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 第13章 為什麼駭人的數據起不了作用 (1)
    最近有個養有兩名子女的母親對我說:「我痛恨自己必須教導孩子要心懷恐懼。」假如你像她一樣,不想利用嚇死人的數據資料教導孩子危機意識,那麼我接下來要說的話,也許會使你有些難以置信,不過我還是得提出來:駭人的數據是起不了作用的。

    我們必須嚇唬孩子們以求保護他們免受傷害的這種看法,是一種迷思,一種誤解。正確的想法是,我們必須教導孩子精準拿捏應對進退,以求能夠在種種狀況中保持安全。這意味著要從提出警告轉變為傳授特定資訊與技巧。對許多成年人來說,從原先告誡子女不該做什麼,轉變到告訴他們該做什麼,表示成年人與子女說話的方法要有很大的改變。

    你是否還記得聽別人說過「不可以橫穿交通繁忙的街道。你會被車子撞到的」?或者,是不是曾經有人教你「只可以在綠燈亮的時候過馬路。在你過馬路之前,要先看看左右方向的來車」?上述用「不可以」開頭的句子,告訴你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並且恐嚇你若忽略這項警告,交通繁忙時仍執意過馬路的話,會被車子撞到。就本質而言,此話教給你的是「要對車輛心懷恐懼」。用「可以」開頭的句子,則是教你如何安全地穿越馬路。這樣的話中並未包含威嚇或警告後果的意味,卻給了你清楚、明確的指示。

    改變你說話的方式——從「不可以」變成「可以」——需要些許認真的思考與努力。也許你以為,某些細微末節並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這是有影響的。你所說的話以及你說話的方式,對於你的孩子而言事關重大,可能會讓他們安全無憂,也可能會使他們無意間成為受害者。

    1.恐懼的負面作用

    你是否不知不覺間教導你的子女該對什麼事情心懷恐懼,而非該做些什麼以求安全?有一天下午,我在一旁觀察我女兒的老師,他告訴學生要留在學校大樓裡面等待家長來接他們,不可以待在通往交通繁忙街道的台階上等。有個學生問為什麼,這位老師回答:「因為可能會有人把你抓下台階帶走!」他的原意是在保護孩子們,但是他的說辭卻給孩子們帶來不必要的恐懼。

    我看著女兒的同學們急急忙忙跑回大樓裡,其中不少人緊張兮兮地左右掃視,於是我想起,我們常常藉著嚇唬孩子,使他們遵守我們定下的規矩。沒錯,這位老師告訴學生不要在外面等家長的意圖沒什麼不對。不過,他可以用一種非警告式的說法叫孩子們進來,比如「你們全都在外頭的話,我很難照顧到每一個人」,或者「比起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等,在裡頭等是比較好的」。

    我曾聽過家長使用這類說辭解釋,而且通常是在他們覺得失去控制權的狀況下使用。令人害怕的統計數據,被拿來當做要求孩子服從的最後手段。比方說,媽媽沒辦法叫兒子乖乖地從樹上下來,可能會備感挫敗,然後說:「好,假如你摔下來跌斷腿,可別怪我!」做爸爸的沒辦法叫騎單車的女兒戴上安全帽,於是動了怒氣,對女兒嚷嚷:「你要是在人行道上摔了個腦袋開花,還得縫上幾針,可別哭著來找我!」或許,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妥協配合,這使我們覺得更有安全感,但是我們不能以訴諸情緒衝突的方式,取得對孩子的控制。借由在孩子心中慢慢注入恐懼的方式,以操縱孩子遵守我們定下的規矩,這種做法不僅不公平,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還記得前面提過的那些等著家長接送的學生們嗎?不難想像,這些孩子站在任何靠近學校大樓台階的地方,都會略感憂慮。這時,也許有些人會說:「很好!這樣孩子會記得要到大樓裡頭去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我們嚇唬孩子不聽大人警告會產生何種後果時,孩子們不太可能記住任何有用的資訊,記住恐懼感受的可能性反而比較高。

    恐懼會使人喪失能力。小孩子可能會因為恐懼而目瞪口呆。在你為孩子提供帶有恐怖色彩的事實時,你便逐漸剝奪了孩子在危險情況下作出安全回應的能力。他們無法臨危不亂、以生存法則的意識與自我保護的技巧處理狀況,反而養成一種自動觸發恐懼的反應,這種反應會在面對危險時發生作用。結果,孩子無法迅速、安全地作出回應,因為他們怕得要命。他們不能在危境中運用關鍵的資訊或者靠自己思索脫困之道,因為他們已經被恐懼嚇得呆立原地。

    2.全繫於孩子的一念之間

    有些時候,我經過在人行道上嬉戲的孩子身邊,發現他們眼睛睜得老大地看著我。我幾乎可以讀出他們的想法,在我靠近他們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心裡模模糊糊地浮現出爸媽的警告:「別跟陌生人說話!誰都不可以信任!綁架小孩的人到處都是!」在孩子們獲得允許可以在前院玩耍的時候,他們心裡想到的不該是這些可怕——而且不正確——的警告。孩子們必須想到的是,在陌生人做出不適當的舉動時,他們該怎樣保護自己。那麼,「不適當」的行為到底指的是什麼?

    威脅或古怪的行為,算是一種定義,不過這並未確切地描述出誘拐綁架者會做出的諸多舉動。我們必須牢記,誘拐綁架者與性侵害者多半表現得友善、親切,而且完全不具威脅性。這種人擅長的就是扮演非陌生人的角色,使得孩子降低防範心。舉例來說,一名男子說服某個孩子,自稱是家人的朋友,說孩子的母親出了意外,因此他前來帶孩子跑一趟醫院。這位男子表現得極其關心、可靠,而且表示自己願意提供幫助的意圖。還有一名陌生人,假裝自己迷了路,哄騙一名兒童上車,幫他在地圖上尋找一條街道。這位男子看起來搞不清楚方向,然而看著絕不像危險的人。

    犯罪者知道如何利用孩子們的善良與天真,所以,為了對他們的伎倆作出反擊,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回應那些過分表現關心或者要求幫助的陌生人。在告訴孩子關於陌生人的信息時,我們必須讓孩子們知道,任何超過簡短問候的舉動,都應該極度謹慎地看待。

    此外也要牢記的是,「別跟陌生人說話」並非你的本意,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向人求援。如果孩子養成對陌生人的恐懼感,便會在危急時落得孤立無援。倘若碰到麻煩,小孩子必須向大人求助——即使是不認識的大人。我會在第八章裡告訴各位,如何教導孩子在遇上困難的時候尋找「熱心助人的人」或者向「安全無害的陌生人」求助。

    我們的恐懼,也許是發自對孩子深深的關愛,然而管理恐懼感也是我們的責任。在我們與子女討論自身安全的話題時,必須冷靜平和、就事論事。用你討論其他安全規定的方式,討論有關自身安全的問題。你說明自身安全規定的語氣,必須跟你說「手指不要靠近電插座」時的口吻相同。你不必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而告訴兒子,假如他把手指放進電插座的話就會被電死。你只需要給他一條簡單清楚的規定讓他遵守就好了,不必詳加說明後果。記得,孩子們在危險情況下作出安全的回應,是因為他們能夠想起清楚的資訊,而非父母的恐嚇。

    我讀過一篇報道,講的是賓夕法尼亞州一名十二歲女孩如何智斗企圖綁架她的男子。她在步行上學的途中,有個男人開始跟在她身邊。「瞧見我手上的槍了嗎?」男人問,她點點頭。「照我說的話做,你就會平安無事。」他說。這個男人叫她一起走到馬路上,然後他朝另一條街走去,指著他的卡車。「我要你上那輛卡車。」他告訴她。女孩明白,上了那輛卡車就意味著她會置身於更大的危險當中。她一直順從地點著頭,同時心裡作著脫逃的打算。就在兩人走向男人的卡車時,她開始假裝哮喘病發作,做出氣喘吁吁、呼吸困難的樣子。她問男人自己是否可以在路邊的椅子上坐一會兒。在女孩開始卸下背包的時候,男人企圖抓住她,然而她掙脫了——男人抓到的是她的背包。之後她盡可能地快跑,找人求救。後來,小路易斯·藍特遭到逮捕,並查出他與當地一連串兒童綁架案及殺童案有關聯。

    這個女孩為何能夠成功地逃脫?因為她知道如何對付自己的恐懼感。她知道如何保持冷靜、理智思考,運用重要的資訊計劃逃脫。孩子們可以學會在危急的關鍵時刻仍具有超強的思考能力。不過,如果我們不管理自己的恐懼感,或者,如果我們僅僅用恐怖的故事去嚇唬孩子,那麼孩子就沒有能力在重要時刻運用求生存的智慧。事實上,孩子們很可能會緊緊抓住恐懼感,或者因恐懼而僵硬,無法動彈。

    3.反應相對於教導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每當電視或報紙報道可怕的悲劇事件時,我們會突如其來地加強對子女的看管?我們會變本加厲地強化對子女的提醒與警告。有些從未注意到自身安全問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告訴子女不同行為的後果。他們所感受到的這種強烈的恐懼感與關切,很快就會傳達給他們的子女。如此一來,子女關鍵時刻的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將雙雙受制於恐懼感。

    試著從兒童的觀點來分析這是怎麼一回事。你的孩子看到你懼怕的樣子,心想:「天哪,如果連我爸都怕成這樣,事情一定很恐怖!」在子女急切需要注意你所下的指示時,你的態度也許會變得非常負面且情緒化,以至於抑制了子女聆聽你說話的能力。子女感染到你的恐懼感,於是腦海裡出現栩栩如生的驚恐畫面。年幼的孩子特別容易相信,他們所聽到的故事的確會——而且以後一定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因此,孩子們不但沒有把你試著教導他們的安全信息聽進去並且牢記在心,反而產生鮮明的幻想,以為有可怕的人將對他們做出可怕的事情。之後,如果子女必須回想並運用重要的安全計策,他們的想像內容很可能會再度天馬行空,無法安全地作出回應。我們脫韁失控的情緒,可能也的確會影響到我們保護孩子的目的。

    因為我們產生高度緊張的情緒而提供自身安全資訊,這種指導孩子的做法是最不具效果的。在理想狀況下,自身安全議題的討論,必須與其他我們有意教給孩子的資訊結合在一起傳達。我們會在第五章與第六章討論這一點。

    4.安慰人心的觀點

    隨著子女的不斷成長,做父母的要想向孩子保證這個世界上充滿了樂於保護兒童且心懷善意的人,卻也變成了一項挑戰。有時候在我們身為父母的想法裡,我們忘了大多數人對待兒童的方式是值得信任而且充滿關懷之情的。能否傳達健全的信任感,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與看法。舉例來說,如果你難以信任他人,你的話語與行為可能會讓孩子以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危險或不講道理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每個人都是仁慈和善且富有愛心,那麼你便忽略了現代生活的殘酷面。你不可以讓你的子女以為人人心中充滿良善美德,因為事實完全不是如此。

    我們該如何把健全的信任感以及辯證的世界觀,傳達給我們的子女呢?要點之一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加強一個概念:絕大多數的人們都是值得信任的。等到他們年齡大到足以瞭解這個概念確有例外的時候,我們再告訴孩子,有些人對兒童的舉動並不適當,少數人則會對兒童造成嚴重的傷害。然後,我們教導孩子,倘若遇上這種人,應該採取什麼做法,同時不斷安慰孩子: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舉動。

    我們必須以孩子能夠明白的說法,對孩子說明會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比方說,我們可以運用類比的方式:「你知道颶風、地震或龍捲風多久發生一次嗎?這些現象並不常見,但是的確會發生。這個就跟一個小孩子被人拐走的概率差不多。不過,絕大多數的時候,孩子還是安全的。」

    在孩子有能力瞭解他們的世界裡有些什麼樣的危險之前,就對他們談論這些危險,不但沒有必要,還很可能造成傷害。想想看,年幼的孩子們是多麼需要相信某些特定的「事實」——例如,復活節的兔子以及聖誕老人。他們也相信爹地媽咪是萬事通,並且擁有「使所有事情好轉」的神奇力量。兒童一開始相信的是絕對論:好與壞,對與錯。把他們的世界漆成他們不願意看到或看不到的樣子,並沒有什麼好處。

    舉例來說,我告訴我七歲的女兒,如果她遇上任何困難,都可以指望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來幫助她,例如警察。我是否也該告訴她,最近有個警察犯下性侵害兒童的案件呢?不能說!不過,在她變得比較獨立一些時,我會教她,有些人偽裝成執法人員來欺騙孩子。到那個時候,我會教她如何分辨身穿制服的人是試圖幫助她,還是試圖欺騙她。不過現階段我希望她擁有安全感,知道自己在迷路或者害怕的時候的確有人可以幫助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