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24章 哲學旨圭 (6)
    這裡順便談談新儒家的問題。西方人所說的「新儒家」,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亦稱「新孔學」。另一個是指所謂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在國內又有人把五四運動到解放前的四位重要學者即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和賀麟先生說成是「新儒家」。這個觀點我不同意。梁先生既贊成儒家,又贊成佛教,把儒家和佛教統一起來。他的這個思想,五四運動以後一直沒有改變,在解放後他也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和毛主席的觀點來論證自己的思想。他是個思想家,但說他是新儒家恐怕不大確切。熊先生本來是學佛學的,後來由佛歸儒,推崇孔子。

    他認為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大思想家,《易傳》的思想比佛教高明得多。說他是新儒家,他自己也未必能接受。馮先生是繼承、發展程朱學說的,但同時他又接受了柏拉圖的學說。說他是新程朱派可以,說他是新柏拉圖主義也可以。賀先生贊成理學,但也宣揚黑格爾主義。在解放後,馮先生和賀先生都轉變了,都表示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賀先生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說他們是新儒家是不妥當的。關於新儒家,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儒學第一期發展是作為百家之一而存在的;第二期從漢代到辛亥革命,作為正統思想而存在;如果儒學有第三期發展的話,那它也只能作為眾多學派中的一個學派,而不可能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了。

    二、傳統價值觀的分析

    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部分是價值觀。以往對這個問題重視得不夠。我下面主要提出三個問題進行分析。

    【1】人生價值問題

    人生價值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人類在天地之間佔什麼地位的問題。孔子認為,人在天地之間佔一個重要地位。《孝經》上有一句話,叫做「天地之性人為貴」,據說是孔子講的。這句話確實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貴」就是價值。孟子認為有兩種「貴」,一是人人都有的「良貴」,一是「人之所貴」,「人人有貴於己者,人之所貴非良貴也」。良貴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別人給予的,也不是別人能否定、能剝奪的;別人給的貴則是「人之所貴」,別人可以給予,也可以否定、剝奪。良貴就是道德意識,只要是人就有道德意識,就有價值。西方一些思想家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天賦的權利,它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人本來固有的自然權利。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天賦人權」的觀念,但有天賦價值的思想。良貴就是天賦價值。「天賦人權」與「天賦價值」都是主張要把人當做人來看待,這表達了人道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儒家的這一觀點,荀子講得最明確,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道家也認為人在天地間有特殊的地位。《老子》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問題,主要講的是人類價值,其中也包括個人價值。孔子肯定每個人有獨立的意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強調人的獨立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具有的獨立意志、獨立人格,就是人的獨立的價值。儒家在強調人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人格的同時,又強調人倫關係。一個人必須恰當地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係。其中朋友關係是平等關係。而君臣、父子、夫婦關係實質上是不平等關係。由於過分強調人倫關係,就忽視了個人自由。但在孔子看來,君臣關係不是絕對服從關係,臣可以對君提意見。君如果不採納,臣可以辭職。孟子更強調君臣關係的相對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對臣不好,臣可以視君為仇敵。但是,從漢代以後,尤其宋朝以後,非常強調「三綱」,特別是「君為臣綱」,否定個性自由,貶低人生價值。程門再傳弟子羅從彥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朱熹的一個學生又加了一句:「天下無不是的君。」「三綱」的理論起了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反動作用。「五四」時期批孔,主要是批「三綱」,這是個大進步。

    【2】生命與理想的問題

    在人的生活中,一方面,每個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道德、有理想。這二者是統一的,但也有區別。孔子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道德原則與人的生命發生了矛盾,是保存生命還是堅持道德原則呢?他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講得更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可見,儒家肯定了生命價值,也肯定了道德價值,並認為道德價值高於生命價值,在二者發生矛盾時,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

    【3】和諧與鬥爭的問題

    東周時代有過「和同之辯」。「和」是多樣性的統一,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達到平衡,就是「和」。只是一樣東西重疊相加就是「同」。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晏子講「和」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的意見如果不完全正確,臣可以提出意見,這是和。如果君主提出的意見,臣只會服從,那就是同。儒家把和作為最高的價值原則,《論語·學而》篇講「和為貴」,《易傳》講「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都是強調多樣性的統一。這個觀點很有理論價值。可是,後來「和」的涵義演變為「融合」,輕視鬥爭,認為鬥爭沒有價值。道家則更甚,老子特別強調「不爭」。墨家也提倡「非攻」。20年代羅素在講中西文化的不同時說,中國哲學強調和諧、調和,西方哲學強調鬥爭、競爭。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認為,對鬥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缺陷。但在1957年以後,我們強調鬥爭哲學,「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只講階級鬥爭,認為七斗八斗就斗好了,又陷入了新的片面性。訪史證明,只講統一不行,只講鬥爭也不行,應當是既強調多樣性、統一性,又不忽視鬥爭性。

    三、傳統思維方式的分析

    關於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我主要講兩點:

    【1】整體思維與分析方法的對立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有一個特點,就是整體思維。中醫非常強調整體,把人體看成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把人與整個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系統觀點,在哲學上,也有很多論證。《易傳》講「觀其會通」,強調要從統一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惠施講「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天地是一個整體,所以才應該泛愛萬物。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強調個人與世界是一個整體。「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傳統觀點。宋明理學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是「我」,這只是「從軀殼上起念」(王守仁),沒有什麼價值;人應該把天地萬物都看成是「我」,超越「小我」,以天地萬物作為「大我」。

    我認為,「超越小我」是對的,但以天地萬物為「大我」,未免陷於空想。以民族為大我,比較切合實際。近來有人認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不分,是意識不到人與自然的區別的原始意識,沒有達到人的自覺。這是完全錯誤的。這無異於說中國根本沒有文化、中華民族是野蠻民族。事實上,「天人合一」的認識,是經過了把人與自然分開這個認識階段後,進一步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統一。這是認識上的否定之否定,是比人與自然對立的觀點更高的觀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多次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界與精神的統一。不重視分析,這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個嚴重的缺點。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講分析。《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它講的還比較全面。明辨就是分析。但事實上,中國傳統思維是比較輕視分析的。

    【2】實測與反觀的對立

    中國傳統思維比較重視反觀,反求諸己,反省自己。但對實測不夠重視,這也是個大缺點。反觀即體認,也就是直覺。道家特別強調直覺。老子講「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第四十七章)認為感觀經驗沒用,只要進行直覺就可以了。這是一種直覺神秘主義。《莊子·外篇》認為,有人「以管窺天,以錐指地」,這沒有價值,主張用直覺來體驗天道。所謂「無思無慮則知道」,即超脫抽像思維才能認識道,這是道家的一個重要思想。我認為,直覺就是靈感。它在認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不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方法。基礎方法是觀察和思考。直覺只是觀察思考的必要補充。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質學比較重視實測。張衡、一行、沈括都注重實際觀察,並在科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哲學上沒有人提出過關於觀察的系統理論。英國的培根對觀察作出了理論總結,對科學方法論有很大貢獻。中國傳統思維把實測與直覺對立起來,過分強調直覺而輕視觀察,分析方法很不發達,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四、批判繼承的主要內容

    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豐富內容應當如何估價呢?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應該徹底否定,有四個方面應該一肯定、發揚。

    應該否定的四個方面是:

    【1】封建等級思想。即「三綱」。雖然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都批判了「三綱」,但它的流毒至今還沒有肅清,還在起作用。只有徹底破除封建等級特權觀念,社會主義的民主思想、平等觀念才能確立起來。

    【2】家族本位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家族本位的傳統是很嚴重的,直到現在仍有影響。梁漱溟先生認為,西方是「個人本位,自我中心」,中國是講「人倫關係,互以對方為重」。梁先生的概括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夠全面。西方講個人本位,但也有愛國主義。中國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事實上君、父、夫都不以對方為重。我們要堅決否定家族本位的傳統,但不等於提倡個人本位。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強調社會本位。當然,也要肯定個人的合法權利、個人的主動作用。人權觀念還是應該肯定的。

    【3】直覺神秘主義。儒家、道家都講直覺,不同程度地否定抽像思維,最終陷入了直覺神秘主義。我認為對於直覺神秘主義應加以批判,但也要給直覺一個適當的地位。

    【4】籠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應該否定。要提倡分析的方法,概念要有確切的含義,命題要有充分的論據。現在有些主張徹底否定文化傳統的人,對傳統文化本身卻不作具體深入的分析,只是籠統地說要反傳統,這是以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反傳統。這種思維方式恰恰還是傳統的籠統思維方式,仍然沒有擺脫傳統。

    應該繼承的四個方面是:

    【1】無神論的傳統。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有無神論的傳統,我們應該宣傳中國古代的無神論思想。王充、范縝的無神論著作至今仍然是光輝的。現在封建迷信活動在某些地區又多起來了,需要我們大力宣傳無神論。

    【2】辯證思維的傳統。中國古代辯證法是包含著豐富理論內容的發展觀,如「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物兩體」、「物極必反」、「相反相成」等思想,今天看也還是正確的,值得繼承和發揚。

    【3】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傳統。孔孟關於這方面的思想有其積極意義。西方的「天賦人權」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天賦價值思想都應該批判地吸收。它們都是主張要把人當做人來看待,這表達了人道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

    【4】愛國主義的傳統。堅持民族獨立、不侵略別國、也不允許別國侵略我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必須繼承和發揚。當然,中國過去的愛國主義有個缺點,就是把愛國和忠君混同起來。岳飛的「精忠報國」既有愛國思想,又有忠君思想。這個缺點在明清之際已經被人發現,顧炎武區別了「亡國」與「亡天下」,把君與民族區別開來了。

    這四個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不應該否定的。籠統地主張徹底否定傳統觀念是不科學的態度。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主張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指的是同反映私有制要求的傳統觀念徹底決裂,而不是否定一切傳統思想。恩格斯認為: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並以它不僅繼承了聖西門、傅利葉和歐文,而且繼承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傳統而感到驕傲。我們應當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科學態度,徹底批判反映封建所有制要求的陳舊腐朽的傳統觀念,同時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的優秀傳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