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12章 文化通詮 (11)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這裡將「法制」與學術混為一談,法制確應「持一統」,但是學術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乃是文化發展的正常現象。董仲舒為了政治上「大一統」,建議罷黜百家,「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於是「百家爭鳴」的盛況消歇了。

    漢武帝初年,淮南王劉安曾獻所作《內篇》,即《淮南子》。《淮南子》比較尊崇道家,而強調百家各有所長。《淮南子》說:「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譬若絲竹金石之會樂同也,其曲家異而不失於體。」(《齊俗訓》)劉安獻書,也是向漢武帝提供一個治國方案,但未被漢武帝所採納。

    漢代中期以後,儒學處於獨尊的地位,但道家之學仍流傳不絕。墨、名、法、陰陽諸家,情況各異。墨、名之學基本中絕了。董仲舒的「天意」來自墨子的「天志」,但墨家的科學知識無人繼承了。惠施的「歷物」學說的詳細內容更是失傳了。董仲舒汲取了法家的有關刑律的思想,卻不重視法家的「法不阿貴」觀點;同時汲取了鄒衍的陰陽五行觀念,卻不接受他的「大九洲」說。如果作數量的統計,可以說先秦諸子的學術有一半失傳了。

    漢代的天文學、醫學有較大的發展,漢代的哲學思想,較之戰國時代,卻陷於偏枯了。

    名墨的消亡,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嚴重的消極影響。惠子的「遍為萬物說」,墨家關於邏輯學、幾何學、物理學的理論,俱無傳人。中國古代科學雖然仍不斷發展,卻被認為是「方技」、「方術」,不屬於學者的本務了。

    清代末年,薛福成曾認為基督教就是墨學,王闓運曾認為西學同於墨學。墨學確與西方學術有類似之處。這也表明,中西學術本非迥異。名墨消亡之後,中西學術的距離拉大了。

    我認為,漢代「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嚴重的偏斜。雖然出現了偏斜,而中國文化仍在發展之中。

    魏晉時代,道家之學復盛。其後,從印度傳來的佛學逐漸得勢。到唐代,儒、釋、道三教並受尊崇。政治上的典章制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在學術思想上卻是佛學最佔優勢。佛學逐漸中國化了,但在師承關係上仍自稱來自印度的傳統。北宋時期,理學興起。理學繼承、發展了先秦時代的孔孟學說,汲取了道家、佛教的一些思想資料而加以改造,於是恢復了儒學的權威,事實上是恢復中國傳統的權威。佛教的禪宗雖然已經是中國化了,卻仍然自稱接續了印度佛學的傳統。理學則宣揚孔孟的「道統」,強調了民族文化的連續性。

    理學所受佛學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抽像思維水平的提高,二是對於實際問題的忽視。佛學長於抽像思維,理學家受其影響,理論思維的水平遠遠超越了漢唐諸儒。佛家是出世之學,宣揚「明心見性」,理學家受其影響,以「心性」作為研究的中心課題,於是不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更不重視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表現了嚴重的偏向。

    理學在南宋後期受到專制政權的尊崇,到明代被尊奉為學術的正統。明清兩代,假借理學的名義實行一系列的壓制思想自由的高壓政策,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嚴重的偏斜。

    明清兩代所實行的遏制思想自由的高壓政策,可以稱為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主要內容是:【1】八股取士制,【2】明代的廷杖制,【3】清代的文字獄。

    唐宋以來的科舉制度,任用官吏必須經過考試,這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明初規定八股取士制,科舉考試必須以「八股」的形式,依據程朱對於《四書》、《五經》的傳注作答。於禽完全陷入了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使一般士人疲精耗神於無用的虛文,更嚴重地箝制一般士人的頭腦,嚴重阻礙了創造性的思維。

    明代實行廷杖制。對於敢言的朝臣當廷笞責,侮辱士大夫的人格,藉以箝制人們的思想。清代廢除了廷杖制,而大興文字獄,深文周納,動輒處死,而且株連三族。在這種專制淫威的高壓之下,傳統的學術尚且難以正常進行,創造性的自由思想更難以萌發了。

    近年一些論者論述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往往苛責一些思想家,而忽視專制帝王的嚴重罪責。實際上,中國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近古時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及其遏制學術自由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

    在戰國時期,儒墨井稱『顯學」。漢代獨尊儒術,顯學之一的墨學中絕了,從整個文化體系來說,可以說「一條腿」殘缺了。唐代儒、釋、道三教並尊,但佛老都屬於消極思想,並不能彌補墨學中絕後所遺留的空缺。明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嚴重限制了學術思想的正常發展,對於傳統文化僅存的「一條腿」又套上了繩索。中古文化向近代文化轉換的契機受到阻遏,於是逐漸落後以至遠遠落後了。

    16、17世紀以後,中國落後了,但是中國文化並沒有斷絕,仍在緩慢地前進中。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已經完全成為中國人民的消極負擔,成為阻礙民族進步的包袱呢?

    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發動了對於中國的侵略,他們已經把世界的許多地區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也企圖把古老的中國變為殖民地。腐敗的清政府和侵略者多次訂立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以及日本在中國劃分了勢力範圍,劃定了租界,侵蝕了中國的主權。於是廣大人民奮發圖強,同仇敵愾,起來進行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先進的知識分子要求革新,更積極進行反對頑固派守舊勢力的鬥爭。一方面是反侵略的鬥爭,一方面是反保守的鬥爭。這兩個方面的鬥爭匯合成為一個波瀾壯闊的洪流。這個波瀾壯闊的鬥爭洪流是洶湧的,是曲折的,是熾烈的,充滿了可歌可泣的事跡。經過百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推翻了長達二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終於迫使帝國主義者放棄了瓜分中國的罪惡意圖。這百年的宏偉鬥爭蘊涵著愛國的激情,蘊涵著挽救民族危機的熾烈願望,蘊涵著積極前進、發憤圖強的精神。這熱情、這願望、這精神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外國人教給我們的嗎?不是!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表現了堅強不屈的精神,顯然是從中國人民的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其深刻的思想淵源還是存在於傳統文化之中。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雖然經歷了幾次嚴重的偏斜,但是也還含儲著內在的活力,含儲著潛在的生機。百年來的宏偉鬥爭就是這種內在活力的明顯表現。

    儒學表現了保守的傾向,但這只是其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儒家學說中也包含著一定的積極進取精神。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周易大傳》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大傳》中還有「剛健」、『日新」的觀念,都表達了「自強不息」的思想。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雖然時進時退、時治時亂,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始終表現了堅強不屈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鼓舞志士仁人不斷前進的精湛思想。

    我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雖然有種種嚴重缺點,但也蘊藏著奮發圖強、克服困難、積極前進的思想源泉,這是今日改革更新的思想基礎,是民族進步的內在動力。

    由於民族文化的落後,於是鄙視自己的民族文化,詛咒傳統,埋怨前人,這是不可能真正向前邁進的。一個喪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沒有真正的「人」的觀念呢?有沒有獨立人格的思想呢?這本來是不成問題的問題,近年卻有人作出否定的回答。我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中確實有真正的「人」的觀念,也有肯定人的獨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肯定平民具有獨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平民有獨立的人格。孟子說:「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孟子·盡心下》)所謂「無受爾汝」就是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

    儒家所謂仁義,包含著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獨立人格的承認與尊重。孟子提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關念,荀子提出「人之所以為人者」的觀念,這都是對於「人的本質」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關於「人的本質」的自覺。慎到提出「人莫不自為也」的命題,肯定人們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肯定人們具有對於別人的同情心。《禮記·禮道》說:「人者天地之心也」,給出一個關於人的定義,肯定人是天地之間具有自我意識的。我認為這個定義是相當深刻的。當然,古代哲學關於人的觀念與近代哲學關於人的觀念確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不能因此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不具備真正的「人」的觀念。

    關於個性自曲,儒家較少談論;道家卻強調了個人的自由。楊朱提倡「為我」,即充分肯定自我的價值。莊子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雖然他所迫求的僅僅是精神生活的自由,但仍不失為肯定個性自由的思想。

    對於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應該進行切合實際的具體分析。

    我們現在的歷史任務是進行現代化建設、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在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需要變革傳統,改造傳統,但是不可能全面否定傳統。我們要超越傳統,首先也要理解傳統。傳統文化之中,既有阻礙前進的沉重包袱,也有鼓舞前進的思想火炬。堅持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任何條件之下都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不是溢美之辭,確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從源遠流長來說,中國文化五千年來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現代。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化高度發展、輝煌昌盛的時期,當時諸子並起、百家爭鳴,達到了學術思想高度繁榮。嗣後,漢唐、宋明時代,文化仍繼續發展。16世紀以後,與西方相比,顯然落後了,但仍在遲緩的演變中。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國的志士仁人發憤圖強刻苦努力,又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從內容的豐博來說,中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具有輝煌的成就,而且影響到全世界。在16世紀,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西方之後,起了促進西方近代文明迅速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是西方思想家培根以來所共同承認的。這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世界影響。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國的儒家學說通過當時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之後,也發生了顯著的影響,如人們所熟知,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與經濟學家魁奈都十分敬仰孔子,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都不是偶然的。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引用儒家思想批判宗教迷信,這也表明,中國古代哲學對於西方近代精神文明的發展也曾起過積極的作用。西方19世紀以後,出現了「歐洲中心論」,肆意貶低東方文化,但歷史事實還是不容抹煞的。

    中國文化在亞洲東方的巨大影響尤為顯著。在中古時代,朝鮮、日本、越南都曾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日本都曾以中國的漢字作為標準文字,用漢字著書寫文章。因而形成了「漢字文化圈」。人們常說中古時代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中心。這也是歷史事實。

    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這有益於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應該對於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但是,也應該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不足之處,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確實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缺點。20年代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的科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更努力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這都是值得高興的。我相信,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再現輝煌的世紀。

    中國文化的前途何在

    中國文化現在已經到達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已經廢除了人剝削人的舊制度。但是,我們還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一方面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一方面又屬於發展中的國家,這是一個矛盾。我們現在進行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中華民族的文化將如何發展呢?這是今日必須考慮的問題。

    今後中國文化的演變有三個去向。第一是故步自封,因簡就陋。這是沒有前途的。第二是全盤西化,完全拋棄固有的傳統。這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三是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成就,同時發揚自己的優秀傳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唯一正確的方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