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很重要。中國古代長於辯證思維,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後來又介紹進來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可以說是深入人心,這一點應當承認。但是真正遵循辯證法又很困難。有許多號稱辯證法大師的,事實上又違背了辯證法。例如斯大林,以前,有一本書叫《辯證法大師斯大林》,而事實上他卻有不少違反了辯證法。實際上講辯證法和用辯證法是兩碼事。講辯證法就是要克服一點論,講兩點論,這是對的,但我覺得也應該承認「三分法」。前些年若提出三分法,就被認為是反動的,事實上,像善惡,就有非善非惡的情況,美醜也有非美非醜的現象。人們常說「啼笑皆非」,事實上不哭不笑乃是正常的現象。「中間大,兩頭小」,這不就是三分嗎?中國古代哲學家張載寫的《正蒙》,其中《參兩篇》,又講三,又講二,這是比較全面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帶有籠統思維的毛病。講話籠籠統統,哲學家使用名詞不下定義,提出一個命題也不加以論證。中國傳統哲學缺乏分析的方法,這一點是我們的不足,應向西方學習。
總之,我認為,要建立新的文化體系,就要總結過去,發揚創造精神,創造新的觀念、新的體系。近代西方的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創造精神,我們學習西方就應學習這種精神。創造就是有新的發現,新的發明,製作新的工具。科學已經很進步了,但是未知的領域還很多,需要探索,如氣功自古有之,但至今還是一個謎。現在人類生存與發展遇到了許多困難,如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人類處於關鍵時代,中華民族更是處於關鍵時代。因此希望年輕的同志能對解決這些問題做出貢獻。
關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
1月10日上海的十位文化界名流發表所謂「一十宣言」,即《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主張現在中國應建設中國本位的文化。這個宣言發表後,響應者甚多。差不多已得到全國的注意。這當不能不說是文化界一件極堪注目的事。本來,對於中國未來新文化的看法,近年以來,在復古及純歐化兩種主張外,原也有人主張兼綜東西兩方之長,發揚中國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遺產,同時採納西洋的有價值的精良的貢獻,融合為一,而創成一種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調和,而要作一種創造的綜合。我在前年的一篇舊文(《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裡,即曾如此主張,其中所表示的意思,大體上是與「一十宣言」所說相同的。然而提出「中國本位的文化」的明確口號來,卻自此宣言始。宣言中所說,大體上是國人所當接受的。不過,也許因為是一個簡單的宣言,所說似還不免籠統。再加以更進的分析,卻似乎是必要的。
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當是有一種「對理」性的(西文Dialectic一詞,俗譯為「辯證法」,太不合適,或改譯為「對演法」,亦未諦,茲兼顧音義,譯為「對理」)。想瞭解中國本位的文化,必須知其「對理」性。一方面,對於全盤承受西洋文化的見解,加以反對,而另一方面,對於恢復舊文化的見解,也是反對的。同時,卻又不是調和,且與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亦不可同日語。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是一方面不要使中國文化完全為西洋所克服而歸於消亡,要使中國仍保持其特色的文化;同時另一方面,又要使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適應,使中國文化變成新的,而成為新的世界文化之一部分。也即是,固要吸納西洋文化,卻又要避免為西洋所同化;其吸納西洋文化,要按著一種表准,但此表準是依中國文化之特性及現代的需要來決定的。換言之,即是要建設新的中國文化,既非舊文化,也非西洋文化之附庸。
本來文化現象有其規律:其發展是有階段的,後一發展階段是前一發展階段之否定,然而其間又有連續性,前一階段之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是不能被毀棄的。文化有世界性,然而也有民族性,即地域上的變異,雖在同一發展階段,甲民族與乙民族的文化仍可有其不同的。其不同之點,即其獨特的貢獻;其特色的地方,即其獨立的創造。但一個民族的文化,又須與其周圍世界的文化相適應,如完全不能適應,也只有歸於消亡而已。而且,兩個發展階段不同的文化,是不能相抗的。在後一發展階段,要完全保持前一階段的特色,亦是不可能的。
以此,要保持舊文化,不思與世界文化相適應,結果必歸於絕滅而已;同時,如根本唾棄本土文化,要全盤承受外來文化,亦終必為所同化而已,其自己的文化也一樣歸於絕滅。所以,在現在中國,全盤接受西洋文化與謀舊文化之復活,同樣都是死路一條。如欲中國民族將來在世界文化史上仍占一地位,那只有創造新的文化,或建設所謂中國本位文化。
欲使所謂中國本位文化建設之意義成清楚的,還須考察:過去的中國文化是什麼?中國文化的特色在哪裡?世界文化之大流是趨於何方?中國所缺乏即所需要者是些什麼?不然所謂中國本位文化的觀念還是模糊不清的。
過去的中國文化是什麼呢?想瞭解中國文化是什麼,似乎必須和西洋文化作個對照。英哲羅素論西洋近代文化,曾舉出四點,即力的崇拜,科學,工業,民主政治。我覺得中國文化似也可以四點說之,第一中庸的行為態度,第二人倫之注重,第三農業,第四士大夫統治。文化本是人類的生活樣法,而中國人的生活樣法處處都是中庸的。中國人在各方面都喜調和持中,中國人對待自然的態度是調諧的,是「不為已甚」的,只要自然不十分難為人,便可以對之妥協,或者作一種消極的適應,不圖改造自然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態度,但如十分生活不下去了,則也會對自然稍加以改造。所以中國人不是不會發明,是能發明能創造的,然剛發明剛創造一點,便滿足了,便停止不進。中國人又最重人倫。中國所謂「學」,只是研究人倫日用當然之理;所謂「德」,也只是在人倫上處得好。
由人倫的注重而形成所謂禮教,禮教便是關於人倫的規律,是一種無形的嚴法。人倫的出發點當然又在家庭,可以說中國人的生活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內無個人,外無社會國家,只注重一個家庭,與西洋的一方注重個人一方又注重社會國家者大不同。何以中國崇拜中庸,注重人倫,以家庭為本位呢?其原因就在中國是農業的國家。因為是農業的,是靠天吃飯的,所以對自然常有一種好感,而不思克服自然;同時,農業社會的生活是不需要有剛猛的急進的行動的,同時卻也不可完全無所行動,因而養成中庸的態度。農業的人民是與土地關係極密的,總是安土重遷,其生活總以家庭為主;正因是農業社會的緣故,所以其生活以家庭為本位。而人倫的注重,又是以家庭為本位之必然的結果。過去中國文化還有一點即士大夫統治,中國的真正治權是在士大夫手中,士大夫形成專制君主與人民間的中間階級,而可以左右一切,中國的學術禮俗制度之司機人是士大夫。這點也與農業有關。
要之,中國文化是農業的文化。而西洋文化是工業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尚未進到工業時期的。
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什麼呢?上述四點,本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但這些是中國文化之過去階段的特點。無疑地,中國文化之過去階段已經終結,中國必踏入文化上的新階段,那麼,還要保持舊的特點嗎?中國文化的許多特徵可以說是農業文化的特徵,中國今後,還能保持其農業文化嗎?如必須進到新的工業階段,還能保持其農業時代的特徵嗎?中國文化中,是不是有些特點,並不只是農業文化的特點,而是一種根本的一貫的民族的特殊性徵,在農業時代前本就存在,在農業時代後仍可存在?
我覺得,這似乎難以說沒有。本來,在同一資本主義時代之中,英國文化與法國文化不同,法國文化與德國文化不同,英國有其英吉利精神,法國有其法蘭西精神,德國又有其日耳曼精神。如無其特殊的精神,則其文化頂多只是一種別國文化附庸而已。中國文化,如是一種獨立的文化,是應該有其獨立的精神。然而這種精神是什麼呢?
中國文化的根本的一貫的性徵,其實很難說。勉強說,或者可以說中國文化是注重人性之發揮與改進。西洋所最注意者為環境之克服,因而注重知識與工藝;中國所最注意者則是行為之改善,因而注重身心修養工夫。西洋注意人與物的關係,中國則注意人與人的關係。西洋對於自然的態度是克服,是戰鬥;中國對於自然的態度則是調諧,是契合。中國文化可以說是特重「正德」,而西洋文化則特重「利用」。或更說,中國注重內的改造,即心的改造;西洋注重外的改造,即物的改造。其實內的改造離不了外的改造,中國文化之所以停滯不進即由太不注重外的改造。
一切都是在創造中的,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我覺得,中國的特殊精神,也仍是在創造之中。中國的過去文化雖也是這特殊精神之表現,這特殊精神雖已有其具體的顯現,然而這特殊精神也是在發展之中。我們不只要不失固有的特殊精神,我們且應加以發展改進,使之更以新的姿容表現出來。
其次,中國是世界的一單元,所以中國文化不能與世界文化背道而馳,而應該與西洋文化相適應。因而,欲謀中國新文化之建設,欲謀創造中國之將來,世界文化之趨勢是不容不顧及的。現代西洋文化,無疑的,是在資本主義的階段,而且現在又已到了資本主義階段之末期,在將來恐要轉變為社會主義文化。對照著這樣的世界文化的大流,中國文化應何所趨呢?中國將趨於資本主義文化,而西洋的資本主義正在沒落;將趨於社會主義文化,則西洋之社會主義且一時不能達到,何況落後的為世界殖民地的中國!
事實上,中國想建立起一個健全的資本主義的國家,加入世界競爭,與歐美齊驅,恐是列強所不容許的;而轉化為一社會主義的國家,與世界資本主義對立,也是列強所不能容許。列強只容許中國作個半殖民地。中國問題的解決,須看世界問題的解決。到世界都已轉化為社會主義的時候,中國想自己仍作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想遲一步再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不可能的。
要之,中國現在必須踏入文化的新階段,而處在現在世界環境之下,想建設成一健全的資本主義文化,是不可能的,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此時也不可能,然而卻有可能之日。中國現在只有盡其力量求工業化、科學化,求達到西洋的水平線,同時卻不要執著資本主義,而時時作轉入社會主義文化的準備。
中國文化是落後的,中國在步入新階段,所需要即所缺乏者,其實太多。西洋文化的大貢獻,如科學、工業、集團生活、「力」的思想,都是中國所需要的,中國對之皆當迎頭趕上。不當只是取過來而已,更當加以發展使帶著中國的特色;也即,對於世界的科學、工業等,中國不當只是個模仿者,而且也是一個創造者、促進者,中國應有其值得西洋採取的獨創的新貢獻。
講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只空言是不成的,必有實踐的努力。在實踐的努力上,又應分工合作,只籠統的說一齊努力建設中國本位文化,也是不成的。宣言所說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當然是不錯的,但似還嫌籠統。建設中國的新文化,至少應作三項工作:
一、文化整理及批判工作;
二、學術創建工作;
三、普及的文化革命工作。
文化整理及批判工作,即是對於中國過去的文化加以系統的整理,並以現代眼光加以批判;同時,對於世界文化,也要加以考察與批判。中國過去文化中,什麼是珍貴的有永久性的文化遺產,什麼是有害的文化贅瘤,應加分別抉擇。西洋文化中什麼是有價值的精純的貢獻,什麼是病態的流弊,也應加以分別抉擇。
學術創建工作是建立起新中國的哲學、科學、文學、美術、工藝。我們需要學術的獨立,不作西洋的附庸。在哲學,須根據本國先哲思想之精粹,及現代世界思潮之大流,從新建立起一個偉大的系統,作知識及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時,關於各門科學,亦須能迎頭趕上,有獨到的貢獻,在世界科學界占一地位。必能如此,文化建設才算相當的成功。文學、美術,尤須有獨特的性徵、獨到的精采,只隨步模仿,沒有獨立性,也足為民族之恥。關於學術創造工作,哲學、文學尤為先務。從過去的世界史看,一國必先有其特色的哲學思想,有其特色的文藝美術,然後才能有其特色的科學貢獻。這一則由於在哲學上文藝上有所創建易,在科學上有所創建難;二則由於哲學是最高指導原則的學問,一國科學貢獻之特色是受其哲學思想之影響的,哲學總是科學之先導。而文藝則與生活最接近,其感人最速,乃是一民族生活之直接反映,亦是最能很快的影響民眾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