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枝禪 第12章 放下隨緣 (3)
    劉王接過盒子,發現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劉王悟其意旨,於是罷兵禮請雲門禪師晉住靈樹院,擔任住持。

    雲門禪師是浙江人,他35歲那年,經睦州的介紹去參拜著名的雪峰禪師。

    這天他來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並沒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在等什麼。

    這時來了一個小和尚挑著水正准備上山,雲門便走上前去對那和尚說:“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點頭應答。“那請你為我帶幾句話給雪峰吧,不過你一定不要說出是我讓你說的。”小和尚答應了。於是他便說:“你到了寺裡,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畢,方丈開始講法時,你便出來站在他面前說:‘可憐的老家伙,你怎麼不拿掉你頸上的鐵枷?’”

    第二天等到雪峰剛要講法時,小和尚突然說出了雲門教給他的那些話。雪峰一聽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沒有這麼高的悟性,講不出這樣的話來。於是便跑過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領道:“快說!快說!這是誰告訴你的?”

    小和尚一邊掙扎一邊辯解,死活不說是誰告訴他的。雪峰見狀便叫侍者拿繩子來捆他,他嚇得渾身哆嗦,只好坦白說:“是山下的一個和尚教我說的,他不讓我告訴你們是他說的。”雪峰聽罷便對眾人說:“你們的導師來了,趕快下山去迎接吧!”於是眾僧一起下山去迎接雲門。

    雲門來到寺裡,雪峰一見到他便說:“你為什麼來這裡?”雲門低頭不語,意思是別無所求。從那時起,二人便心心相印,默契配合。雲門與雪峰切磋禪道,交互講法,二人都在禪法上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世間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難做的事情,最難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的事情。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夠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夠做到並堅持不懈的,只有極少數的人。

    做人與修行一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滴水都能穿石,何況是有無窮生命力的人呢?

    善靜和尚27歲的時候,棄官出家。他去樂普山投奔元安禪師,禪師令善靜管理寺院的菜園,在勞動的過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內一位僧人認為自己已經修業成功,可以下山雲游了,於是就到元安禪師那裡向他辭行。因為下山是要得到禪師批准的。

    元安禪師聽了僧人的請求,笑著對他說:“四面都是山,你往何處去?”

    僧人無法想出其中蘊涵的禪理,只好轉身回去。

    那僧人無意中走進了寺院的菜園子。

    善靜正在鋤草,看見僧人愁眉苦臉的樣子就驚訝地問:“師兄為何苦惱?” 僧人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善靜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難”、“層層障礙”。元安禪師實際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決心。可惜,僧人參透不了師父的旨意,善靜於是笑著對那僧人說:“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意思是: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無法阻擋。

    僧人於是又來到元安禪師那裡,對禪師說道:“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

    僧人以為師父一定會喜笑顏開地誇獎他,然後准他下山,誰知元安禪師聽後,先是一怔,繼而眉頭一皺,兩眼直視僧人道:“這肯定不是你擬的答案!是誰幫助你的?”

    僧人見師父已經察覺,於是只好把善靜和尚的名字說了出來。

    元安禪師對僧人說:“管理菜園的僧人善靜和尚,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多學著點吧,他都沒有提出下山,你還要下山嗎?”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關鍵在於自身,只要下定決心,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竇禪師,於是他就寫了封給雪竇,讓他到靈隱寺去找珊禪師,說珊禪師一定會照顧他的。雪竇禪師欣然接受,然後拜別,雲游去了。

    一別就是三年,曾會學士因為公事,來到了靈隱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這裡,於是便問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個人呀!是不是搞錯了?”

    曾會學士說:“怎麼會錯呢?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眾中尋找了個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沒有找到這個人。”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個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說:“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信呀!”

    珊禪師看學士那麼著急想找到這個人,於是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個地方,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個很破屋子的角落裡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高興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見是曾會學士,也感到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珊禪師一見雪竇禪師就看出了這個和尚將來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造化。

    幾人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三年前我親筆寫的信你給丟了嗎?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害得你住這樣的房子!”

    雪竇禪師從衣袖裡取出原封未動的信還給曾會,說道:“我只是一個雲游的和尚,沒有什麼渴求,為什麼要請托於人呢?”

    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沒,付出了就會有回報。

    一條青竹杖,

    操節無比樣。

    心空裡外通,

    身直圓成相——

    宋·汾陽善昭

    水車與禪道

    出世與入世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出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入世。我們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消極避世。這才是出家學道和為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無際禪師經常雲游四方,到處參禪學道。

    這天他來到了一個小山村,由於天氣炎熱,他又累又渴,便停下來歇腳,這時看到河邊有一個村民正在用水車打水,無際禪師就走上前去向村民討了一杯泉水。

    村民一本正經地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就會跟您一樣出家參禪。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四處雲游,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專心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無際禪師問道:“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村民答道:“我們這一帶只有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而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能找到人來接替我的位置,我就可以無牽無掛地出家了。”

    無際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裡,或者完全離開水面又會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車置於水中,是靠下半部被水流沖擊而轉動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裡,它不但無法轉動,甚至還有被急流沖走的可能。同樣,如果水車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轉動,更別說抽上水來了。”

    無際禪師聽後開示他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可以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塵世的洪流所沖走。假如超然出世,與世隔絕,則其人生必會失去強大動力。同樣,一個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觀,也不隨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紅塵,更要想法普度眾生。”

    村民聽後,深為歎服。

    只要有了禪心,張口道來皆成妙諦。如果我們對佛法禪道能有體悟,則世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無不是道。

    唐朝的文宗皇帝嗜食蛤蜊,沿海民眾不斷地捕捉蛤蜊進貢朝廷。

    有一次御廚在烹調時,打開蛤蜊的硬殼,貝殼內有一尊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惟妙惟肖,非常莊嚴。後來文宗就用美錦寶盒將蛤蜊觀音供奉在興善寺,讓大家瞻禮。因為蛤蜊現出菩薩聖像太過稀奇,唐文宗在上朝時詢問群臣道:“眾卿之中,不知有誰知道蛤蜊內出現菩薩聖像,是什麼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說道:“此乃超凡入聖之事,非一般學者凡人能知。在太一山有位藥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強記,聖上如果想探究此事可,以去請示禪師。”

    惟政禪師應詔來到宮中,對唐文宗說:“物無虛應,這是在開啟陛下的信心。《法華經》雲位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今天菩薩現身乃是為皇上說法呢!”

    文宗道:“菩薩雖然已現身,但我沒有聽到菩薩說法呀。”

    惟政禪師進一步解釋道:“此蛤蜊中現觀音聖像,能否啟發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說道:“這種靈異之事是我親眼目睹,當然相信。”

    惟政禪師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薩已經為您說法完畢了。”

    藥山惟政禪師入朝為唐文宗解釋“蛤蜊觀音”之後聲名日隆,但禪師生性淡泊,不喜應酬。朝中大臣爭相供養都被禪師借故推辭。

    有一天,與禪師素來深交的蔣侍郎對他說:“明日寒捨文人雅集,有幾個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當代學者名士。懇請禪師能撥空前來普灑甘露,演說妙法我等不勝榮幸!

    惟政禪師推辭不得,勉強承諾前往。第二天蔣侍郎派人前來迎接禪師時,惟政禪師已不在寺中,只見禪師的經案上留有一偈,偈雲:“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巖穴,國士筵中甚不宜。”

    使者將此偈呈交蔣侍郎,蔣侍郎不但不怪禪師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禪師,認為惟政禪師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花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吾人下種,

    花地盡無生——

    僧璨

    即心即佛

    草木蟲魚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人卻不可以。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相信自己,不要人雲亦雲,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路。

    潭州慧朗禪師初參馬祖禪師時,馬祖禪師問道:“你來求什麼?”

    慧朗:“求佛知見。”

    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再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岳。”

    當時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大振禪風,石頭希遷禪師在湖南闡明心要,因此當時學者不是向江西馬祖大師問道,就是向湖南石頭和尚請法,來往“江湖”成為一時美談。

    聽學僧說從南岳來,馬祖不客氣地指示道:“你從南岳來,辜負了石頭的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他地方並不適合你去!”

    慧朗於是又回到石頭禪師那兒繼續參學。慧朗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禪師答道:“你沒有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草木蟲魚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草木蟲魚。”

    “難道慧朗不如草木蟲魚?”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大梅禪師學了很多年禪,盡管他學習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請教馬祖禪師:“佛是什麼?”

    馬祖禪師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禪師恍然大悟。

    開悟後,大梅離開了馬祖禪師,下山弘揚佛法。當馬祖禪師聽說大梅開悟的時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學了那麼多年佛法,怎麼一下子就開悟了呢?且叫一個人去試試他!於是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試探大梅。

    這個人見到大梅禪師,就問道:“師兄師父說了什麼話讓你頓悟了呢?”

    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這個人說:“師父現在已經不說‘即心即佛’了!”

    大梅驚奇地問道:“哦!那他現在說什麼?”

    那個人說:“老師現在經常說‘非心非佛’。”

    大梅聽了以後,笑著說:“這個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煩嗎?我才不管他的什麼‘非心非佛’,我依然堅持我的‘即心即佛’。”

    這個人回去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馬祖禪師,禪師激動地說:“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說,大梅禪師真的是開悟了。

    只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才會自然放得下,才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幸福。一個人無論地位如何,過著哪一種生活,只要他內心清淨、安謐就可以過得幸福。

    崛多禪師游歷到太原定襄縣歷村,看見神秀大師的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

    禪師問:“你在干什麼呢?”

    僧人回答:“探尋清靜。”

    禪師問:“你是什麼人?清靜又為何物呢?”

    僧人起立禮拜,問:“這話是什麼意思?請您指點。”

    禪師問:“何不探尋自己的內心、何不讓自己的內心清靜?否則,讓誰來給你清靜呢?”

    僧人聽後,當即領悟了其中的禪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