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9章 文化通詮 (8)
    過去中國確有主靜的思想,老莊哲學就是主靜的,認為靜比動更根本。但是中國哲學中也還有主動的,認為動是主要的。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是主靜的,可是他的學生程頤就對主靜有所修改。清初有兩位哲學家,王夫之和顏元,都是主動的。王夫之特別強調運動,他認為運動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認為必須努力活動,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顏元特別反對主靜。這些思想家主動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根源於《周易》,《易傳》強調「剛健」,就是主動的。過去認為《易傳》是孔子的著作,現經考證,《易傳》並非孔子自己所寫,但它是以孔子的名義發揮影響的。中國古代哲學,儒家和道家都有深遠影響,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儒家。認為中國文化只是主靜,那是不正確的。

    此外,認為中國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質文明,更是大錯。中國也有物質文明,西方也有精神文明。事實上,資本主義精神文明,比封建主義精神文明更高些。東西文化有差別,但也有許多相同之點。有一個流行看法,認為中國文化重義輕利,西方文化重利輕義,這也是片面的觀點。在中國也有強調物質利益的思想家,在西方也有強調「義」的思想家,德國康德重義輕利,恐怕比中國哪一個哲學家都更明顯、更嚴格。他認為講道德不能有絲毫關於利益的考慮,要為道德而道德,為原則而原則,這樣才是道德。這種觀點,比宋明理學更有過之,更為極端。

    究竟中西文化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認為中西文化只有相對的區別。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西方文化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對立的關係。在中國文化裡,認為人與自然不是敵對的關係,而是親密的關係,人離不開自然,自然也離不開人。過去講「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互相統一的,人可以改變自然的實際情況,但人不能違背自然的根本規律,彼此有統一的關係。「天人合一」是個複雜的問題,這裡不必多講。總之,人不能光講征服自然,還要順應自然。關於人與人的關係,過去中國講人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五倫,即五種社會關係。

    人們在生活中要搞好這些關係,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溫暖,相互關懷。中國文化比較偏重這方面。漢代以後,五倫演化為三綱,強調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的服從,就逐漸成為對於人民的精神枷鎖了。西方文化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相互對立的方面,講人與自然的對抗,人要征服自然。關於人與人的關係,西方強調個人獨立,個性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表現了兩種偏向。應該說,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都有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對立而統一的關係,是辯證的關係。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看到一個方面,忽視另一方面;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也只注意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面。這兩種偏向都應加以糾正。

    總起來說,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不同傾向之間相互鬥爭、相互融合的演變過程,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的情況。應該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可以促進文化發展的思想觀點,也有阻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點。所以對中國文化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它具有兩重性,包含兩個方面。能促進文化發展的思想,是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根基。另一方面阻礙文化發展的思想,就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沉重包袱。

    那麼,哪些思想對中國文化起促進作用呢?我初步的看法,認為《周易》裡的兩句話有重要作用。一句是「自強不息」,一句是「厚德載物」。原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體、日月、星辰,晝夜運行,今天太陽從東方出來,明天太陽也一定從東方出來,太陽不會懶惰,水恆運動,許多行星也是這樣,人就應自強不息,永遠前進,勉力向上,決不停止。我認為自強不息觀點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厚德載物」,大地包容萬物,兼容並蓄,什麼東西在地上都可生長,人應胸懷廣大,無所不容。這些思想觀點,在民族關係上,表現特別明顯。一方面,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不向任何外來勢力屈服,堅決保衛民族獨立。另一方面,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反對擴張主義,我不向你擴張,你也不要向我擴張,互相保持和平,「協和萬邦」。堅決保衛民族獨立,就是愛國主義的傳統,這是非常可貴的。所以說,《易傳》裡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當然《易傳》中也還有許多錯誤的思想觀點。

    那麼,哪些思想成為文化前進的阻力呢?這主要有兩點。一是因循守舊、不願變革的思想。《詩經》講「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這是個惰性思想,起了嚴重的消極作用。二是悠閒散漫的習慣。中國過去長期處於農業社會,因而沒有時間觀念,不講效率。在現在世界上,如果不講效率,悠閒散漫,那是一定要失敗的。封建時代的散漫習慣至今還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西方則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對立的關係。

    中國文化有兩重性,包含不同方面:積極的方面,具有自強不息的思想傳統,鼓勵艱苦奮鬥,不怕任何困難,抗拒外來侵略,保持民族獨立,保持每個人人格獨立。這積極方面是主要的,對文化發展有促進作用。另外,還有消極方面,主要是惰性保守思想,不希望變革的思想,這是農業社會的反映。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兩個方面。積極方面,可以作為發展的精神支柱、前進的動力;消極方面則成為沉重的包袱。這裡有一個情況要注意,就是,文化傳統中積極、健康的因素,其內容比較深邃、精湛,往往不易瞭解,不易領會;但是消極方面,那些陳腐的思想,卻容易保留,往往不易甩掉,擺脫不了。好東西不容易保持,壞東西不容易甩掉。要認識這個情況,應花大力量,保持好的,消滅、克服消極的。

    近三百年來,即清初以來,中國文化與西方相比,遠遠落後了。西方自16、17世紀開始突飛猛進,發展了近代文明,而中國還是傳統文明,越來越落後,只是近年來才縮短距離。中國傳統的封建文明,長期停滯,原因很複雜。從現象上看,中國沒有經過英法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因而缺乏民主傳統(西方的民主傳統經過二三百年才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同時中國沒有經過產業革命,所以缺乏近代科學技術。這是中國文化的大缺點。一是缺乏民主傳統,一是缺乏實證科學。五四運動提出兩個口號,一是民主,一是科學,這在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現在還很重要;現在還要再加一條: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振興中華。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才能突飛猛進,有更大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吸收資產階級所取得的成就,要吸收產業革命的成就,同時要克服封建文化、資產階級文化的缺陷。

    三、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

    中國文化應該和可能怎樣發展呢?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因此,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應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文化。我們已到達社會主義階段,社會制度方面已走在資本主義前面了,應該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的文化才能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文化,一方面,必須認識中華民族文化長期延續發展的根基。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必然有其精神支柱、精神力量,這一點應當充分認識,這就是民族自覺。另一方面,必須認識中國文化近三百年來落後的原因。中國近代為什麼落後?為什麼沒有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西方那樣的產業革命?對此應作深刻、認真的探索。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有人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的衝突,認為我們要搞現代化,可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個包袱,必須放下包袱,才能前進。我認為,所謂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衝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實際上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思想習慣與現代化的衝突。

    第一,尊官貴長的陳舊傳統與民主精神的衝突。誰要做了官,誰是什麼長,就受尊敬,這是封建思想傳統。古代儒家,特別是法家提倡尊官貴長,商鞅講過一句話,「貴貴而尊官」。這個思想與民主精神處於對立的地位;尊官貴長與社會主義原則也是相違背的。但由於是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一時不易消除掉。

    第二,因循守舊的陳舊傳統與革新精神的衝突。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形成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思想習慣,這種思想習慣與現代化是格格不入的,是相衝突的,必須改掉。

    第三,家庭本位與個性自由的衝突。中國農業社會,實行家長制,家長管束子女,限制、阻礙了個性自由。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特別強調個性自由;中國舊社會強調家庭,把家庭看得很重要,確實妨礙個性發展。這裡講的是過去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今天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樣子,多少有所改變,現在有許多子女不聽父母的話,當然不正確的應當不聽,但是有的正確的應該聽的也不聽。這個問題也是複雜的,如婆媳關係,過去婆婆管兒媳婦,兒媳婦受氣,如今有的卻倒過來了。共產主義道德主要是講集體主義,要講為人民服務,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但同時應尊重個人,肯定個人獨立性。

    第四,悠閒散漫習慣與重視紀律、效率的衝突。辛亥革命前講中國人一盤散沙,不能團結起來。這也是農業社會的現象。現在做什麼事都要認真,遵守時間。

    所謂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衝突,主要表現在以上四個方面。這些都要進一步改革。

    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衝突是必要的,這方面應該研究;但同時也要看到,傳統文化思想中還有不少積極、健康的思想觀點,可以作為前進的根基,不看到這一點就不能前進,光講衝突是片面的。我以為傳統文化有與現代化衝突的一面,也還有與現代化相契合的一面。這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表現。

    首先,民本思想。中國沒有經過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因而沒有成熟的民主傳統,可是有民本思想,「民為邦本」,把人民視為國家的根本。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肯定人民的重要。民本思想可以作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春秋時代有個故事,鄭國的大政治家子產不毀鄉校。當時鄭國有許多人到「鄉校」去批評鄭國政治,有人對子產說,他們隨便議論政治,批評你,這不好,應當加以禁止,把鄉校取消。子產說那不行,他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子產的確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政治家,他不毀鄉校,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並且把批評他的百姓看作自己的老師。這點具有民主作風,值得肯定。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雖沒有明確的民主理論,但是有民本思想。若把民本思想加以提高,就是民主了。可見中國還是有優良傳統的。

    第二,革新思想。中國過去雖然因循守舊思想是主要的,占統治地位,但也不乏主張變革的思想。例如《易傳》就有許多主張變革的思想。《易傳》裡講,「革去故,鼎立新」,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而通之以盡利」。認為應該變時就要變。雖然講得比較簡單,但確是一種變革思想,可以加以提高、發展。

    第三,重視人格獨立。中國過去缺乏明確的個性自由思想,但比較重視人格獨立,承認每個人有獨立的意志。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你可以把三軍的統帥捉去,但一個普通平民有什麼樣的志向,你不能加以改變。他讚美伯夷、叔齊,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他們的志願不因為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堅持自己的志願,保持自己獨立人格,不受屈辱。在戰國時代還有一句話,叫做「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知識分子,你可把他殺掉,但不能侮辱他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格獨立,這是具有積極作用的觀點。孟子肯定每個人都有本然的價值,「人人有貴於己者」,叫作「良貴」,即固有的價值。西方講天賦人權,中國沒有,但中國自孟子以來,肯定人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價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