,中國哲學史教科書已出版多種,現在又出版了馮契同志的這本《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新著。中國哲學史的教材問題已基本解決了。但是,關於中國哲學史,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有一個開拓研究新領域的問題。講古代哲學家的思想,過去著重講自然觀、認識論、辯證法、倫理學說、歷史觀。有些哲學家思想比較複雜些,方面較多;有些哲學家的思想比較簡單些,方面較少。應該按照實際情況來講。但是,僅僅講這些方面是否就足夠了呢?其實,還應該開拓一些新的研究領域,還應考察古代哲學家的價值觀和文化觀。

    價值觀或價值論的名稱是20世紀初年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但是價值觀的思想在古代早就有了。50年代以來一般都認為西方所講的價值觀都是唯心主義的東西,毫無價值可言,其實這也是簡單化的傾向。近年來不少同志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這是很好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研究古代思想家的價值觀。現在同志們強調研究文化史,這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在研究文化史的同時,也應該研究古代思想家的文化觀的歷史。孔子強調文,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孔子確實可以說有自己的文化觀。《莊子·外篇》講:「文滅質,博溺心」,對於文化持否定態度,也是一種文化觀。後來宋明理學以至清初的王船山、顧亭林、黃梨洲,都有自己的文化觀,值得研究。

    不但要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還應該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我同意有些同志提出的方法的多樣化,也可以叫做方法的多元化。唯物主義辯證法並不排斥其它的有效方法。現代英美的分析哲學提倡所謂邏輯分析法,我認為在一定範圍內也是有益的。近年自然科學家提出三論——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如果學會運用三論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史,可能取得重要的新成果。但這需要艱苦的努力。希望年青同志們在這方面作出貢獻。方法是工具,工具只要是有效的,越多越好。但是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從遠的來說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從近的來說,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易傳》說:「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既要「殊塗」、「百慮」,又要「同歸」、「一致」。

    不論運用哪種新方法,必須以對於歷史資料的正確理解為墓礎。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許多名詞概念具有複雜的含義;有些哲學家所提出的基本命題也含有深邃的義蘊。這些都不是易於理解的,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如果對於基本的概念範疇、基本的哲學命題還沒有達到正確的理解,就輕易地進行推論,那就會「差以毫釐,謬以千里」。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其次談談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馮契同志提出「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一方面它是一種精神財富,是繼續前進的基礎;一方面它是一種沉重的包袱,是前進的障礙。這就要進行分析。必須注意的情況是:傳統文化中積極的貢獻常常是難以理解、不易掌握,而易於喪失、忘卻;傳統文化中消極的阻礙進步的東西卻不易克服、不易擺脫。優秀傳統不易保持;而沉重的包袱卻難以甩掉。如果不區分精華與糟粕,對於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其結果是精華被否定了,而糟粕卻依然如舊,或且變本加厲。「文化大革命」提出了「破四舊」的口號,從字面來說,也不算錯,而其實際情況是,許多優秀遺產卻被恣意否定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都被胡亂破壞了,而舊時代最陳舊的最腐朽的東西卻是渣滓浮起,氾濫成災。這是一次慘痛的嚴重教訓。這說明,如果不區分精華糟粕,籠統地否定歷史遺產,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中華民族是否具有優秀傳統呢?我們的歷史包袱是沉重的;許多陳腐的庸俗習氣流傳不絕。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中是否也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呢?如果傳統文化、傳統哲學中沒有一點積極的成分,那麼中華民族也就不能立足於世界,中華民族也就只有甘受奴役了。過去有的全盤西化論者講什麼「中國不亡,是無天理」,實質上是宣傳奴才哲學。應該肯定,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五千多年,必然有其優秀傳統作為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現在我們要達到對於民族精神的自我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之中,包括唯物主義的傳統、辯證思維的傳統以及剛健有為的思想傳統。《易傳》中有兩句話可以說是剛健有為思想的典型表述。《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永遠不屈服於外來的壓迫。我們現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是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也是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恩格斯說:「德國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又說過:「我們是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的繼承者。」我們現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也就是間接繼承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但是,作為中國的學術工作者,僅僅間接繼承康德、費希特、黑格爾,是否就夠了呢?顯然不夠。還應該繼承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傳統,至少應該是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的繼承者

    對於歷史遺產進行分析鑒別,區分情粗優劣,將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近年國內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然而也還需要進一步開展。

    7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編寫「中國哲學史」教材。最早出版的是任繼愈同志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四卷本;隨後,又出版了幾部教材和通史。

    有些同志開始編寫比較詳細的多卷本「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已出三冊,任繼愈同志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已出兩冊。這些書篇幅較長,力圖反映中國哲學史的豐富內容。

    還有專科史著作,如侯外廬、邱漢生等同志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任繼愈同志主編的《中國佛學史》。此外,「中國倫理學史」、「中國美學史」、「中國邏輯思想史」、「中國無神論史」等,也都有專著問世。總起來看,可謂洋洋大觀了。

    近幾年來,對於中國哲學史的一些專門問題,也進行了多次討論,發表了很多論文,如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唯心主義評價問題,唯物主義傳統問題,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思想問題,參加討論的同志各抒己見,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