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悟禪機 第22章 中篇:藝彩紛呈 (8)
    隸書,又稱「隸文」、「隸字」,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第二大書體。因原來用以輔助篆書,故又稱「左書」、「佐書」或「佐隸」,此幾種叫法隨著隸書取代篆書而逐漸不用。

    古時,書家多謂隸書是秦·程邈所創,直到近代方才認為隸書是自然演變而來的。隸書從秦代開始,經長期發展、演化,至東漢末年進入成熟期,這時楷書也逐漸出現。東漢末年,鍾繇任黃門侍郎之職,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於楷書。他所書之楷體,世稱「開創了由隸到楷的新貌」;而此時楷書已漸佔統治地位但隸書作為一種書法、一種藝術,仍為世人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

    隨後,隸體不斷地變化發展,其書體之特徵為:筆畫比篆書複雜而多變,不但有橫、直、折、勾,還出現點、戈、撇、捺;筆法是方圓並用,方多於圓;逆鋒、藏鋒、回鋒兼施;行筆是中鋒、偏鋒都有或同時存在;其筆法的典型特點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字的形狀也由長而為扁平。

    隸書從秦隸到漢隸,最後又過渡到唐隸,其間還經過眾說紛紜的「八分」,如後所述。

    清代以隸書著稱者有鄭黼、陳恭尹、顧藹吉、桂馥、鄧琰【石如】、黃易、伊秉綏、陳鴻壽、趙之深、何紹基、俞樾、徐三庚、等人;其中,鄭黼、陳恭尹、顧藹吉為專工隸書者;而桂馥、鄧琰、黃易、伊秉綬、陳鴻壽、徐三庚等人篆字亦不亞於他們的隸書成就;至於鄧琰【石如】,雖以篆刻著稱,而其所寫隸書蒼勁渾樸、卓爾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隸書中難得一見之珍品。

    【1】秦隸

    早期的隸書,因初脫胎於小篆,故雖比小篆簡捷,但仍保留篆書的較多筆勢、筆意,其字多是半篆半隸、渾然一體,用筆變圓為方折,多用中鋒圓筆,此時的隸書尚無波、挑,保存了篆字細長的字形,章法參差交錯,變化隨意而為,不受界格之所局限,如《秦權》、《雲夢秦簡》或西漢時的碑刻。

    【2】漢隸

    此時的隸書,已是發展成熟的隸書,為隸書的典型時期。一般所謂「隸書」,多指這一時期的隸書。已完全擺脫篆書筆意而成全新之書體,其主要特色為「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藏鋒逆入」、「逆入平出」或「翹首舉尾,直刺邪掣」,多為「蠶頭鳳尾」勢;筆畫有粗有細,輕重相應;字形亦由長方而成方扁。

    隸書,以漢隸為主體;漢隸,則以後漢時的隸書為準則。在後漢隸書中,有名的碑刻很多,如《斐岑紀功碑》、《西峽頌》、《夏承碑》、《張遷碑》、《子游殘碑》、《鮮於璜碑》、《禮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經》、《史晨碑》、《石門頌》、《楊淮表記》、《蒼頡廟碑題銘》等,這些碑刻風格不同、筆法互異,按其筆法大致可分「方筆」、「圓筆」兩大類;但按其風格、神韻,則可分為五大流派:

    如《乙瑛碑》、《史晨前後碑》、《禮器碑》、《華山廟碑》等屬「圓潤瘦勁、端整精密」的一派,以「法度謹嚴、筆意飛動」見稱,乃隸法之正宗。

    如《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屬「秀麗工整、圓靜多姿」的一派,是漢隸中之精品。

    如《張遷碑》、《鮮於璜碑》、《西狹頌》、《衡方碑》等屬於「方整寬厚、峻宕雄強」的一派,為隸書中之佳作。

    如《石門頌》、《楊淮表記》、《封龍山頌》、《開通褒斜道石刻》等屬「風神縱逸、氣勢奔放」的一派,亦難得之石刻。以上各碑,除《封龍山頌》外皆為摩崖石刻;而花崗石石質堅硬,顆粒較大,雖無法刻得秀麗嚴謹、粗細有形,然而恰能體現隸書「飄逸奔放」的風格。

    又如《郙閣頌》、《夏承碑》、《君子殘石》等屬「意態奇古、氣度寬闊」的一派,亦是難得一見的書法作品,多為書法家所愛。

    3楷書

    楷書,即楷體書法,是從漢末、魏晉時起直至近代廣泛通行的書體,是我國第三大書體。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楷有「楷模」、「法度」、「標式」等義,最初用以稱呼書體。晉·衛恆《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所說「楷法」為「八分楷法」,即間乎隸、楷之間的「八分」書體;近世所謂的「楷書」,非指「八分楷法」,乃指脫盡隸筆、隸意的正書楷體,故楷體又稱「正書」。從形成的角度講,鍾繇所寫的楷字即是「正書」,雖他的字尚有隸書的筆意在,但說楷書起自漢末也是可以的。

    楷書之特徵有三:其一,筆畫端正,結體整齊,工妙在點、畫,神韻體現於結體——楷字多平正齊整、端莊大方、結構嚴緊,正如宋·蘇軾所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故楷書「嚴整而不失飄揚、犀利剛勁而似飛動」。其二,筆畫有規律可求——如「永字八法」即是習楷之範例,故有規律可尋,即一切楷書的筆畫皆可納於「八法」之中。其三,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運筆中鋒,則字多遒潤。

    楷書的體勢和風格流派較多,然就其基本規格而言大同小異。其小異可分為三:一是肥、瘦之分:肥厚者如顏體,瘦挺者如柳體;尚有極瘦者,如瘦金書。二有長、方之別:正方者如褚體,長方者如歐體。三是樸、媚之異,淳樸者如虞體,撫媚者如趙體。

    楷書的著名流派,多出現在魏、晉、唐、宋之間,後分為南、北兩大體系:

    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首推鍾、王,此為魏晉時期楷書開宗立派之主要代表。鍾即鍾繇,王指二王:「大王」王羲之,「小王」王獻之。鍾、王的楷書,秀麗挺拔,備盡法度。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都是他們的著名墨跡。鍾、王之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繼於後;其次,又有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書法家橫空出世,這些書法大家多有自創、終成一家風格。後世所說的「歐體」、「顏體」、「柳體」即是指他們的楷書風格而言。

    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源自魏時的碑帖。魏碑,乃是界乎隸、楷之間的一個流派,亦是重要的楷書體系,是書法中珍貴之寶藏。最早以索靖為代表,而後方形成「北系」書法體系。北系楷書的書法遺跡主要是石刻碑銘,且多沒有記載書寫者姓名,因此北系楷書不是依書法家的風格而定,而是以碑帖名稱來區分流派,傳世碑帖中,最為有名者有《谷朗碑》、《鄭文公碑》【魏】、《張猛龍碑》【魏】、《龍門造像諸品》【魏】等。另,除魏碑外,尚有少量晉碑及南朝宋、梁時碑,如《爨寶子碑》【東晉】、《爨龍顏碑》【南朝宋時】、《瘞鶴銘》【南朝梁時】、《石門銘》【魏】、《張玄墓誌》【魏】。至清代時,有書家阮元首倡碑學,包世臣繼之,近人康有為接踵而起,大興「尊碑卑唐」之風,故而使碑學大盛。

    【1】歐體

    為歐陽詢所創,其字正書結構,「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四面停勻、八方平正」、「書如凌雲台,輕重分毫無負」、「筆備眾美,翰墨灑落」,此即史書所說歐體之風格,歐體著名碑帖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碑》、《化度寺碑》。

    【2】虞體

    為虞世南所創,其字偏長,略同於歐體,字形工整齊備、不傾不倚,法遵「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嚴謹灑脫,如《孔於廟堂碑》。

    【3】褚體

    為褚遂良所創,其書豐潤勁煉、清遠古雅,用筆方、圓兼容,間含隸意;結體婉暢,用筆多變、中側兼收、順逆並用,其書對後世影響極大。著名碑帖有《孟法師碑》、《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等。

    【4】薛體

    為薛稷所創,其書得歐、虞、褚、陸之遺風;其師承血脈近於褚遂良。此人用筆纖瘦有力,結字疏通流暢。著名碑帖有《封中岳碑》、《鄭敞碑》、《杳冥君銘》等。

    【5】顏體

    為顏真卿所創,其字探源篆隸,楷法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結字方圓,筆法肥勁,如《多寶塔》、《東方畫贊》、《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顏氏家廟碑》。

    【6】柳體

    法出顏真卿,後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其字筆意瘦挺,體勢骨力道勁、爽利挺秀。著名的碑帖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尤其是《神策碑》,可看出柳字與顏字之間的關聯或淵源。

    【7】趙體

    為趙孟頫所創,世稱「趙體」。其字以「風流、和婉」著稱,其書風道媚秀逸、和婉適中,結體嚴整、筆法圓熟;著名碑帖有《妙嚴寺記》、《三門記》、《妙法蓮花經》、《信心銘》等。

    宋代楷書,首推蔡襄。蔡襄,宋代傑出書法家,「宋代四大家」之一。其書風格意取晉、唐,恪守法度,以神佳為度,講究古意,書云「端勁高古,容德兼備」,為開啟宋代書派主流之代表。蔡襄之字師法蔡邕、崔紓,後崛然獨起。初學周越,其字變體出於顏真卿;年輕時,基明勁有力,晚年則回歸淳樸恬淡、婉美妍媚;他的大字端莊沉著,小字則秀麗多姿。大楷作品有《洛陽橋記》、《有美堂記》、《晝錦堂記》等;小楷如《茶譜》、《集古錄序》等。

    宋徽宗趙佶,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後變其法度,獨創一格,自號為「瘦金書」,對後世楷書亦有較大影響。

    元代著名書家趙孟頫,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明代楷書較著名者有董其昌,他初學顏、虞,後改鍾、王,後終成一家。

    清代楷書名流有錢灃、何紹基,其楷法皆學顏真卿。錢灃之字,結體嚴整,氣勢雄偉;何紹基之字則體勢遒勁,氣勢流暢,此二人對清代楷法影響較大。

    以上為楷書之簡要脈絡。

    前文所談楷書碑帖,多以大楷、中楷為主;而小楷名帖則較少,主要有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東方朔畫贊》、《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鍾紹京《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文征明的《醉翁亭記》、《雪賦·月賦合冊》等。

    4草書

    草書,即草體書法。草為「草創」、「草稿」之意,章草和今草為草書的兩大主要流派,代表其發展之兩大階段。

    【1】章草

    章草由隸書演化而來,沿用隸書章法,橫畫上挑,左右波磔分明。「筆有方圓,法兼使轉」,結體「古雅平正、內涵樸厚」。唐·孫過庭於《書譜》中說「章務險而便。」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可見章草就是隸書過度到草書之特有形態,或稱「隸草」。

    章草著名的碑帖有西漢·史游的《急就章》、東漢·張芝的《秋涼平善帖》、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西晉·索靖的《出師頌》也是章草精品;另有西晉·陸機的《平復貼》,西晉·索靖的《月儀》、《載奴》帖也頗可觀。自今草興起後,章草勢微,傳世的有唐·褚遂良的《黃帝陰符經》等。

    【2】今草

    今草由章草演變而來,此時已完全脫離章草之隸書痕跡,故字更顯瀟灑、奔放和流暢。今草流派較多,大致可分為三支

    小草: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草貴流而暢。」故小草特徵以「流注、順暢」為主;運筆多用轉法,故字多顯「韻媚、婉約」,而法度較為謹嚴,字字區分,不作連續帶筆,意態飛舞奔放、隨意流流暢。著名碑帖以孫過庭《書譜》為代表,故小草派又稱「書譜派」。另有隋·智永《千字文》亦是有名的代表作。

    大草:又名「狂草」,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所以「大草」又名「一筆書」。其特點是於小草筆法之上,進而成為「字字相連、體勢連綿」的筆勢,其字筆意奔放、變化萬千、首尾呼應,故氣勢貫串一體、融會一如。著名碑帖有張芝的《知汝殊愁帖》,張旭的《肚痛帖》、《古詩四首》,懷素的《自敘帖》、《食魚帖》,都是大草或狂草的典型作品。

    行草即草書、行書夾雜之字體,其早期形態為「稿書」【即「相聞書」】,一般用於尺牘。王愔云:「稿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故知「稿書」為草書發展之過渡形態,後來發展成草書、行書並用,其特點為「行草夾雜、用筆秀麗,字不連綿但神氣貫通」。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行穰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送梨帖》即是典型墨跡。

    後世草書名家,有宋·蘇軾《醉翁亭記》、黃庭堅《諸上座帖》、米芾《草書九帖》、蔡襄《草書二詩帖》,明·祝允明《前後赤壁賦》、文征明《滕王閣序》等,明末清初的王鐸則一反常規、另闢蹊徑,後自成一家,其章法影響後世亦大。此等大家於草書上造詣頗高、別具一格,為草書之代表人物。

    5.行書

    行書,即行體書法,亦名「行押書」,行書從楷書演化而來。唐·張懷瓘云:「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宋·姜夔《續書譜》云「行出於真。」行書特徵是「非真非草」,介乎真、草之間。從楷書到今草,較自然形成了行書。宋代的《宣和書譜》中就有「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之語,可知行書之特徵。

    二、歷代書法家及其作品

    前面,我們就五大書體以及它們的流派講述了一番。接下來,我們再以年代劃分,分別講述一下各個朝代的書法特色,以及同時代的書法名家,並就他們的代表作品略加評述,以增趣味。

    1.兩漢時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