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16章 文化通詮 (15)
    現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大可憂慮的情形,即許多學者、教授,一頭埋在研究中,卻忘了祖國。他們不想為祖國爭光,為國家在世界學術界爭地位,而只想替個人在世界學術界謀聲聞。因而,他們的論文總想用外國文發表,而不思給國人讀看;即或有所創發,他們寧向外人報告,而不肯令國人周知。這實是亡國現象之一。今後,治一切學術者,腦子裡應存個民族的觀念。學術研究工作,一方面固為求真理,一方面也是為求本國學術之獨立、本國新文化之創建。

    其次,普及的文化革命工作也是極要緊的。學術創建是求文化頂點之提高,文化革命是求人民之一般文化狀態之提高。文化建設是不可不顧及民眾的,民眾之一般物質生活、心理態度、風俗習慣,應有一番根本的革新。文化革命之目的當是「人之再造」,或說文化革命工作即是「造新人」的工作,要使人民的目的、興趣、行為,皆有一種改變。要創造在新的社會中生活著的新的人類,使一般人民都過著新的文化生活。

    文化建設或創造新文化的工作,是一種大業,不是可以一日而就的,長期的普遍的努力是必要的。在創造新文化的過程中,又應有堅定的信仰,不挫的勇氣,精進不息的精神。應堅信中國民族是能再度建設起光明偉大的燦爛的文化的,應能戰勝無數的障礙困難而不為所阻,應能不斷的努力而不以小成自足。中國民族應再度發揮其創造力。

    所謂中國本位文化建設的主張,更顯明的說,其實可以說是「文化的創造主義」。不因襲,亦不抄襲,而要從新創造。對於過去及現存的一切,概取批判的態度;對於將來,要發揮我們的創造的精神!宇宙中一切都是新陳代謝的,只有創造力永遠不滅而是值得我們執著的。

    惟有信取「文化的創造主義」而實踐之,然後中國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後中國民族才能復興。創造新的中國本位的文化,無疑的,是中國文化之惟一的出路。

    傳統文化的精華

    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定的民族,即令他的國籍改變了,他屬於哪個民族還是改變不了的。作為民族的一分子,應有正確的民族意識,應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一個人也可能缺乏民族自尊心,不具備正確的民族意識,這就是最可悲的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每一個不屈服的中國人,都常常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是中國人!」這就表示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民都具有民族自尊心,所以能堅持抗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民族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基礎,這就是對於本民族的文化的優秀傳統有一定的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複雜的內容。其中既有陳腐的糟粕,也有優秀的精華。其糟粕日益顯得陳腐可憎了,其精華則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更顯出燦爛的光輝。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乃是這個民族所以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思想基礎,也是這個民族所以能夠發展進步的思想源泉。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包含許多精粹思想,這精粹思想也非止一端,然而有其最重要的核心。這優秀傳統的核心何在呢?我認為,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核心就是關於人的自覺的思想。

    人的自覺就是對於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特點的明確認識。孟子提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荀子提出「人之所以為人者」,這都是表示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特點的概念,提出這類明確的概念,即表示具有比較明確的人的自覺。

    中國古代哲學的中心議題即是如何做人,研究「為人之道」。中國古代哲學認為「為人之道」在於提高人的自覺,實現人的價值。

    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在於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荀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於有辨,他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荀子·非相》)要而言之,孟荀認為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特點在於具有道德意識,亦即具有道德的自覺,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基本觀點。

    古代儒家認為,因為人具有道德意識,這就超過了其他動物,從而具有很高的價值。孟子提出「良貴」學說,「良貴」即內在價值,孟子認為人人都具有內在價值,而人的內在價值的根據即在於具有「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品德。荀子論人最為天下貴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從人具有道德意識來論證人的價值,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墨家也提出關於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學說,《墨子·非樂上》云:「令人固與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今之禽獸麋鹿蜚鳥貞蟲,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爪以為褲屨,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雖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紝,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即財用不足。」墨家提出人的特點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可謂卓識。所謂力主要指勞動。但墨家所謂力是廣義,統治者「聽治」,勞動者「從事」,都是用力。下文說「王公大人早朝晏退,聽獄治政」,「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也都屬於「賴其力」者。孟子曾區別了勞心與勞力,墨家則認為勞心亦是勞力。

    墨子也強調義,認為一切活動都應以「為義」為目的。墨子弟子問墨子:「為義孰為大務?」墨子回答說:「能談辨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墨子·耕柱》)「為義」之事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精神勞動。墨子主張「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手足口鼻耳目,從事於義」(《貴義》),表現了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

    在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都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漢代以後,墨學中絕了。在漢代以後二千年的中國文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儒學。儒家論道德,一方面特別重視對於社會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個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有一段話表示這一思想最為顯明。孟子說:「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孟子·離婁》)「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這是最強烈的社會責任心。顏子雖貧而樂,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但沒有顯赫的事業。孟子認為「禹稷顏回同道」,因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這就是表示,儒家是兼重個人的精神修養與社會責任的。

    儒家重視個人的精神修養又強調社會責任心,這些思想觀點,在今天看來,也都是必須肯定的。但是儒家有一個重要的缺點,即承認社會的等級差別是必要的。這在今天看來就必須加以批判了。墨家講「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把等級差別看成相對的,但也承認上下貴賤之分。對於等級差別提出批評的是道家,道家否認了社會上的貴賤上下區分的合理性,這是道家的貢獻。但是道家不重視社會責任心,又陷於偏失。這些問題,現在看得比較清楚了。

    要而言之,古代思想家對於道德自覺性的高度宣揚,在今天仍應加以提倡。在變革的時代,應有一系列的觀念轉變,但是人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仍然是確定不移的。

    古今異時,時異則事異,這是人所共知,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律是通貫古今的。《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在今日仍是正確的。孟子亦說:「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這與《管子》所說一致。孟子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民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是完全符合事實的。在古代是如此,在現代也是如此。在「逸民而無教」的情況下,有的豈止近於禽獸,實比禽獸更為惡劣。這就必須加強社會教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教育是絕對必需的。

    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中還有一些精湛思想,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為貴」等,然而最重要的是關於人們道德自覺性的思想。這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孔子與中國文化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延續、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斯大林論民族,認為一個民族不但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而且還有「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見《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頁,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中華民族確實具有「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種「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有其經濟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其與社會教育密切聯繫的思想基礎。這種「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在一些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引導和培育之下逐漸形成的。而在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與「共同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的,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何謂文化?文化即是人類改造自然同時改變人性的一切成就。何謂心理?一般的所謂心理包括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的和不正確的認識,以及自發的和自覺的主觀要求。孔子的學說對於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別人不能比擬的深遠影響。

    孔子的學說何以能發生這樣巨大的影響呢?這首先是由於孔子繼承、總結了原始社會後期以來和夏商週三代的文化傳統。我們現在看孔子,覺得他已經是年代久遠了,事實上在孔子以前,中國文化已經有二三千年的漫長歷史。韓非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顯學》。近人或謂應作虞夏七百餘歲,殷週二千餘歲。)堯舜雖然是傳說中的人物,但未必出於虛構。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孔子一生的工作正是對於堯舜以來夏商週三代的文化成就進行了一番系統的整理,作出了一次重要的總結。孟子稱讚孔子為「集大成」,即意謂孔子總結了上古時代的文化思想。孔子的學說不是憑空提出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基礎。惟其如此,所以能夠對後來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古代,孔子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物,一方面對於過去的文化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總結,另一方面又開創了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從孔子開始,私人講學蔚然成風;到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盛況蓬勃興起了。

    西漢今文經學把孔子裝扮為一個神人,那是歷史的倒退。古文經學和歷史家司馬遷則肯定孔子是一個卓越的學問家。在古文經學和歷史的傳說中,孔子的主要工作是:「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這是東漢以來以至明清時代孔子的具體形象,這是一個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以《詩》、《書》教弟子,保存了上古的詩歌和歷史文獻。孔子在音樂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修春秋」之說,首見於孟子的言論中,近人頗有疑問,但亦不易提出有力的反證。宋代歐陽修開始懷疑《易傳》不是孔子所作,但直到近代,許多史學家、易學家仍然承認《易傳》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易傳》中有先秦哲學中最精湛的辯證法。如果《易傳》出自孔子,孔子的哲學觀點就超越老莊孟荀諸子了。《禮記》的《禮運》篇有孔子談論「大同」的記載,而「大同」是中國古代最高的政治理想。這樣,在漢魏以至宋明時代中,一般學者心目中的孔子形象,確實是高大的、卓越的。

    近年以來,多數哲學史家認為:《春秋》基本上是魯國史官的手筆,《易傳》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大同」學說更是戰國時期儒家的思想;關於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資料是《論語》和《左傳》中關於孔子的記載。這樣,關於孔子的資料較過去時代所承認的大大削減了。雖然如此,專從《論語》和《左傳》來看,孔子仍然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仍然是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思想基礎的最主要的哲人。

    孔子的哪些思想觀點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呢?這主要有三點:第一,積極樂觀的有為精神;第二,對於道德價值的高度重視;第三,開創了重視歷史經驗的優良傳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