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10章 文化通詮 (9)
    我們說唯心主義思想是錯誤的,但唯心主義肯定主觀能動作用,這一點是合理的。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陸象山、王陽明都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但他們有一個貢獻,即強調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陸象山說過,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人,如我不認識一個字,也要堂堂正正做一個人。這對文化的發展是有貢獻的。王陽明的致良知也是先驗道德論,但也含有正確的因素,他肯定每個人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不能一遇到問題就去查書,應該憑自己獨立思考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來。他從唯心主義觀點來肯定個性自由,起過進步作用。

    應該說,在傳統文化中,有大量的消極思想觀點,應該努力加以克服;但也有大量積極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應該肯定,應該發揚。認為過去都是一團糟,那就沒有前進的基礎,也不符合歷史事實。「言必稱希臘」,稱希臘還是必要的,但言必稱希臘,忘了自己的祖宗,忘了先秦諸子,就不好了。一方面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東西,一方面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總而言之,對中國傳統文化要分析,對西方近代文化也要分析。最主要一點,我們現在已到達社會主義時代,從社會制度來講,我們走在資本主義前面了,但是生產技術、民主精神方面,我們的包袱太多太重,這方面還要積極努力。

    我們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反對復古主義。不學西方是不對的,資產階級很多成就要學習。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必須繼承封建時代文化取得的成就,也要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取得的成就;同時還要克服過去遺留下來的陳舊的封建糟粕,克服西方資產階級腐朽的東西。我們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傳統一概否定,認為中國一無是處,這即所謂全盤西化論。這是根本行不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比西方更優越的地方,應該自己認識自己。歷史虛無主義是錯誤的,文化保守主義也是錯誤的。總起來說,我們應該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下,綜合東西方文化的貢獻,創造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文化

    20年代,曾經有過關於文化問題的熱烈討論。經過了六十來年,這兩三年又出現了「文化熱」,這是值得高興的。為什麼文化問題又引起人們的興趣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達到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呢?應如何看待近代西方文化呢?這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中國人。更必須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複雜的內容。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就必須:第一,對於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的考察,力求避免「以偏賅全」的片面性;第二,對於傳統文化的核心即傳統哲學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領會其中的精湛思想;第三,對於中西文化的異同也有比較全面的理解。

    以下試舉例加以說明。

    20年代以來,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中國文化是主靜的,是靜態的文明;西方文化是主動的,是動態的文明。事實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中國古代,固然有主靜的哲學家,但也有主動的哲學家,更多的哲學家則主張「動靜合一」。主靜的哲學家有老子、莊子、王弼、周敦頤等。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莊子·天道》篇云:「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饒心者,故靜也。」王弼認為,宇宙萬象之中,靜是根本。他解釋《周易·復卦》云:「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這就是說,在動靜二者之中,靜是絕對的,動是相對的。周敦頤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這些是主靜的哲學。孔子則與老子不同,兼重動靜。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孔子以仁智並舉,以為動與靜都是高尚的風度。

    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基本上是主動的。《易傳》宣稱:「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卦·彖傳》)肯定動靜都是必要的,宜動則動,宜靜則靜。程頤不同意王弼對於復卦的解釋,認為:「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周易程氏傳》)重新肯定了動的重要意義。朱熹、王守仁都是講動靜合一的。到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靜是「動中之靜」的觀點,肯定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與王弼之說恰恰相反。在道德修養方面,王夫之也強調動的重要。他說:「聖賢以體天知化、居德行仁,只在一動字上。」(《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宣稱:「動者道之樞,德之牖也。」(《周易外傳》)我們綜合先秦至明清的哲學思想來看,可以斷言,主靜的思想並不佔主導地位,怎能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主靜的文化呢?從文化的本質來看,文化發展的關鍵在於創造,創造都必須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在一定意義上,要保持一定的寧靜。寧靜只是活動的補充。應該承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靜的思想亦只是主動思想的補充。

    近來又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貶低人的尊嚴的,是否認人的獨立人格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未免失之於膚淺。封建時代強調尊卑上下的等級,專制主義強調臣對於君、子對於父、妻對於夫的隸屬關係,這些固然都是顯著的事實。但是古代哲學中卻也有肯定人的獨立人格、重視人的尊嚴的進步學說。如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明確肯定平民具有獨立的意志。孟子說:「人人有貴於己者。(《孟子·告子上》)明確肯定人人具有內在的價值。這些觀點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涵義。道家更是重視個人自由的。在儒家道家的影響之下,知識分子中間形成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傳統,這正是重視個人尊嚴的表現。宋明理學固然是維護封建制度的,但是理學家都強調「立志」,也就是肯定人們應有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陸九淵說過:「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個人。」「堂堂的做個人」即是具有獨立的人格。應該承認。這一類重視人格獨立的思想才是封建時代傳統文化的精華。

    20年代,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質文明,這更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就精神文明而論,中國先秦哲學可以說與西方古希臘哲學媲美。但是,古希臘有兩種學術成就,都是中國所缺乏的,一是歐幾里得幾何學體系,二是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體系。能說中國的精神文明高於西方嗎?先秦時代,墨家對於幾何學與形式邏輯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惜都還沒有構成完整的體系。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是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對於近代西方文明的興起是有重要貢獻的。這四大發明都屬於物質文明,能說中國沒有物質文明嗎?過去論中西文化的異同,多偏重中西之異;事實上,也應重視中西之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惟有兼重同異,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全面的瞭解。

    同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兩方面一樣,中國文化也是具有內在矛盾的統一體,其中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中華民族屹立於亞洲東方已五千年之久,必然有其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但是近三百年來,西方產生了資本主義文明,中國卻遠遠落後了;時至今日,還有一個現代化的急迫任務。中國文化的落後,也必然有其所以落後的原因。對於這些,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中國現在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廢除了人剝削人的舊制度,但是在經濟方面還屬於發展中的國家。這是一個矛盾。現代化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本民族的優良傳統,這是繼續前進的內在根據。如果否認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把過去的歷史都看成一團糟,那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今後的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了。同時對於傳統文化的缺欠,也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克服那些阻礙進步的傳統習慣勢力,刻苦努力,奮勇前進。

    「人貴有自知之明」,民族也是一樣。惟有認識了自己的缺點,才能捨舊取新,大步前進;惟有瞭解自己的優良傳統,才能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

    傳統文化的反思

    近幾年來,各種報章雜誌上發表了討論文化問題的文章多篇,真可謂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表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對於許多問題,都還未能取得一致的結論。我認為,這是「爭鳴」的正常情況。可能再經過若干年的鑽研討論,對於一些基本問題,會達到一些共同的認識,此時正不必急急做出結論。這裡,我就關於傳統文化的三個問題再提出一些個人的管見。

    這三個問題是:(一)從紀元前到15世紀,中國文化經常居於世界的前列,這期間的文化延續發展有沒有內在的思想基礎?

    (二)15世紀以後,與西方相比,中國落後了,其落後的原因究竟何在?

    (三)「五四」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以往的傳統文化究竟還有哪些影響?

    上古時代,殷周秦漢的文化是獨立發展的,在許多方面都可與西方古希臘羅馬相比。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辯、陰陽,諸子並起,文化學術達到了高度的繁榮。漢代獨尊儒術,於是名、墨之學中絕,先秦時代的部分學術失傳了。但是科學、文化等仍有進一步的顯著發展。佛教傳入以後,中國對於佛教採取了容納而不屈從的態度,允許佛教的廣泛流傳,而仍保留儒學的主導地位。隋唐時代,儒、道、佛三教並尊;宋代理學興起。理學一方面汲取了佛教、道家的一些思想資料,一方面又批判佛、老,從而達到了理論思維的更高水平。北宋時代,在哲學、科學、藝術各方面,在當時世界上,都處於領先的地位。(只是在軍事上,由於取消了將帥的主動權,因而不能抗拒遊牧民族的入侵。)

    從春秋戰國到宋代,中國文化雖然經過曲折的過程(由百家爭鳴而獨尊儒術,由三教並尊到理學興起),但總的說來還是不斷發展的。這期間的文化發展有無內在的思想基礎呢?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只能做出肯定的回答。我認為,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含有一種奮發向上、堅強不屈的精神,這就是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中國古代神話沒有完整的體系,但具有一個特點,即含有一些人類改造自然的故事,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上射十日」,都是宣揚人有改變自然的能力。後起的盤古傳說,講盤古開天闢地,也與西方上帝創造世界不同。(在傳說中,盤古只是一個巨人,並非不死之神。)這些傳說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崇拜積極進取的英雄。

    儒家雖然提倡「溫良恭儉讓」,但也宣揚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自述平生的態度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孔子一生積極活動,致被當時的隱者譏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同書《憲問》)。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狂者」的可取,而所謂「狂者」是具有「進取」精神的。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同書《子路》)有人認為孔子的積極活動只是為了復古,乃是倒退的活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孔子雖然講過「吾從周」,但並不認為周制是盡美盡善的,而主張對周制有所損益。他的政治理想是中央集權的「德治」,「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同書《季氏》)。「德治」的觀點不免迂闊,但中央集權的主張卻符合時勢的要求。要之,孔子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進取」精神的。孔子還稱讚「剛毅」,他說:「剛毅木訥近仁。」(同書《子路》)孔子弟子曾子則讚揚「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同書《泰伯》)孔、曾這種讚揚「剛毅」、「弘毅」的態度,也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