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悟禪機 第24章 中篇:藝彩紛呈 (10)
    此帖中字,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圓潤,筆力遒勁有力,氣蘊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與其父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撅」手法;而獻之的字神采外露,多運用「外拓」手法。其父子二人的字對後代皆產生過深刻影響。

    宋·董迨《廣川書跋》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疏秀。」

    王獻之曾在十五六歲時勸其父親「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可見其對書法之極深感悟。

    他的真跡已不復存在,今世所見為南宋·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故稱「碧玉十三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體勢秀逸俊麗,筆致灑脫自然。清·楊賓在《鐵函齋書號》中評為「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稱「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論其行草為:「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威武沖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

    王獻之的字虛和簡靜、神朗氣清、靈秀流美,與文章清虛脫俗的內涵極為和諧,故後人奉《洛神賦十三行》為「小楷之極則」。

    他的行書以《鴨頭丸帖》為最著,體現了王獻之的行書筆法,其行筆如急風驟雨,結體又疏朗有致、顧盼生姿,能寓秀美於奇險之中,是書家之所敬服處。

    3.隋唐五代

    【1】歐陽詢

    歐陽詢,唐初傑出書法家,字信本,乳名「善奴」,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唐太宗時授「弘文館學士」。

    工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兼學王獻之,所寫書法勁險刻厲、剛勁有力,於平正中突顯險絕,後風格自成一家,世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人並稱為「唐初四大家」。

    書體碑刻較著名的,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碑》、《虞恭公碑》、《溫彥博墓誌銘》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帖。其文學著作,編有《藝文類聚》100卷行世。

    其字正書「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四面停勻、八方平正」、「書如凌雲台,輕重分毫無負」、「筆備眾美,翰墨灑落」,此即史書中所說「歐體」風格。

    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方整,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緊湊、勻稱,位置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在《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每行49字。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在《石墨鐫華》中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的代表作之一。銘文由魏征撰,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署時發現湧泉的事由,後歐陽詢奉敕而書。原碑24行,每行49字,傳世最佳拓本是明·李琪舊藏宋拓本。

    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佈置精嚴,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紊亂夾雜處,亦無鬆弛感。唐人評其書為「森森然若武庫矛戟」、「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明·陳繼儒曾謂:「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駕也。」

    元·虞集題此碑時說:「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其同得右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遒勁,於右軍之神氣骨力兩不相悻,實世之珍。但學《蘭亭》面而欲換凡骨者,曷其即此為金丹之供!」明·王世貞對此碑亦評云「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

    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清·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故知歐體字強調指力,所寫筆畫需骨氣內含、結實有力,每一筆畫需輕重得體、長短適宜,得「中實」之趣方好;其字主筆多向外延伸,顯中宮緊密嚴謹,尤其右邊之豎筆,常向上誇張延伸,更顯其超人之膽識,這些皆為「歐字」用筆獨特之處。

    在歐陽詢之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變化之豐,《溫彥博墓誌銘》遜其溫潤之勢,獨此碑寓險峻於平正之中,融豐腴於瘦硬之內,含韻致於法度之外,兼納南派和雅與北派雄勁。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75歲時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元·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2】虞世南

    虞世南,唐書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工書法,親承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傳授,妙得其體。所書筆致圓融遒逸,外柔內剛,風神瀟灑,骨力遒勁,後開一家之新面貌。唐·張懷瓘在《書斷》中稱:「其書得大令之宏觀,含五方之正氣,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

    他的楷書碑刻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墨跡有《汝南公主墓誌銘》、《左腳帖》、《東觀帖》、《醒帶帖》、《積時帖》等,另編有《北堂書鈔》160卷行世。

    虞世南其人性喜沉靜,清心寡慾,精思讀書,博達古今,才情橫溢;其筆致圓潤遒逸,瀟散灑落,有六朝餘韻。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行筆流暢,繼承了王羲之外拓法而別樹一幟,其字「積雄勁為內勢,化剛柔為一體」,世稱「虞體」。

    《孔子廟堂碑》即是他的代表作。此碑為虞世南69歲時所書,該碑筆力遒勁,氣力內沉,從容向外;點畫之間,信手拈來,舒捲自如,如玉樹臨風、纖塵不染突顯雍容華貴、端莊優美之姿,體現其書論中「沖和」之旨。

    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宋·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於北宋時已不多見了,亦可從此處得見此碑之珍貴。

    其原碑早已毀沒,後世主要有宋元兩種翻刻本:一為宋·王彥超摹刻於陝西西安,俗稱「陝本」;二為元朝至正年間重刻於山東城武,俗稱「城武本」。後至清時,臨川李宗瀚得唐石原拓本,世稱「唐拓」。現世所見之《孔子廟堂碑》即是以李氏所藏唐拓為底本、缺字以「陝本」補全後合併而成之碑帖。

    虞世南除於書法上獨樹一幟外,且於書論上亦有建功,為唐初有書學理論並影響後世之第一人;他所撰寫的《筆髓精》既有對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評述和技法之精要分析,更提出以「沖和」為主的美學見解,精闢而獨到,足見其於書法、美學上深思之力。

    【3】褚遂良

    褚遂良,初唐傑出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人氏,官至「河南郡公」。

    大書法家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感歎「從此沒有人可以與他討論書法」時,魏征推薦褚遂良,說他「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王羲之】體」,後太宗下詔召褚遂良為「侍讀直學士」。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時,命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李治。高宗即位後,封褚遂良為「河南郡公」,後累遷至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位極人臣;此後,因極力反對唐高宗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貶官流放至桂林,後再貶至安南,直到去世。

    傳世書跡有碑刻《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房梁公碑》等,行書刻本則有《枯樹賦》、《文皇哀冊》等。其中,《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羲之】,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自家筆法。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初學虞世南,後師法王羲之下筆古雅絕俗,正書豐潤流暢,行則變化多姿、氣勢俊秀。其字對後世書風影響甚大,故世人將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

    杜甫有詩句云:「書貴瘦硬方通神」,《雁塔聖教序》表現的正是「瘦硬通神」之韻味。宋·董迨《廣川書跋》中亦說:「疏瘦勁練,又似西漢,往往不減銅筩等書,故非後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書法,有謂『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邪?」

    《雁塔聖教序》碑為褚書中最傑出者,其字圓潤瘦勁,筆法嫻熟老練;其時,褚遂良已步入老年,故其為唐楷已創出了規範,因而他在字體結構上改變了歐、虞二人的長形字,創造出看似纖瘦,實則勁秀的字體。

    【4】顏真卿

    顏真卿,琅雅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為我國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之一。曾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顏真卿在「安祿山之亂」時,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後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時不幸遇害。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請教有「草聖」之譽的張旭,深悟筆法要旨;後參考並運用篆書的筆意來寫楷書,以致有所創新,遂變初唐楷書「瘦硬清勁」而為「雄強茂密」,能熔篆、隸、楷、行、草於一爐,有如「折釵股,屋漏痕」,又如「以印印泥,以錐畫沙」;其楷書筆力豐滿、端莊雄偉,方嚴正大,樸拙雄渾;且氣勢森嚴,頗具法度;行書則「遒勁郁勃、闊達自如」,書風區別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和唐初諸書家,因獨特之筆法,故世人稱其字為「顏體」。

    顏真卿的書法既有前賢書體的氣韻和法度,又不為古法所縛,後突破唐初楷書成規,自成一體,為「圓筆」之開創者,後人稱之為「顏體」,與書法家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世人說王羲之是書法中「尚韻」的最高典範,顏真卿則為「尚法」的最高榜樣。唐人《書評》論其書:「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可見對其極為推崇。其書風格影響所及,延綿至今。

    他的墨跡較多,墨跡中楷書有《自書告身》,行書有《祭侄稿》、《劉中使帖》,碑刻則有《爭座位帖》、《多寶塔碑》、《東方畫贊》、《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中興頌》、《八關齋記》等;其文章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行世。

    《祭侄稿》乃顏真卿為祭奠於「安史之亂」中就義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先後遇害。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命長侄往河北尋得季明首骨而歸,於是揮淚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因是祭文,是顏真卿有感而發的,故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處隨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蒼涼悲壯之情溢於筆端,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時而有百感交集之憤激,故其字於此狂濤傾瀉,字形也變得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燥潤相間,筆鋒藏礡並用;至「嗚呼哀哉」時,情感頓達高潮,因而所書隨情揮有如忘情,其實是字由心發,神氣所注故而宛如天成,整篇皆從內心之流露。

    《祭侄稿》為作者情之所致、無意作書,故寫得起伏跌宕、神采飛揚,得自然之妙;且以真摯情感運於筆墨,悲壯哀傷注入其間,其字不計工拙、隨意無拘,縱筆夜放,血筆交融而一氣呵成,故得神來之筆,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元·鮮於樞《跋》語謂:「《祭侄稿》,天下行書第二。」元·陳深說:「《祭侄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行草書。「安史之亂」之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其子顏季明罹難。故文中有「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之語;事後魯公派長侄顏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如是方有此作,時年魯公五十歲。

    元·鮮於樞《跋》:「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

    清·王頊齡《跋》「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5】柳公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