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悟禪機 第8章 上篇:慧海佛光 (4)
    養正院從開辦以來有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是因為在瑞金法師的主辦及各位法師的愛護之下,所以才有這樣好的聲譽。

    我這次到廈門來,參觀養正院,心裡非常地歡喜。各方面佈置得都很完美,就是地下也很乾淨。在其他的地方是少有看到的。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本院諸位特寫一封公函,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大家念佛七天,代為懺悔;諸如等事,真使我非常的感激!

    我再過幾個月,要到鼓浪嶼日光巖方便閉關。其期限,大概要有幾年。因有這很長久的相隔,所以這次我自己發心願與諸位見面談敘談敘,以為紀念。

    今天所要跟諸位談的,約有四項:

    一、惜福「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掉。諸位要曉得:在末法時代,人的福氣,甚為微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受既盡,那就要受莫大的痛苦,那是所謂「樂極生悲」了。我記得從前做小孩子的時候,我的父親請人寫了一幅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掛在大廳抱柱上;其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才,緣惜福」以後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久而久之即念熟了,一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皆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都不敢把它糟掉;而且我的母親也常常教我,對於身上所穿的衣服,時時當心,不可損壞或污染。他們恐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因而短命故。

    諸位要曉得,當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了,六歲時我練習寫字,對於寫字的紙,都是亂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當時我的母親看到這種情形,就正顏厲色的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的父親在世,莫說這樣大的整紙不肯糟蹋,貴賤是連一寸許的紙條,也不敢隨便丟掉啊!」這是一種惜福的表現。我小的時候,因受了這樣家庭教育影響,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所以由小而大,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仍舊有這樣的習慣。且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而論,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黃鞋子,還是民國九年在杭州的時候,有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諸位如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裡看看我的綿被面子,還是未出家已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民國初年買的。縱有破壞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及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也有五六年換一次的。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約都是在家時或初出家後所制的。

    從前也常有人送給我好的衣物,但我大半都轉送給他人。何以故?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對於好的衣或物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當生病之時可以吃一些好的食物,除此以外不敢隨便亂買好東西吃。

    惜福的事情,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且如當代淨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師,有人送給他的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都送到觀宗寺供養諦閒法師。別人問他:「法師!你為什麼不吃這樣好的補品呢?」他說:「我底福氣甚薄,不堪消受故。」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的性情剛直,是不顧人情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很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的時候,和他一齊坐在桌上吃飯。這位居士先丟飯碗的,碗裡就落剩了一兩粒米飯,於是印光法師當時就不客氣地大聲呵斥說:「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麼?你要趕緊將他吃光。」

    諸位!以上我所說的話,都要句句牢記。要曉得:我們縱然有十分福氣,只享受二三分就好了;所餘的福,何妨留到後來享受;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皆佈施與一切象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的了。

    二、習勞「習」者練習,「勞」者勞動。關於習勞之事,我來講講:諸位請看我們的身體,上有兩隻手,下有兩隻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它去勞動,對於身體,反而不好。換一句話說:若常常勞動,那身體必定會很康健了。要曉得勞動這件事,是人類本分上所應做的;不唯我等尋常的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就是一直到佛的地位,也是要常做勞動的事的。現在我且講講:所謂佛者,即是釋迦牟尼佛,以下所說的幾件事情皆出於經律之中。當初佛在世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在平常人想起來,以為佛在界時亦同在所謂方丈和尚的樣子,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佛自己決不會做甚麼勞動的事情。但是不然,怎樣講呢?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潔,佛隨時就拿掃帚來掃地,於是許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親身掃地,也就過來幫掃,一時就掃得十分清潔。掃了之後,佛即到講堂裡說法,說:「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云云」。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酒醉了的弟子,已不省人事;於是佛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走到井邊,佛自己用桶汲水,即叫阿難洗灌。又有一天,佛看到門前的木頭橫楣壞了,自己就去修補。又有一次,佛看見有一個弟子有病,沒有人照應。佛問:「你既有病,為什麼沒有人照應你呢?」那個病弟子說:「因為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會發心照應人家,現在我有病,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既沒有人照應你,那末,我來照應你。」於是就將病弟子身上大小便等種種污穢,都洗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同他將床鋪理好,然後才扶病弟子上床睡下。佛並不像現在的人,各事都要人做;佛,他是手動的,而不是單靠嘴動的。我再說一椿事情給大家聽,如《彌陀經》中所載的一位大弟子阿【上少下兔】樓陀。他因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而佛就親身替他裁衣服,並命其他的弟子幫忙做;又有一次,佛見一老年比丘,眼睛花了,欲穿針縫衣,看不清楚,嘴裡叫著:「誰人能替我穿針麼?」佛即立刻答應,說:「我代你穿。」

    以上所舉之例,雖僅數則,可見佛是常常做勞動事的,毫無疑意了。我盼望諸位,也須依佛的模範,常常練習做些勞動的事才好。

    三、持戒持戒二字,大家知道。我們想欲來生再做人的話,最低限度也要能持五戒。現在掛名受戒的人很多,對於能持五戒的人有多少呢?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犯起罪來,比較不受戒人所應得之罪,更加一倍大哩!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如現在普通一班傳戒的情形,我也不忍說了!最好隨自己的力量而受,萬萬不可敷衍了事,自尋苦惱。戒中最重要的,就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最足惹外人的譏嫌。至於吃煙的事,在律中雖無明制,但是在我國習慣上看上,也是甚受譏嫌的。

    四、自尊「尊」者尊重。自尊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平常人都歡喜望他人尊重自己,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們想欲他人尊重,必須先自尊重。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做一個很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欲做一個清淨高僧,就拿《高僧傳》來看,他怎樣行的,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我欲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末,就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之心。但自尊與貢高是截然不同的,貢高的心,就是人家勝過他,反而謂人家不如他。而自尊之心,是尊重自己,並沒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

    諸位萬萬不可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是小和尚;也不可說我是一個平常的家人,哪裡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呢?那就糟了,那就隨隨便便,自暴自棄,永遠地墮落下去了!諸位應當知道:年紀雖然小,志氣卻要高。

    我還有一句話要向大家說:我們現在依佛出家,所處的地位是非常的尊貴。就剃髮披袈裟的形式而論,可以算是人天師表。例如國王及諸天人來禮拜我等之時,皆可端坐直受。你們還知道這個道理嗎?你們自今以後豈可不尊重自己嗎?

    以上四項已講完了,不久我要閉關,不能和諸位時常在一塊兒談話這是很抱憾的一回事!然而,我還想以後在關內講律,大概每星期講三四次。大家在例假中,也不妨去聽聽。今天和諸位見面,我非常歡喜。但我所講的四項,希望諸位牢記在心,以作永久之紀念。

    講的時間很久,不免有費大家的精神,請原諒!

    自恣法略例

    行法次第——

    預白於自恣日小食時,維那打靜二下自言:

    大德僧聽,今黑月一日眾僧和合,某時某處自恣。

    打靜二下。

    眾具堂中莊嚴,應先期為之。自恣日晨,應具淨水香

    湯鮮花手巾及籌。並預覓干軟草,長二尺許,剪

    已束之,人別一握,以備展坐。

    敷座席准余法事,床席兩通。獨此自恣,唯局席地。

    若有沙彌者,亦有同行別行二法。今例約無沙

    彌。

    鳴鐘集僧應長打百二十下。眾集堂外,同說聞鍾偈云:

    降伏魔怨力,除結盡無餘,露地擊犍槌,比

    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

    妙響音,盡當雲集此。

    入堂恭攝說偈已入堂。燒香禮佛已,互跪合掌,同說

    偈云:持戒清淨如滿月,身口皎潔無瑕穢,大

    眾和合無違諍,爾乃可得同自恣。說已,各

    依位隨次而坐。

    盥掌浴籌維那行事時,令年少比丘數人助之。維那先

    取淨水及香湯洗手已,取籌浴之,亦浴打靜

    槌柄。浴已,合眾同說偈云:

    羅漢聖僧集,凡夫眾和合,香湯浴淨籌,自

    恣度眾生。維那復座。

    行眾湯水次令年少比丘二人,持淨水器及手巾,自上

    座起次第行之。各以水盥掌,取巾拭淨,各

    說偈曰:

    八功德水淨諸塵,盥掌去垢心無染。

    執持禁戒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

    次行香湯如前,各說偈曰:

    香水熏沐澡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圓照解脫滿,群生同會法界融。

    打靜唱告維那取籌至打靜處互跪。左手捉籌,右手打

    靜二下,告云:

    大德僧聽,眾中說小,小者收護【三說】。

    又打靜一下,告云:大德僧聽,外有清淨大

    沙門入【三說】。

    又打靜一下,告云:大德僧聽,此眾小者已

    收護,外清淨大沙門已入。內外寂靜,無諸

    難事,堪可行籌,廣作自恣。我比丘某甲,為

    僧行籌,作自恣事。僧當一心,念作自恣。願

    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籌【三說已,復

    雲】。並受囑授人籌,打靜一下。

    行籌自數維那行籌時,令一年少比丘助之。復令一人

    收籌。行籌時,自上座起,維那互跪授之。上

    座互跪合掌,說偈云:

    金剛無礙解脫籌,難得難遇如今果。

    我今頂戴歡喜受,一切眾生亦如是。說時受

    取,兩手擎而頂戴之。次收籌者亦自上座起。

    同前威儀,說偈云:

    具足清淨受此籌,具足清淨還此籌。

    堅固喜捨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說已即

    還籌。收籌已,互跪授與上座,便數知之。次

    維那至上座前,互跪取數時,上座當告云:僧

    有若干。維那即起,至打靜處互跪。打靜一

    下,自云:

    大德僧聽,此一住處一自恣,大僧若干,各

    於佛法中清淨出家。上順佛教,中報四恩,下

    為含識。各誦經中清淨妙偈。打靜二下,大

    眾同聲說偈云:清淨如滿月,清淨得自恣,身

    口業清淨,爾乃應自恣。維那復座。

    散灑供養年少比丘持淨水,於僧前左右灑之。次灑香

    湯及散花。後以水花合著一盤,卻行布散。初

    散花時同說偈云:

    散華莊嚴淨光明,莊嚴寶華以為帳。

    散眾寶華遍十方,供養一切諸如來。

    散花已,維那打靜二下。梵唄者唱云: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

    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

    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梵唄時,卻行散花水。

    唄竟,年少比丘互跪佛前,燒香爐中。維那

    打靜一下,自云:行香說偈。大眾同偈云: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十方。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維那打

    靜二下復座。

    靈芝云:說清淨妙偈已,即須梵唄、散灑花

    水、亦須供養。今准《尼鈔》先散灑乃梵唄

    也。說戒法亦同。

    差五德羯磨師即從座起。禮僧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

    互跪合掌自言:

    僧集否?維那互跪合掌答云:僧已集。

    羯磨師打靜一下,又問言:和合否?答云:和

    合。同前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眾無未受具

    戒者。

    同前不來諸比丘說欲。若有說欲者,應互跪合

    掌云: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我受彼欲自恣。彼

    如法僧事,與欲自恣【一說】。維那互跪合掌云:

    說欲已。若其他羯磨時,說欲者應云:我受彼

    欲清淨,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羯磨師打靜一下,又問言:僧今何合何所作為?

    維那互跪合掌答云:自恣羯磨。

    同前眾中誰能為僧作五德自恣人?五德二人互

    跪、合掌各答云:某甲能。

    羯磨師打靜一下。次又二下,乃唱白辭:大德

    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一下。次又一下,乃作

    羯磨:大德僧聽乃至誰不忍者說。打靜一下。次

    又一下,乃誦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靜

    二下復座。

    五德白和兩五德從座起。禮僧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

    互跪合掌。一人白言:

    大德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二下復座。

    行草五德白和已,令年少比丘次第行之。先至上座前,

    互跪授已,乃至下座,各取草已,於所坐席外地

    上敷之。

    五德唱告行草及各敷布已,兩五德乃從座起,至上座

    前,互跪合掌云:

    一切僧就草座,偏祖右肩,互跪合掌,如法

    自態。告已,五德立起。大眾即離本座處,坐

    於草上。俟後正對五德自恣時,方乃互跪合

    掌也。

    正行自恣第一五德至第一上座前互跪合掌。此時,第

    二五德應在第二上座前立。第一上座見第一

    五德來,即從草座起,互跪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眾僧乃至當如法懺悔【三說】。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