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的文化與發展中的國家的文化,距離很大。今日世界上出現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的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形勢。發達國家的高超的科學技術表現了壓倒的優勢,使發展中的國家難以抗拒。但是,如果一味追隨模仿,忘記了自己的民族傳統,那將喪失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喪失了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也就會喪失民族的獨立性。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中國今日,已經廣泛地接受了西方的影響。就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來說,除了食還保留了中國烹調以外,衣著、住房、交通工具都已不同程度地西化了。(事實上,食也應該採取西方的分餐方式。)這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現。就藝術和科學等精神生活來說,「聲光電化」等自然科學已經在中國生根了。醫學則中西醫學各具特色,共同為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中國繪畫、音樂與西方的繪畫、音樂是同時並存。這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狀況。難道必須剷除中國醫學、中國音樂、中國繪畫而後快嗎?最重要的還有作為文化的基礎的語言。如果取消了民族語言,那末民族的獨立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了(當然,學習外語是必要的)。
舊時代的一些陳規陋習,至今還流傳不絕,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沉重包袱。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養成了散漫遲緩、不重效率的作風;獨斷專行的家長製作風更令人憂慮。這些方面,破舊立新是一個嚴肅的任務。
民族文化中有沒有優秀傳統呢?我認為還是有的。中華民族存在著一個堅持「自強不息」的思想傳統。這一思想傳統,表現在民族關係方面,就是努力維護民族獨立,對外來侵略堅強不屈。這就是愛國主義的傳統。這一思想傳統,表現在個人行為方面,就是堅持人格獨立,肯定人格的價值。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強調人格的獨立。這些優秀傳統,正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思想基礎。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文化更必須不斷更新。發揚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繼承並提高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成就,爭取做到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這才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唯一出路。
文化體系及其改造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個體系,其中包含著很複雜的內容。現在我們中國文化正處在一個大轉變時期,也就是文化體系改造的時期。那麼,文化體系的轉變,文化體系的改造到底有什麼規律性的內容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這裡我只提出一些比較粗淺的看法,只能稱作老生常談。因為,現在許多文章中都是一堆堆的新名詞,而我用的舊名詞多一點,新名詞少一點,只能算做老生常談了。
一、文化的體系及其層次
現在各家對文化的意義理解各不相同。我認為,文化可以說有多層意義,最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凡是人類創造的一切內容都是文化。最狹義的文化,就是現在的文化部界定的文化,即專門指文學藝術。我今天要講的文化既不是最廣義,也不是狹義,就叫做通常意義吧。它是跟政治、經濟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意識形態那方面的內容。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形成一個體系,內容複雜。它至少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可以叫做高層文化,一個是底層文化。高層次的文化就是學術思想,其中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道德、教育等等。這種文化有一個特點,即它是用文字寫出來的。一個哲學家,他總有個文字記載,如語錄、著作。文學家當然是有文學作品的。宗教也同樣有文字記載。用一個新名詞來說,就是它是有文字載體的,此乃高層文化。此外還有底層文化,即在下邊的,作為基礎的,一般說來沒有文字記載,比如像社會心理。因此,高層文化包含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道德、教育等;底層文化就是社會心理。現在有人常說的,還有人寫成專書,把底層文化稱為「文化的深層結構」。我認為,所謂的「深層結構」,事實上就是社會心理。說它是深層,是因為平常看不到。
而實際上從內容上看它是很淺顯的,並不很深奧。同時,還有人說這是潛意識文化,或稱潛結構,事實上這種文化也是很顯著的,它並不是隱藏的。社會心理隨處可見,只是不太明確,模模糊糊,沒有文字載體,沒有文字記載。例如,小說就經常表現社會心理,像《水滸傳》、《今古奇觀》都表現社會心理。社會心理不會寫成著作。我不大同意「深層結構」一詞,而認為應叫做「社會心理」。社會心理裡面,也有複雜的內容。在學術思想裡面,包含著許多學派。每一學派有許多學說,每一學說裡又有許多觀念、觀點、命題,內容很多。這許多觀念、觀點、命題等等,我認為可以稱做「文化元素」,即文化內部的元素、單元。社會心理中也包含許多觀念、觀點,包含許多願望、習慣、趨向等等,這些也是文化元素。所以,我認為文化體系包含許多層次,一個層次裡面,它的基礎內容就是各種文化元素。文化是各種文化元素構成的複雜的體系。
對於中國文化,我主要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哲學思想是文化的核心,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哲學史上,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當時出現了「九流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大家。以後又從印度傳入了佛教。後來起作用最大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我今天主要對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作點分析。
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所包含的觀念、觀點、理論都很複雜,形成複雜的體系。我只能大致地講講。我認為儒家在文化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有四點;第一,等級思想;第二,人格意識;第三,剛健觀念;第四,保守傾向。儒家,從孔子到明清時代,總要分別上下貴賤,分別等級。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是等級制,資本主義社會打破了等級制,但還保留階級。儒家分等級,分君子、小人。儒家的等級思想非常嚴重。孟子曾說過,有勞心,有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是很明確的。實際上,不僅孟子這麼講,荀子也這樣講。不僅儒家這樣講,法家也這祥講,法家講得更嚴重。只有道家反對這一套。第二,人格意識。儒家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雖然分等級,認為社會上有貴族,有平民,有君子,有小人(庶民、庶人),但不管貴族、平民、君子、小人都是人。儒家把人和動物分開,人不論貴賤,都有同類的關係。孔子說得很清楚,一次,他碰見兩位隱士,發了許多議論。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在這裡他把人與鳥獸分開了。孔子提倡「仁」,就是「愛人」。至少從字面上看是愛一切人。
二十年前有人說,孔子所說的「人」和「民」是兩個概念,人不是民,民不是人,認為孔子講的民根本不算是人。這種意見當時很受歡迎。事實上,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從《詩經》,從《左傳》上看,連奴隸都算作人。中國還沒有奴隸不是人的思想。孔子也不例外。從《論語》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是包含貴族和小人的。小人雖然加上了個「小」字,但也是人。孟子更顯著,他再三說,「聖人與我同類者」、「聖人與民同類」,都是人類。近年來有一種議論,說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根本沒有「人」的觀念,認為西方有人的觀念,中國卻不知道人是人。我覺得這是很荒謬的。事實上,儒家具有「人」的觀念。孔子有句名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就是平民,匹夫也有個獨立的意志,也就是有個獨立的人格。
所以儒家還是強調人作為一個人。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實質是指人之所以為人者。因此,我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人的觀念。當然,它跟西方近代人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可是不能說中國沒有人的觀念。第三,剛健觀念。從孔子開始,就注愈「剛」,「剛毅木訥近仁」,一個人只有剛強,才有希望。《易傳》裡面特別強調「剛健」,把「剛健」作為人生的一個根本原則,這類的話很多。最值得往意的是《象傳》裡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剛強。天體,太陽月亮永遠在那裡運行,不會停止。人就應該傚法自然天象,自強不息,努力奮鬥,努力向上。這種自強不息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強調人的剛健、主動性。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優」,正是這種態度。這比起西方近代來當然還有一定的距離。
前段時間,電視台播放了電視劇《河殤》,摻雜了許多不科學的觀點,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儒家在二千多年來就沒有培養出一個進取的精神」。我認為這不符合事實。儒家講的「自強不息」,就是一種進取的精神,是「發憤忘食,樂以忘優」。不能說儒家只有消極退縮的態度,應根據事實來講話。第四,保守傾向。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繼承,「作」就是創造。他只是繼承,但不創造。這是一個大缺點,缺乏創造精神。人類文化就是不斷創造的過程,應該去創造。孔子的這種態度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墨子改正了這個說法。他認為,過去好的東西我要述,過去沒有的東西我要作,即「述而且作」。這個思想很重要。可墨子又認為,我作的已經夠多了,你們沒必要作了。這就不對了。我們應鼓勵年輕人繼續創造,不斷創造。儒家的保守傾向應當克服。
道家的思想也可以分為四點:第一,批判意識。道家不滿憊當時社會,認為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出了許多毛病來。同時,它對儒家、墨家也表示出批評的態度,認為儒家講的「仁義」有許多是虛假的,是相對的。道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道德的相對性。道家的批判意識,是它的一個貢獻。第二,自由超脫。它講自由,如楊朱說「為我」,追求個人的自由。但楊朱的為我,只是保護自我的主體性,絕不侵犯他人。我不受別人的侵犯,我也不侵犯別人。道家雖然講自由,卻無法實現,只能停留在思想裡面。莊子講「逍遙游」,事實上是坐著不動,完全是一種幻想。所以道家一方面追求自由,這是它進步的傾向;但是它沒有辦法實現其自由,只是虛幻的自由,這是道家的缺點。第三,虛靜思想。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莊子也講「靜」,這對後人影響很大。
有人曾說,中國文化是一種「主靜」的文化。這只是看到道家主靜,儒家的一部分也主靜,但儒家的主要思想還有主動的。主靜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整個人生來說,「主靜」是片面的。道家把靜作為人生的一個基本原則,表現了消極的傾向,對文化發展起了阻礙作用。道家的「虛靜」不如儒家的剛健有價值。第四,因循。司馬談寫了一篇《論六家要旨》,其中說道家「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因循就是守舊,過去怎樣,現在和將來就應怎樣,不要改變。道家的因循比儒家的保守更為嚴重,他完全不從事革新。這點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也起著消極的作用。所以,我覺得在儒家、道家裡面都有對文化發展起積極作用的成分,像儒家的「人格意識」、「剛健」,道家的批判意識等。另一方面,儒家的等級思想,妨礙平等思想的發展;還有保守因循思想也起著消極影響。這些情況很複雜,應區別看待。
以上主要講了學術思想方面的內容,其次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社會心理或所謂「深層結構」,我認為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受學術思想的影響,跟學術思想相接近的內容。這部分也很複雜,其中有等級觀念。中國自古至今等級觀念非常嚴重,總要分上級下級。列寧說過,奴隸制、封建制都是等級制,資本主義打破了等級制。中國由於沒有經過資本主義,所以等級制至今影響不斷,綿延不絕。現在也分等級(這和過去不一樣)。這種等級劃分決定人的待遇。其次就是家長制的影響。現在家長制在家庭表現不很明顯,有的人管不了子女,卻把威風發在單位裡,存在著家長作風。這也是傳統社會心理的影響。再次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這種思想至今未能消除,都願意生男孩,不想要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