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境界 第7章 文化通詮 (6)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個是缺乏實證科學。中國古代確實有科學,但沒有近代的實證科學。實證科學不發達,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國過去工業很不發達。沒有實證科學,同時也就沒有關於科學方法的精密的理論,在這些方面確實要向西方學習。西方近代實證科學從15、16世紀就開始出現了,有三個偉大人物,即哥白尼、伽利略、培根,是他們奠定了西方近代實證科學的基礎。可是,中國的社會環境就產生不了自己的哥白尼、培根和伽利略。這裡有深刻的原因,需要反省。既然人家已經有了,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當代西方的科學更進了一步,更需要我們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缺點是缺乏民主傳統。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雖然有過資本主義萌芽,但始終沒有比較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因而,在中國歷史上也缺乏民主傳統,占統治地位的始終是專制主義、家長制。民主傳統需要慢慢地養成,需要長期的鬥爭,西方經過二三百年的努力,才建立起了資產階級民主傳統,我們現在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民主,任務更加艱巨。

    一要學習西方的實證科學,二是培養自己健康的民主傳統,這兩點現在仍然是我們的重大任務。「五四」時期提出了科學、民主兩個口號,現在還需要再加上一個: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來統率科學和民主。

    四、中國文化的新階段

    中國文化的發展,從秦漢到明清是封建主義文化;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後來轉變成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在解放區);從1949年以後,中國文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就是社會主義文化階段。現在有人寫文章,好像中國文化還停滯在封建時代,這是根本錯誤的。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並且已經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了。社會主義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可能從零開始。社會主義文化一定要建立在封建文化、資產階級文化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之上。這是列寧的思想。沒有封建主義文化、資產階級文化的成就,就不能建立社會主義文化。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文化、封建主義文化到底有什麼成就,這要慎重研究,要批判繼承,分析吸收。

    不能全盤否定古代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那裡有許多東西確有一定價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相對真理。西方資產階級對人類有兩個貢獻,一是實證科學,二是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資產階級民主對於勞動人民來說有其虛偽性,但至少要比封建專制主義好得多。所以說,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是資產階級對人類的貢獻。我們現在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迎頭趕上。中國人是聰明的,這一點外國人也不能不承認;現在,西方人也不敢再看不起華人。中國人只要肯努力,創造必要條件,中國的科學技術一定能大大向前發展。其次是民主傳統,我們現在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比資產階級民主更進一步。但是,它也應該汲取資產階級民主所取得的經驗教訓。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從封建主義跳到社會主義,必須參考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一些具體辦法,然後創造我們自己的更高的民主。關於社會主義民主,列寧在晚年的著作中再三強調,我們要好好學習。

    總而言之,我認為中國文化已經發展到了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新階段,否認這一點是完全錯誤的。可以說,在生產關係、社會制度方面,我們是走在前面的,在這方面是比西方高明。但是,我們的民主制度還不夠健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還比較落後,我們是先建立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然後再補充這些必需的東西,這是我們的任務。其中還包含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新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讓它適應社會主義時代。我們的方針已經明確,就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就需要改造、提高民族精神,發揚、提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及其更新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及其更新。這個題目很大,我準備分四個部分來講:一、文化的層次;二、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三、國民性與民族精神;四、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及其發展趨勢。這裡講的是我個人的意見,不一定很成熟。

    第一個問題:文化的層次

    文化的含義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指文學藝術;廣義的文化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等。社會生活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經濟,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就是說,社會生活除了政治、經濟之外,一切都可以稱作文化。這種廣義的文化包含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哲學、宗教,這是社會的最高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它受哲學、宗教的指導,同時也是哲學的基礎和表現。第三個層次是社會心理,其中包括風俗習慣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識。

    哲學與社會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哲學經常是社會心理的提高和糾正;社會心理則是哲學思想的普及和庸俗化。一方面,哲學家要糾正、提高社會心理。舉例說,在封建社會中,一般人的習慣是追求「富貴利達」、陞官發財,哲學家對此持一種批評態度,從老子、孔子開始就看不起總想陞官發財的人。哲學所追求的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社會心理也受哲學家的影響。這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非常顯著。明清時代講婦女貞節,已成為社會心理。一個女子在丈夫死了以後要守節,這種思想原來是從哲學家的議論來的。宋代的程頤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議論後來就被人們所接受,變成了社會心理,成了封建禮教。這是一種消極的、惡劣的影響。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第二個問題: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關於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我想應該注意以下幾條:

    第一條,民族文化的積累性與變革性。

    大家都承認,文化是隨著經濟、政治的變革而變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文化知識應該不斷更新。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文化有積累性,古代人所發現的真理,不能隨便輕視,還要加以重視、加以學習。例如歐幾里德幾何學,直到現在還是學習幾何學的必修課,儘管現在已經有了非歐幾里德幾何學,但歐幾里德幾何學還是要學習。這就是文化發展的積累性。

    第二條,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矛盾性。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各階級的文化,它有共同性。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關於民族之間的矛盾鬥爭,不同的階級或階層可以有共同的認識與目標。例如水利,各階級都很重視,通過治水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是統治階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又如,在民族問題上,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保衛民族獨立,不向外族屈服。這是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面。應該注意,我們同時還應看到,民族文化又有矛盾性,有著不同的方面。

    列寧講過,有兩種文化,一種是反動文化,一種是帶有民主性的文化。這一思想很重要。一個民族中的兩種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中的對立傾向。專制主義與反專制主義的鬥爭,科學與宗教的鬥爭,抗戰派與投降派的鬥爭等等,都是這種對立的表現。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有兩種文化的鬥爭,例如宋朝岳飛主張抗戰,秦檜主張投降,人民最後肯定岳飛是民族英雄,認為他代表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而秦檜卻遺臭萬年。永遠被人民唾罵。總之,中國文化也有兩個方面,對這種矛盾性也應該注意。

    第三條,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主體意識。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中外文化接觸,第一次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輸入,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有了廣泛的影響。第二次是「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分兩段,一段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康熙時代,一些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播天主教,帶來許多西方科學。到了雍正時代,清朝政府採取閉關自守政策,斷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再一段是鴉片戰爭以後,西學大量輸入,中國許多先進人士向西方尋求真理。這兩次中外文化接觸交流,性質是不一樣的。在第一次中外文化接觸時,中國處在封建時代,印度也處在封建時代,印度封建文化輸入到中國封建文化之中,屬於同級的文化交流。而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力量很強大,勝過印度的政治、經濟力量。有這種力量作背景,中國能夠接觸並且消化印度文化。隋唐時期佛學很盛行,但在思想界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儒家思想。發生在明末的第二次外來文化的輸入,本來是個好事情,中國許多學者都願意接受,當時崇禎皇帝也願意接受西方科學。

    後來明朝滅亡,清朝興起,康熙皇帝也願意接受西方的科學。雖然當時輸入的西方科學是伽利略以前的西方科學,但輸入進來還是很有好處的。雍正時期由於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下令禁海,中斷了西方科學的輸入。後來隨著帝國主義的武力侵略,西學又輸入了進來,當時中國頑固派掌權,拒絕西方文化。由於西方文化是武力侵略帶進來的,所以一般群眾對西方文化也有反感。當時中國大多數人對西方文化還不瞭解,只有少數進步人物對西方文化有較深的瞭解。鴉片戰爭後,中國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看到西方經濟、政治、學術很高明,便給清朝皇帝上奏折,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而當時中國的頑固派反對郭嵩燾,認為他有賣國思想,要不得,郭篙燾的建議沒有被採納,結果使中國吃了大虧,導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一個民族要進步,應該主動汲取外國的先進文化。不然的話,一個民族故步自封、拒絕接受外國的先進文化,就會落後於其他民族,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經驗。

    可是,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有一個問題應該注意,就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也可叫作「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文化是為民族的生存服務的。民族是一個主體,吸收外來文化要為民族服務,使我們這個民族更加發達興旺。但是不能喪失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不能完全跟著人家學,應該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這點在西方各民族中認識得比較清楚。英國文化有英國文化的特點,法國文化有法國文化的特點。法國文化雖然受英國文化的影響,但它要保持法蘭西民族的特點。德國文化更是如此。西方每一民族都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點。所以,我們學習西方文化,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點,發揮我們的創造精神,這樣我們民族的文化才有希望。

    第三個問題:國民性和民族精神

    本世紀20年代,思想界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問題,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像魯迅先生關於國民性就講了很多話。當時確實起了進步作用。當時所謂的國民性,主要是指這樣一些所謂劣根性:愚昧、守舊、怯懦、盲從、散漫、遲緩、沒有時間觀念、沒有效率觀念等等。所謂國民性,並不是遺傳性,而是一些落後的「國民積習」。改造國民性就是改造落後的「國民積習」。這裡有一個問題,所謂國民性是否只有劣根性,有沒有良根性?假如中華民族只有劣根性,那中華民族就沒有在世界上存在的資格了,這就等於否定自己民族存在的價值。解放前。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缺點,因而被人稱為「東亞病夫」、「一盤散沙」。

    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成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很快摘掉了「東亞病夫」、「一盤散沙」的帽子,表現了堅韌不拔、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有許多優良的品質,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我常想,一個延續了五千餘年的大民族,必定有一個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就是這個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在西方,古希臘文化表現了希臘精神,法國人民強調法蘭西精神,德國人民宣揚日耳曼精神,東方的日本也鼓吹大和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基本的主導思想意識可以稱為「中華精神」,「中華精神」即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我認為,「中華精神」集中表現於《易傳》中的兩個命題。《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上,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拚搏的精神,表現一種生命力,不向惡劣環境屈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