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可參見杜爾的《在美洲的英國人》卷二第一章。鐵製品的出現,為市場的需要而進行的紡織,以及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所有這一切在新英格蘭殖民地建立後的第一代人中,以一種純經濟的角度來看,都是令人感到無比震驚的。這一點與南部,以及非加爾文主義的,享有一切道德自由的羅得島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那裡擁有極好的港口,但是1686年,那裡的殖民地總督及其委員會在作出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我們現在發展貿易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缺少商人,以及沒有擁有一筆可觀財產的人」(此處見阿諾德的《羅得島的歷史》第490頁)。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清教主義具有減少消費開支的觀念,使得人們不得不將餘款不斷地重新用於投資,當然這種強迫性發揮了一定作用。另外還有教規的作用,這裡就不多加討論了。
但是,在布斯肯·休特的論述中,這些人針對尼德蘭迅速消失的情況還是有所提及的(這裡見上引著作卷二第三、四章)。但是格羅恩·馮·布林斯特羅認為(此處出自《現今祖國的歷史手冊》第三版,303,註釋,第254頁),大多數尼德蘭人還是趨於聯合而非分裂,甚至連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後也一樣。
比如說,在英格蘭,一位保皇黨貴族(這裡可參見蘭克的《英國歷史》,卷四,第297頁)在查爾斯二世進駐倫敦後,提交的一份請願書中進行提議,他指出不應該用法律的形式禁止資產階級資本購買地產,而要將它用在貿易上。荷蘭攝政階層由於購買了地產,自然與城市中的貴族劃清了界線。對此可參見福祿因引用的1652年的申訴,他在申述中強調,這些攝政者已經變成了地主,已經不再是商人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並沒有嚴格地遵循加爾文主義的信條。在17世紀後半葉,荷蘭大量的中產階級盲目地搶奪貴族地位和頭銜,通過這一事實,我們瞭解到,這一時期對比英、荷的狀況需要謹慎。就這方面來說,世襲的金錢已經將禁慾主義精神衝垮了。
英國農業獲得繁榮的偉大時期,正是由於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資本購買地產的運動所導致的。
除此之外,直到本世紀,信奉英國國教的地主仍然拒絕接受新教徒做佃戶。現在這兩個教派的人數基本上相同,但在過去,與之相比新教徒的人數總是略少一些。
H.列維(這裡可參見《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文獻》中的文章第66節第605頁)十分準確地提出,按照各種不同性格特徵所表現出來的英國人的天性,與其他民族相比,這個民族更不容易接受禁慾主義倫理以及中產階級的道德。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盡情地享受生活一直是他們的根本性格特徵之一。在清教禁慾主義的全盛時期,清教禁慾主義的追隨者身上受到約束的驚人程度充分顯示了這種特徵的力量。
在杜爾的描述中,與這一點的對比經常再現。清教徒在對待所有事物的態度上,宗教動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重要作用)。在維恩斯勞伯管轄範圍內的殖民地大多傾向於允許紳士,甚至那些擁有世襲貴族頭銜的上流家族定居在馬薩諸塞,但是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紳士們一定要擁護教會。因為教規,這個殖民地長期處於關閉狀態。信奉英國國教的大商人建立了新罕布什爾和緬因的殖民地,他們在那裡開闢了大型的牧場。但是他們與清教徒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聯繫。早在1632年,就有人抱怨新英格蘭人是特別唯利是圖的(此處可參見維頓的《新英格蘭經濟和社會歷史》卷一,第125頁)。
這裡貝蒂也提到了這一點(參見《政治上的運算》),目前掌握的所有資料都無一例外地將特別是清教宗派主義者,浸禮主義者,貴格會的成員,門諾派等歸結為某一程度上的無產業階級,從另一種程度上來看,他們又被認為是小資產階級,並且將他們與大商人貴族和金融投機家進行對比。但是這個小資產階級正是西方資本主義特徵的發源點,這種特徵並不源於大金融巨頭,壟斷資本家,政府訂約人,國王債權人,殖民地企業家,創辦人等。而這一特徵就是:中產階級以私有財產為基礎,來組織工業勞動(此處可參見安文的《十六、十七世紀工業組織》,1914年倫敦出版,第196頁及以下諸頁)。如果要弄清楚連當代人都全然不知的這一區別,那麼可以參較帕克的《有關清教徒的論述》,1641年,這本書中還強調了創辦者與支持者的差別。
此處可參見夏卜利斯的《貴格會教徒的試驗性政府》,1902年,費城出版。這本書從18世紀,尤其是獨立戰爭時期的賓夕法尼亞政治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
此處由騷塞在《衛斯理的一生》第29章中引用(美國第二版,卷二,第308頁)。幸虧有亞斯理教授的來信,使我知道了這份參考資料。為此,我也將這本書告訴了恩斯特·托羅爾奇,他已採用了此書。
此處的這段話可以推薦給那些認為自己對於這類事情知道得更多的人閱讀一下。就像我們所瞭解的,這些領導人和那個時代的人對於自己做的事情十分清楚,並且知道自己將要面臨怎樣的危險。實在找不到什麼借口像批評我的一些人那樣,為這種無可爭議的事實進行這般不負責任的辯駁。對於這些事實,從來沒有誰提出過異議。我所做的這些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弄清楚他們的潛在動機。
對於古典的清教徒來說,這種情況也是同樣出現過,而且這一點在班揚筆下的那個嗜錢先生的話中更清楚地表達出來了:人可以為了發財,例如為了吸引顧客而成為信徒。因為信奉宗教的人無論出於什麼動機,他們都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道克尼茲版,第114頁)。
特別指出的是,笛福是一個熱誠的不從國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