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指歸 第14章 尋本溯源 (2)
    可惜慧觀所序的《修行地不淨觀經》,今不傳了,各種經錄皆不載此經的傳譯年代。此經與廬山所譯的《達摩多羅禪經》必是同一本子。僧祐雖載其序,而不記錄此經,我們竟不知此書有第二譯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來南方後為廬山《禪經》作的。此序之作約在410年之後。他同佛陀跋陀羅都棲止建業的道場寺,跋陀即廬山《禪經》的譯主,慧觀為作新序,大旨與慧遠原序相同,稍補其史實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420年之間,則我們可以推定

    富若蜜多羅【廬山《禪經序》的不若蜜多羅】死於365年左右。

    富若羅【不若多羅】死於395年左右。

    更合罽賓與天竺兩支的禪師為下表:

    富若蜜多羅—富若羅

    佛大先

    達摩多羅—婆陀羅

    可知達摩多羅與婆陀羅都是4世紀中葉至下半的人。焦鏡法師作《後出雜阿毗曇心序》【《出三藏記》十】說達摩多羅生在「晉中興之世」,這可證他是4世紀的人。【後秦弘始年中,有罽賓律師弗若多羅到長安,與羅什共譯《十誦律》,未完而死。此人似另是一人,不是富若羅】

    慧遠序中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兩人禪法的不同,很可注意。他說:

    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禪訓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摩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恆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途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

    這裡面便有了頓漸二門之別。達摩多羅之說近於般若宗的中觀【Madhyamaka】;他是從印度來的,故頗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賓的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in】的影響最深,故謹守小乘禪的漸修法門。序中所謂「二道」,即方便道與勝道;「四義」即【1】退,【2】住,【3】升進,【4】決定。用此標準來看廬山的《禪經》,我們只見佛大先的「二道」、「四義」籠罩一切,其中似很少達摩多羅的成分。此書後來被稱為《達摩多羅摩經》,真是冤枉了達摩多羅!

    以上的考證,只到第4世紀為止。4世紀以上,我們就在迷霧裡了。

    從不若蜜多羅和達摩多羅,一跳就到僧伽羅叉。《出三藏記》十引失名作者的《僧伽羅剎經》序云:

    僧伽羅剎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生此國;出家學道,游教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賓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又著此經。……

    此序作於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元明《藏本》皆說是道安作的。其時道安未死,序中所說史實當有所本。佛去世在前5世紀之初,則僧伽羅叉是紀元後第2世紀至3世紀的人。但羅叉的《道地經》,在2世紀下半,已由安世高摘要譯出,故羅叉的年代至晚當在第2世紀的前半,或至2世紀中葉尚生存,而其書已到中國;正如後來佛大先尚生存,其書也已到中國了。

    舊來傳說往往把釋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滅度後若干年」計算的年代,都只是存一個大概而已,都不能作為正確的計算。僧祐記薩婆多部的師資,羅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齊公寺的本子,羅叉【眾護】在第二十六。僧伽羅叉行化於罽賓即kashmir,亦譯罽貳,在當時為薩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羅叉是「有部」的大師。

    僧伽羅叉雖在「有部」,卻是一個折衷派的學者。他的《僧伽羅剎集經》便是採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經》也是採集各家的書造成的。《高僧傳》一,《安世高傳》說:

    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道地經》。

    《修行道地經序》云:

    眾護「總眾經之大較,建易進入徑路。」

    《修行道地經》第二品有偈云:

    從若干經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我們在上文說過,「瑜伽遮羅」【禪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獨創。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們的「修行道地」。僧伽羅叉採取各經的《禪法要義》,編為二十七章,其書明顯扼要,故成為禪學的名著,不但風行西域,且能風行中國。

    不但羅叉的《道地經》採集各家的,廬山所出的《禪經》也就是幾家合成的。鳩摩羅什在關中譯的《禪經》也是採集諸家合成一書的。僧叡序羅什所譯《禪經》云:

    ……尋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脅】比丘、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菩薩習禪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一卷,別時撰出。……【《出三藏記九》】

    羅什采自羅叉最多,而羅叉本書自說「從若干經采明要」。這可見這些書的折衷性質了。

    僧叡所記的《禪法》作者,與廬山《禪經》序首所記稍有不同。同者三人:

    僧波崛婆須密僧伽羅叉

    廬山《禪經》所無者四人:

    鳩摩羅陀馬鳴僧伽斯那脅比丘

    《廬山經》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葉阿難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無可考外,其除九人都見於《付法藏因緣傳》及僧祐所記兩種薩婆多部世系之中,列表如下:

    【1】僧祐記薩婆多部

    大迦葉第一

    阿難第二

    末田地第三

    優波崛第五

    婆須密第八

    脅長老第十

    馬鳴第十一

    鳩摩羅馱第十二

    僧伽羅叉第廿九

    【2】齊公寺本薩婆多部

    阿難第一

    末田地第二

    優婆崛第四

    婆須密第六

    勒【脅】比丘第八

    馬鳴第九

    鳩摩羅大第廿五

    眾護第廿六

    【3】付法藏傳

    大迦葉【1】

    阿難【2】

    末田地【旁出】

    優婆麴多【4】

    【無】

    脅比丘【9】

    馬鳴【11】

    鳩摩羅陀【13】

    【無】

    大迦葉本是外道,後歸佛教。阿難是佛的忠實信徒。據《阿育王傳》四,末田地是阿難弟子,後來在罽賓傳教。這幾個人大概多是前5世紀上半的人。

    優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後的人,其年代當紀元前4世紀。《阿育王傳》說他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的年代,經近世學者考定,他即位約當紀元前273年,死時約當前232年。優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遠序《禪經》云:

    ……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捨那婆斯。此三應真鹹乘至願,冥契於昔。……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絕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自茲已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鹹健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贊《禪經》,以隆盛業。……

    慧觀序中與此略同,也說五部之分起於優婆崛。僧祐記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一卷的緣起云: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於第五師優波崛,本有八十誦。優波崛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自茲以下,師資相傳五十餘人。……【出三藏記三】

    五部即

    【1】薩婆多部【Sarvātivāda】,律為《十誦律》。

    【2】曇無德部【Dharrmagupta】,律名《四分律》。

    【3】彌沙塞部【M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

    【4】迦葉毗部【kāsyapiya】,律與《五分律》同。

    【5】婆粗富羅部【Vatsiputriya】,即犢子部,其律即《摩訶僧祗律》。

    優婆崛雖是《十誦律》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大禪師。諸書說他「坐禪第一」;又記他感化淫女婆須達,用的理論即是後世所謂「不淨觀」。《付法藏傳》三記他少時,商那和修教他「系念」之法,

    若起噁心,當下黑石,設生善念,下白石子。……漸漸修習,白黑正等。至滿七日,心轉純淨,黑石都盡,惟有白者。

    這也是禪法的方便法門。

    婆須蜜,亦作筏蘇蜜咀羅【Vasumitra】,譯言世友,或作天友。據《俱捨光論》,他是佛死後300年時人,著有《眾事分阿毗曇》。又《異部宗輪論》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輪論述記》稱他是佛滅度後400許年時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記集》十收有《婆須蜜集序》,卻說婆須蜜是佛的及門弟子,佛死後他教化周妒國,槃奈國。此說似不可信。婆須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薩婆部大師世友大概是紀元前二三世紀的人。

    脅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脅不至席,故有此名。

    據鳩摩羅什譯出的《馬鳴菩薩傳》【《藏》九】,脅比丘是馬鳴之師;僧祐所記薩婆多部兩種傳授表,也都說馬鳴直承脅比丘。《付法藏傳》則說脅比丘傳富那奢,富那奢傳馬鳴。

    馬鳴是佛滅度後500年時人,當西曆第1世紀。他先是外道沙門,後歸佛教。他有文學天才,為大乘佛教的大詩人。

    鳩摩羅陀,亦作鳩摩羅邏多,譯言童首,亦言童受。僧叡序《成實論》云:

    《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暢作《訶梨跋摩傳》【《出三藏記》十一】,說與此同。訶梨跋摩既是佛死後890年時人,則羅陀是4世紀人,或生於3世紀,而死於4世紀。

    我們現在可以把古代傳說裡的禪學傳授者,列為一個總表如下:

    大伽葉西曆

    阿難……前5世紀

    末田地

    優婆崛……前4世紀

    婆須蜜……前2、3世紀

    脅比丘……紀元前後

    馬鳴……1世紀

    僧伽羅叉……2世紀

    鳩摩羅陀……3、4世紀

    達摩多羅富若蜜多羅……4世紀

    婆陀羅富若羅

    佛陀跋羅陀【死於429年】

    佛大先……4世紀末尚存智嚴

    沮渠京聲【死於455年以後】

    十七年七月

    2荷澤大師神會傳

    參考書

    《神會語錄》敦煌本

    《六祖壇經》敦煌本又明藏本

    《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敦煌本

    《歷代法寶記》敦煌本

    宗密的慧能、神會略傳、《圓覺大疏抄》卷三下【省稱《圭傳》】文多錯誤,用宗密《圓覺經略疏抄》【省稱《略抄》】及清遠《圓覺經疏抄隨文要解》【省稱《隨解》】兩本參校。

    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省稱《圭圖》】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省稱《禪源序》】

    贊寧《宋高僧傳》卷八【省稱《宋僧傳》】

    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省稱《燈錄》】

    《全唐文》

    《唐文拾遺》

    《曹溪大師別傳》《續藏經》二編乙,十九套,五冊。

    一神會與慧能

    神會,襄陽人,姓高氏【《圭傳》作姓萬,又作姓嵩,皆字之誤。各書皆作高】。《宋高僧傳》說他

    年方幼學,厥性悼明。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效善財南方參問。裂裳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跡。

    《宋僧傳》所據,似是碑版文字,其言最近情理。王維受神會之記,作慧能碑文,末段云:

    弟子曰神會,遇師於晚景,聞道於中年。

    《圭傳》與《燈錄》都說神會初見慧能時,年14,則不得為「中年」。慧能死於先天二年【713】,年76。《宋僧傳》說神會死於上元元年【760】,年93歲。據此,慧能死時,神會年已46歲,正是所謂「遇師於晚景,聞道於中年」。《圭傳》說神會死於乾元元年【758】,年75,則慧能死時他只有30歲;《燈錄》說他死於上元元年【760】,年75,則慧能死時他只有28歲,都不能說是「中年」。以此推之,《宋僧傳》似最可信,王維碑文作於神會生時,最可以為證。

    《圭傳》又說神會先事北宗神秀三年,神秀被召入京【在700年】,他才南遊,依曹溪慧能,其時年14。宗密又於慧能略傳下說:

    有襄陽神會,年十四,往謁。因答「無住【本作位,依《燈錄》改】為本,見即是主」【主字本作性,依《燈錄》改】,杖【本作校,《略抄》作杖,《隨解》雲,以杖試為正】。試諸難,夜喚審問,兩心既契,師資道合。

    神會北遊,廣其聞見,於西京受戒。景龍年中【西曆707—709】,卻歸曹溪。大師知其純熟,遂默授密語。緣達磨懸記,六代後命如懸絲,遂不將法衣出山。【《圓覺大疏抄》卷三下】

    宗密在《禪門師資承襲圖》裡引《祖宗傳記》云:

    年十四來謁和尚。和尚問:「知識遠來大艱辛,將本來否?」答,「將來」。「若有本,即合識主。」答,「神會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大師雲,「遮沙彌爭敢取次語!」便以杖亂打。師於杖下思維,二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

    《傳燈錄》全采此文,幾乎不改一字,宗密自言是根據於《祖宗傳記》,可見此種傳說起於宗密之前。宗密死於會昌五年【841】,幾近9世紀中葉了。其時神會久已立為第七祖,此項傳說之起來,當在8世紀下期至9世紀之間。《宋僧傳》多采碑傳,便無此說,故知其起於神會死後,是碑記所不載的神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