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畫傳 第6章 惟有源頭活水來
    正像所有的大河都有一條透亮純淨的源頭,正像所有的大樹都有一根發達的根系插入廣闊的大地,林徽因這一口靈波湧動的活水也自有她的出處,也惟因為這點既流淌著童年的快樂同時也有憂愁的泉眼,才養育出了今天這樣的一個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林宅。原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擬嗣徽音,則百斯男。」後來,為了避免與當時的一位作家林微音相混,自1934年起改為林徽因。林徽因祖籍福建閩侯,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祖父林孝詢,光緒15年(1889年)己丑科進士,曾留學日本,歷任浙江海寧、金華、孝豐、仁和、石門各州知縣,能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在同輩中堪稱進步分子。林孝詢曾在杭州設立家塾,分國學、新學兩項,教育家裡的孩子。國學延請林紓主講,新學延請林自水主講,在當地很有影響。祖母游氏,生有子女7人。

    父親林長民,1876年生於杭州,字宗孟,小的時候在家塾中讀書。1906年赴日本留學,不久又回到杭州,在杭州外語學堂學習英文和日文,畢業後再度赴日,專門攻讀政治和法律,32歲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1910年,林長民與留日同學劉崇佑創立福州私立政法學校,自任校長。辛亥革命那年,林長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傳革命。民國元年,代表福建省參加南京臨時參議院。不久,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他被推為秘書長。民國6年,段祺瑞重新掌握政權後,林長民出任司法總長。此外,林長民擅詩文,工書法,在當時的文人圈子裡名氣很大。

    林徽因兩歲時,父親林長民遊學日本,尚是幼童的她便跟著祖父生活在杭州的大家庭裡。相伴的是思想開明、滿腹經綸的翰林祖父,和擅長書法、舊學修養頗深的才女姑姑。如此可愛的女兒,自然也成了父親林長民的掌上明珠。

    林徽因的天資聰慧從那時開始表露。5歲時,即1909年,林家遷居杭州蔡宮巷一座大宅院內,林徽因隨祖父母、姑母們居住在這裡。在眾姐妹中,她是最聰明的一個,也是最清秀的一個,看似不經心地聽講,卻總能過目不忘,出口成章;7歲時,承擔起全家和在外父親的通信事務,她是最讓人放心的一個,信來信往,常常是言辭生動、應答得體;9歲時,開始教堂弟認字,並對家中的藏書、書畫發生興趣。她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深受家裡人喜愛,尤其是祖父,常給她講故事,帶她做遊戲。

    8歲那年,祖父把家由杭州遷到上海,住在虹口區金益裡。林徽因與表姐妹們到附近的愛國小學讀書,上二年級,平時侍奉祖父。1916年,林徽因12歲,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職。全家遂由上海遷到北京,住在後王公廠。林徽因和表姐妹們一起入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並學習英語。14歲時,她獨自一人編成一本家藏字畫目錄。

    年齡稍長,林徽因也越發清秀美麗,並且越來越懂事。她的聰明、有主見,頗能料理家務讓父親感到自豪而又欣慰,於是父親也特別地對這位乖女兒多加體貼。而且遇到一些事情時還會與她商量,因而父女關係非常密切,就連三娘也承認,林徽因是父親最喜歡、最疼愛的孩子。在林徽因面前,這個出入於各種社會政要人群的父親從來都不是封建的家長。他以朋友式的熱情欣賞著女兒天賦的才情與美麗,他常常感慨「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這個「天才女兒」的出生和成長,背靠的是在封建社會積極接受西學的林氏家族。

    然而,生活並非都是明媚的陽光,林徽因幼小的心靈過早地烙下了生活的陰影。林長民曾先後三次結婚。在杭州讀書時,曾娶葉氏為妻,但她無生育。接著,他又娶了第二個妻子何雪媛,也就是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是浙江嘉興人,是小作坊主的女兒,沒有文化,生有一子兩女。兒子和二女兒早夭,只有大女兒林徽因活了下來。1912年,林長民又從福建娶了第三個妻子程桂林,她接連生了4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有著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的父親那裡,她自然贏得了林長民的歡心。他們一家幾口被父親安排到寬敞明亮的前院,而林徽因和母親則被安排到相對窄小而又陰暗的後面小院子裡。而且,父親一直同三娘生活在一起,毫不掩飾自己的喜好,對林徽因的母親不理不睬,使她實際上過著孤苦的分居生活。

    梁從誡對此有過描述:「我的外祖父林長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幾個姊妹也都能詩文,善書法。外祖父曾留學日本,英文也很好,在當時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都是家庭包辦的一個不幸的結合。外祖母雖然容貌端正,卻是一位沒有受過教育的,不識字的舊式婦女,因為出自有錢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紅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婚後8年,才生下第一個孩子——一個美麗、聰穎的女兒。這個女兒雖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愛,但外祖母的處境卻並來回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從此更受冷遇,實際上過著與丈夫分居的孤單的生活。母親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矛盾之中,這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傷。」

    林徽因的母親對三娘滿懷嫉恨,時常明裡暗裡地爭吵。面對自己母親的尷尬地位和孤苦生活,敏感的林徽因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複雜和矛盾,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生苦味。童年的境遇對林徽因後來的性格是有影響的。她一直都愛著她的父親,她理解、同情母親;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過她,但她憎恨由於他們在一起所造成的爭吵、苦惱。可能是由於這一切,她後來的一生中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溫順,卻不斷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

    少年時期的經歷往往會刻骨銘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林徽因來說,家庭的悲劇在她心靈造成的陰影深刻地影響了她對婚姻、人生的看法。1937年11月9日,林徽因給好朋友沈從文寫了一封信,回憶父親,以及和父親在一起的倫敦生活:

    「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不斷的落雨……(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與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而實際上卻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從沒有一個浪漫聰明的人走來同我玩。」

    信中的「我」是1920年的林徽因。多年以後她說:「年幼時的那些傷害,對我是永久性的,一旦勾起往事,就會讓我跌進過去的不幸之中。」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隨父親來到了歐洲。兩個多月的海上行程,萬噸客輪如一葉扁舟,行駛在浩瀚的印度洋上,彷彿永遠也到不了岸,浪濤日夜不息地拍打著船舷,林徽因一直有一種眩暈的在夢中的感覺。按照出訪計劃,林長民帶著林徽因遊歷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的一些城市。一處處文化名勝,一個個博物館,還有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家家工廠、報館,林長民都帶著女兒一一走過。16歲的林徽因原本對工廠、報館這些地方沒太大興趣,但林長民卻認為,恰恰是這些地方體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可以給中國社會今後的改良做參考,故「不可不觀」。

    回到倫敦之後,林徽因按照父親的計劃,考入倫敦聖瑪利亞女子學院學習,父女倆的客居生活正式開始。由於有教會學校的英語基礎,林徽因很快適應了英國的人文環境。而林長民則交遊不斷,忙碌於國聯事務。他要出席「國際聯盟協會」的會議,要與各國各地的有關人士晤面,他應邀去一些地方作演講,還要接待許多慕名前來拜望他的當地留學生和華人社團的成員。當他忙於這些事情的時候,常常顧不上林徽因。林徽因成了父親倫敦客廳的女主人,每天接待許多前來拜訪父親的中外人士。這種社交活動雖然讓林徽因多了一個瞭解社會的窗口,也讓她倍感孤單,直至徐志摩的出現。

    林徽因的感受是複雜的。她敞開心靈攝取吸收來自這個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識,紛至沓來的駁雜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時,遠離故國,遠離同齡夥伴的她又時常感到深深的孤獨和無所適從。一個人的時候,她更多是偎在壁爐旁,一本接一本地閱讀英文版的書刊。此時,她才對北京培華女子中學嚴謹的學風心懷感激。來到英國後,她沒有怎麼費力就能夠自如地與人交流和用英語閱讀。

    女房東是一位建築師,林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寫生、作畫。她最愛去的地方是劍橋一帶,那裡有畫不完的各種建築和景致。林徽因拿著一本書,隨她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麗莊嚴,皇家學院散發著寧靜、幽雅的氣息,「三一學院」圖書樓上,拜倫雕像風神瀟灑地凝視著遙遠的天際。在與女房東的交談中,林徽因知道了建築師與蓋房子的人的區別,懂得了建築與藝術密不可分。以這樣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國內國外看過的廟宇和殿堂,果然就對這些建築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從這時起,林徽因萌生出了對未來事業的朦朧願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