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指歸 第4章 禪海鉤沉 (4)
    1.自性三身佛他說:向來勸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勸你歸依自性三寶,三寶都在你心裡:歸依覺【佛】,歸依正【法】,歸依淨【僧】這是自性的三寶。他又說:向來人說三身佛;我今告訴你,三身佛卻在你自己色身中:見自性淨,即是清淨法身佛;一念思量,化生萬法,即是自性千萬億化身佛;唸唸善,即是自性圓滿報身佛。他又說:我本性元來清涉,識心見性,自成佛道。——慧能教人,大旨如此。後人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是此意。此意還是

    源於「凡聖等一」,故人人都可以頓悟成佛的。

    2.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自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法門無邊誓願學——自心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自悟即佛道成。

    3.無相懺悔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4.摩訶般若波羅密法「摩訶」之意即是大,所謂「性含萬法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般若」之意即智慧,所謂「一切時中,念念不忘,常行智慧」;「波羅密」之意是到彼岸,所謂「離境無生滅,如水永長流,即名到彼岸。」

    5.反對坐禪他說:不用求淨土,淨土只在你心中;不用坐禪,見你本性即是禪;不用修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他說「一行三昧」,就是「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若坐不動是禪,維摩詰不合訶舍利弗宴坐林中。」【這是《維摩詰經》的影響】

    神會北伐

    神會,襄陽人,約在710年【睿宗景雲元年】到曹溪見慧能。在慧能死後21年即開元廿二年【734】,他才到河南滑台傳道,到現在1934年我們來講他,恰好是他整整的1200週年紀念。那時他在大雲寺大會上當眾宣述南宗的宗旨,說當時公認的傳法正統是假的,大膽指斥普寂「妄豎神秀為第六代」;他說當初菩提達摩,以一領袈裟為傳代法信,授給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所以我們才是正統,有傳法袈裟在韶州為證。他自己稱說,他這次在河南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是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現在普寂妄稱自己為第七代,把神秀稱為第六代,他要誓死反對!或曰:普寂禪師名望蓋世,天下知聞,如此排斥,恐與身命有關。他說:「我自料簡是非,定其宗旨,豈惜身命?」他更進一步說,神秀在世時,因袈裟在韶州慧能處,所以不敢自認是第六代;乃普寂竟讓同學廣濟於景龍三年【709】十一月到韶州去偷此法衣。當時普寂尚在,但也沒有人出來否認。

    可是神會也鬧了一個大笑話:有人問他菩提達摩以前,西國又經幾代?他可沒有預備,信門答出「八代」,並且還把菩提達摩與達摩多羅誤作—人【見前講】。至天寶四年【745】,神會到了東京【洛陽】,在菏澤寺繼續定南宗宗旨,繼續攻擊神秀普寂一派為「北宗」的偽法統,定慧能一派為「菩提達摩南宗」的正統。他提倡頓悟,立「如來禪」,破北宗漸教的「清淨禪」。其實,平心而論,真正的頓悟是不通的。

    如姜太公釣魚,被文王任為宰相;傅說舉於版築之間,乃至李白之鬥酒詩百篇,莫不是積了數十年許多零碎的經驗,蘊蓄既久,一旦發揮出來,所以「頓悟」云云,往往也須經過「漸修」。不過因他是年過八十的老頭兒,狀貌奇特,侃侃而談,就轟動了不少的聽眾。其實義福、普寂都已死了,在生時似乎是不理他,死後他們的徒子徒孫,眼見他聲名日大,而且繪出圖像來,宣傳他所造作的楞伽宗法統史,公開攻擊北宗法統,說來動聽感人;於是普寂一派人只好利用政治勢力來壓迫神會。天寶十二年【753】遂有御史盧奕上奏,彈劾神會,說他「聚徒。疑萌不利」;朝廷就把他趕出東京,黜居弋陽【在江西】,又徙武當【在湖北均縣】,又移襄州【在襄陽】,又移荊州開元寺,苦煞了這個八十五六歲的老頭兒!

    神會被貶逐的第三年【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兩京陷落,明皇出奔,太子即位;至757年【肅宗至德二年】郭子儀等始收復兩京,神會也回到東京來了。那時大亂之後,軍餉無著;於是右僕射裴冕提出一救濟經濟的政策,「大府各置戒壇度僧。」「納錢百緡,請牒剃落,亦賜明經出身。」這就是做和尚先得買執照。本來唐朝做和尚的,須購度牒,有了度牒,就算出家,可以免除租、庸、調諸稅。但殘破亂離之際,這種公債無法推銷,非請一位善於宣傳的出來負責發賣不可,於是大家都同意把神會請出來承辦勸導度僧,推銷度牒,籌措軍餉的事。他以九十高年,搭棚設壇,大肆鼓吹,聽者感動,男女剃度者極多,這種軍用公債果然傾銷起來,100吊辦一張,而當時施主也不少,於是為政府增加了大宗的收入,功勞甚大。肅宗皇帝下詔叫他人內供養,並且替他蓋造禪院於荷澤寺中,到上元元年【760】,神會死,享年九十有三,賜謚真宗大師,建塔洛陽,塔號般若。他死後36年,即796【德宗貞元十二年】,在內殿召集諸禪師,由皇太子主席,詳定傳法旁正,於是朝廷下敕立荷澤大師神會為第七祖。由是神會的北伐成功,慧能的南宗遂成為禪宗的正統了。

    神會教義要點

    關於神會的思想,我不打算細講,其教義可得而言者,約有五點:

    1頓悟這就是神會的革命旗幟。他說:「十信初發心,一念相應,便成正覺,於理相應,有何可怪?」以明「頓悟不思議。」簡言之,便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

    2定慧平等他說:「念不起,空無所有,名正定,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名正慧。」即是以「慧」攝「定」,最後「戒」「定」都可以不管,只要「慧」,歸到理智主義去。

    3無念他的禪法以無念為宗。「不作意卻是無念」。「所作意住心,取空取淨,乃至起心求證菩提涅盤,並屬虛妄。」「無應所住而生其心。」

    4知他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所以中國禪宗,側重知解,終身行腳,求善知識;且此語實開中國思想界「良知」一派的先河。

    5自然他說:「修習即是有為諸法。生滅本無,何假修習?」只是自然,只是無為,與中國道家思想相合。

    總之,神會倡言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定是非,所以他對於神秀一系的舊法統,加以詆斥,建立起自己的新法統來。民國十五年我在巴黎發現了神會的許多材料,後來在日本又發現了一些,因知8世紀的前期,普寂盛行的時候,僧人都附於楞伽宗派,所謂「東山法門」。等到8世紀的後期,神會興起,以至9世紀以來,又都成了南宗門下的信徒了。

    「殺豬的」說法【即舊說】就沒有神會的地位,因其門下無特出的人物,而繼續努力的人,也非同門,所以他的功勞漸漸淹沒,過了幾百年就完全被人忘記了。

    馬祖道一

    8世紀中,神會北伐成功,當時全國的禪師,也都自稱出於菩提達摩,牛頭山一派自稱出於第四代道信。西蜀資州智詵派下的淨眾寺一派和保唐寺派,也都自稱得著弘忍的傳法袈裟。人人依草附木,自稱正統。

    1成都淨眾寺派其法統為:

    弘忍、智詵、處寂、無相

    所以又稱無相派。此派為宗密所分敘的二家,與北宗接近,以「無憶,無念,莫忘」為宗旨。就是說,勿追憶已往,勿預念將來,「當與此志相應,不昏不錯,名莫忘。」此宗仍要「息念坐禪」。

    2成都保唐寺派,宗密記此派的世系如下:

    老安——陳楚章——

    弘忍無住

    智詵——處寂——無相

    無住把淨眾寺一派的三句改為「無憶,無念,莫妄」;「忘」字改成「妄」字,宗旨就大大的不同。無住主張「起心即妄,不起即真」,似乎受了神會的影響。且此派更有革命左派的意味:「釋門事相,一切不行。禮懺、轉讀、畫佛、寫經、一切毀之。所住之院,不置佛事。但貴無心,而為妙極。」此派也想爭法統,說慧能的傳法袈裟被武則天迎入宮中,轉賜與智詵,又遞到無住手裡。

    但是,忽然在江西跳出一個和尚來。名叫道一,又稱馬祖。他說慧能的傳法袈裟又到了他那裡,其實這些都是假的。他本是四川人,落發於資中,進具於巴西,是由北宗改入南宗的。他是無相【淨眾寺派】的弟子,後離蜀赴湖南衡岳跟六祖嫡傳懷讓修行,才入「頓門」,故史家稱為慧能的再傳,其實他也屬於智詵一派。道一這派的宗旨有八個字:「觸類是道,任心為修」。他說:「所作所為,皆是佛性;貪瞋煩惱,並是佛性;揚眉動睛,笑欠聲咳,或動搖等,皆是佛事。」這叫「觸類是道」。既是凡碰到的都是道,就是隨時皆為道,隨心皆為修行。這個本來就是佛,所以不起心造惡,修善,也不修道,「不斷不修,任運自在,名為解脫,無法可拘,無佛可作。」他只教人「息業養神」,「息神養道」。這叫「任心為修」,他歿於786年【唐德宗貞元二年】。

    馬祖門下有一個大弟子,名叫懷海,就是百丈禪師【歿於814,即唐憲宗元和九年】,建立了禪院組織法,世稱「百丈清規」。凡有高超見解的和尚,稱為長老,自居一室。其餘僧眾,同居僧堂。禪居的特點,是不立佛殿,唯立法堂,佛教寺院到此為一大革命,並且他們提倡作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和尚的格言。以後的禪門大都是從馬祖、百丈傳下來的。自8世紀以下,禪學代替了佛教,禪院代替了律居,佛教差不多完全變成禪學了。

    四、中國禪學的方法

    今天是最後一次講演,黎先生剛才對我說今天功德圓滿,其實不過是我的一筆舊債還清了。

    這次講的是中國禪學的方法。上次本來想把中國禪宗的歷史講的更詳細一點,但因限於時間,只能將普通書所沒有的禪宗的來歷,說了一個大概,馬祖以後的宗派簡直就沒有功夫來講。但不講也不要緊,因為那些宗派的立場跟方法,大抵差不多,看不出什麼顯著的區別,所以也不必在分析宗派時多講方法,現在只講禪學整個的方法。

    中國的禪學,從7世紀到11世紀,就是從唐玄宗起至宋徽宗時止,這400年,是極盛的黃金時代。諸位是學教育的,這一派人的方法與教學方面多少有點啟示,所以有大家一聽的必要。

    南宗的慧能同神會提倡一種革命思想——「頓悟」,不用那些「漸修」的繁瑣方法,只從智慧方面,求其大徹大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當時因為舊的方式過於複雜,所以這種單刀直入的簡單理論,感動了不少的人,終於使南宗頓教成為禪宗的正統,而禪宗又成為佛教的正統。這是他們在破壞方面一大成功。可是慧能和神會都沒有方法,對於怎樣教人得到頓悟,還是講不出來,到9世紀初,神會的第四代弟子宗密【歿於841年,即唐武宗會昌元年】,方把「頓悟」分成四種:

    【一】頓悟頓修頓悟如同把許多亂絲,一刀斬斷;頓修如同把一團白絲,一下子丟到染缸裡去,紅即紅,黑即黑。

    【二】頓悟漸修如嬰兒墜地,六根四肢頓具,男女即分,這叫頓悟;但他須慢慢發育長大,且受教育,成為完人,這叫漸修。故頓悟之、後必繼以漸修。

    【三】漸修頓悟這好比砍樹,砍了1000斧頭,樹還是矗立不動,這叫漸修;到了1001斧頭,樹忽然倒下來了,這叫頓悟。這並非此最後一斧之力,乃是那1000斧積漸推動之功,故漸修之後自可成頓悟。

    【四】漸修漸悟如同磨鏡,古時候,鏡子是銅製的,先由粗糙的銅,慢慢地磨,直至平滑發亮,可以照見人影,整理衣冠。又如射箭,起初百無一中,漸漸百可十中,終於百發百中。

    這四種中間,第一種頓悟頓修不用方法,講不通的,所以禪宗後來也有「樹上那有天生的木杓」的話。第二種頓悟漸修,卻是可能的;第三種漸修頓悟,尤其可能。這兩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例子,在西洋也有很多:如聖奧古斯丁,起初是一個放蕩不羈、狂嫖濫賭的人,說重一點就是流氓地痞,一天在街上聽—了一位教師的講演,忽然省悟,立志苦修,竟成為中古時代的宗教領袖。這就是頓悟漸修,卻也是漸修頓悟,因為他早有種種煩悶,逐漸在變化,一旦下決心罷了。又如三四百年前科學大師伽裡略【意大利人】,生而有藝術的天才,但他的父親是個數學家,送他到大學去習醫;他的興趣不傾向於這方面,而於音樂繪畫等倒是弄得不錯。有一天,國王請了一位數學家來講《幾何學》,他聽了一小時,忽然大徹大悟,就把一切拋開,去發揮他從遺傳中得來的數學天才,後來便成了幾何學物理學的老祖師。再舉一個日常的例子:我們有時為了一個算學或其他的難題,想了幾天,總想不出,忽然間在夢裡想出來了。這也是慢慢的集了許多經驗,一旦豁然貫通。第四種漸修漸悟,更是可能,用不著來說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