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制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地,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道為何不飲不食,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
百丈懷海禪師帶著徒弟四處雲遊,宣揚佛法。連日陰雨,路途泥濘,兩個人的鞋子上都沾滿了泥污。
進客棧投宿前,百丈懷海禪師邊擦自己鞋子上的泥,邊叫小徒弟把他自己的鞋子也擦乾淨。
小和尚皺著眉說:「今天擦洗乾淨,明天還是要沾泥污。」
百丈懷海禪師說:「好,你今天晚上的齋飯也不要吃了。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今天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不要以為明天還是有很多的時間。因為,小處不懶,大事也就容易勤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拼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哪裡還有禪呢?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時多?
去似朝雲無覓處!——
唐·白居易
園頭育苗
不要局限於事物的一時表象,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只要給它們合適的條件和機會。用愛和慈悲感召,用力和威嚴折服。世上沒有不可救的生命,沒有不可教的人才。
有一位信徒去拜訪雲峰禪師,在得到雲峰禪師的開示之後,他便來到後花園散步,正好碰到園頭在修剪花草,他便駐足觀看。只見園頭不是把繁茂的枝葉剪去,就是把花草連根拔起,然後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會兒給枯枝澆水,一會兒又忙著松土施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走上前去問他:「園頭禪師!您為什麼將好的枝葉剪去,卻給枯枝敗葉澆水施肥?花草長勢很好卻非要把它移入到另一盆中?有這些必要嗎?」
園頭禪師回答道:「照顧花草,就如同育人。人需要怎樣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樣照顧。」
信徒聽後不以為然,他說:「花草樹木,怎可與人相比?」
園頭禪師邊撫弄花草邊解釋說:「照顧花草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對於看似繁茂,卻生長雜亂的枝葉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分,就如同收斂年輕人的囂張氣焰,要去其惡習,納入正軌。第二,將花連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離開貧瘠接觸沃土,就如同使人離開不良環境,到他鄉接觸良師益友。第三,澆灌枯枝,是因為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卻蘊藏有無限生機;不要以為不良子弟不可救藥,其實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顧,教育得法,一定能夠使其重生。第四,鬆動泥土,是因為泥土中有種子等待發芽。就如同那些身處逆境而有志向上的學生,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有機會茁壯成長!」
信徒聽後不禁為之歎服,高興地說道:「園頭禪師!謝謝您的教誨,你讓我明白了許多育人的道理!」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裡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手從地下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磨磚,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父指點怎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裡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只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只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裡去感悟。」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領悟自性的般若。
他喜悅地走回住處,看見自己的茅屋裡有一個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裡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心靜如佛,緣到便能領受佛的指點脫胎換骨,一如這偷兒一般,但並非人人有這樣的機緣。
有個小偷晚上鑽進一座寺院,想偷東西,但翻箱倒櫃的都找不到值錢的東西好偷。不得已,正準備離去時,睡在床上的無相禪師開口叫道:「喂!你這個朋友,既然要走,請順便為我把門關好!」
小偷先是一愣,隨即就說:「原來你是這麼懶惰,連門都要別人關,難怪你寺裡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無相禪師說:「你這位朋友太過份了,難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賺錢買東西給你偷嗎?」
小偷覺得,遇到這種和尚,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禪師不是沒有東西,禪師擁有的是別人偷不去的無盡寶藏。世間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斂,人為財死,心為物累,你有錢了,連小偷都不放過你,不如擁有自家本性裡的無限智慧寶藏,又有什麼人能偷得去呢?
宋朝佛窟惟則禪師,本是長安人。他自幼喜愛佛法,少年出家後,在浙江天台山佛窟庵修行。
到了天台山,他用樹枝和茅草蓋了一間草庵。平日以泉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採摘山中野果充飢。每日如此,不知過了多少年。
這天,有一個樵夫路過草庵,見到一個修道老僧,好奇地問他:「您在此打坐多久了?」
佛窟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有四十寒暑。」
樵夫又好奇地問道:「只有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佛窟禪師點頭道:「深山老林,一個人在此都嫌多,還要那麼多人幹什麼?」
樵夫又問:「難道你沒有其他朋友嗎?」
佛窟禪師拍掌三聲,一時間一群虎豹從庵後湧出,樵夫大驚失色。佛窟禪師忙說莫怕,並示意虎豹退回庵後。
禪師道:「你看到了吧,我的朋友很多,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狼蟲虎豹,都是我的伴侶。」樵夫聽後深受感動,自願皈依佛門。
從此修道者紛至沓來,天台山翠屏巖白雲飄飄,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最終發展成佛窟學禪派。
在日本東京郊外的荒山上有一座永平寺,寺裡住著一位老禪師叫北野一郎,他是寺裡的住持,在這裡禪定多年,可謂得道高深。他從小就對佛教和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經常雲遊四方,搜羅這些素材。
這一年秋天他來到南方,在行腳途中突然天降大雨,他急急忙忙尋找避雨之處,一番周折後終於看到一座破廟。他急不可耐,推門而入,卻見到一位老者坐在牆角正大口大口地抽煙。
老者見有人來,便停下來答話,他見北野被大雨淋得直打哆嗦,於是便向北野供上一袋煙,北野當時飢寒交迫,所以也就接受了。抽過之後北野讚不絕口,感覺非常舒服,一袋煙早已抽完,他仍然陶醉其中,閉眼細細品味。老者見狀,又送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雨過天晴,二人分道揚鐮。北野望著手中的煙管想道:「這東西真是不可思議,令人感覺像在夢遊仙境,東西是好,可就是怕它會影響禪定。」他左思右想,最後還是扔掉了煙草和煙管繼續雲遊。
一年過去了,他又開始迷上了易經,準備潛心研究。眼看冬天就要到了,他需要一些衣服避寒,但身在異鄉,身上又沒有多少盤纏,只好修書一封,托人帶給百里外的一位朋友。他焦急地等待著,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見衣服的影子,也沒有其他音信。已經下了好幾場雪了,眼看冬天都要過去了,還是毫無消息。思來想去,他認為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
「對了,自己不是在研究易經嗎?聽說用易經來占卜是很靈的!」這天他忽然想到這一點。於是他利用易經之理開始占卜此事,如此這般了一番,最後得出了結果,可是結果卻顯示讓人帶出的信並未到達朋友手中。時隔不久,他的朋友來信了,信裡果然沒有提到衣服的事。「這易經確實有些玄妙,竟然如此準確,那我就好好研究研究易經吧!但是這樣一來不就影響了我靜心修禪了嗎?」北野前思後想,最終還是打消了這種念頭。
又過了兩年,北野又愛上了書法和漢詩,整日沉醉其中,不亦樂乎。由於他學習認真,功夫也日漸增長,居然也能舞文弄墨作詩賦詞了。但是他想:「如果我整日這樣下去,恐怕就要成為書法家和詩人了,哪還能修習禪定呢?這不違背了我的初衷嗎?」於是他不再熱衷於此,而是潛心修行、專心禪定,終於成為了著名禪師。
心如大海無邊際,
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
為作世間慈悲人——
唐·黃檗希運
去除心中的枷鎖
有形的枷鎖並不可怕,也不難去掉,關鍵是心靈上的枷鎖。有形的枷鎖沒有多少人戴,但又有多少人在忍受著心靈上無形枷鎖的煎熬呢?去掉它吧!你會感覺無比輕鬆。
靈樹如敏禪師主持的靈樹院二十年來都沒有人負責「首座」之職,每當人家問起,禪師就回答:「我的首座剛剛出生啊!」再有人問,又以「我的首座正在牧牛」或者「我的首座正在行腳之中」等語回答,使問的人都不知所云。
有一天禪師忽然命令寺內撞鐘擊鼓,盼咐大家都到山門外迎接首座。正在寺眾們萬分訝異、半信半疑的時候,果然看見一位托缽的遊方僧向山門走來,他就是雲門禪師。如敏禪師便請其擔任首座之職。於是大家都相傳靈樹禪師有能知過去和未來的神通。
不久五代後漢劉晟將興兵征討時,聽說靈樹禪師神通,便親自入院,擬請示禪師一些未知的將來,以便在決策問題上參考。
哪知靈樹禪師已預知其意就搶先圓寂了。
劉王來到寺院,得知禪師已經去世,奇怪地問道:「禪師生的什麼病?怎麼這麼快就圓寂了呢?」
侍者誠實地回答道:「禪師並沒有生病,他早知道你要來,所以就先去了。不過,禪師留下一個盒子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