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 第11章 把乖孩子變成遠離危險的孩子 (3)
    現在,想像一下你會對孩子下面說的話作出什麼樣的回應:

    子女:我在院子裡玩耍的時候,最討厭老是有人在旁邊了!你都不信任我!你總把我看成三歲小孩子!

    你的回應:

    可能的回應:我知道你不想覺得自己像個三歲小孩,這條規定讓你有這種感覺,我很抱歉。我只希望家裡所有的安全措施都能讓你覺得公平些。這樣吧,你在玩耍的時候,我可以坐在台階上陪著,不然你也可以請個朋友過來一起玩。由你選擇。

    這裡的重點在於情緒的命名,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然後簡單地重新敘述一次界線的所在。畢竟,你不會因為兒子不喜歡,就改變這條規定,但是你還是可以針對這條規定使他覺得不自在、不快樂而表達歉意。

    如果你在這項練習中發現一些問題,請注意平時多觀察子女的情緒,然後作一些字面上的猜測。你一定要為觀察到的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命名,並且試著在兩種情緒之間歸納出更多情緒。上述例子中的回應,說明了你在想要瞭解孩子的感受時,應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子女說的話,並不是每一句都需要你的認同應允;你什麼時候想要鼓勵孩子對你傾吐他們的想法與情感,全憑你的判斷。

    5.避開溝通的陷阱

    我們之所以未能好好聆聽孩子說話,常常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一些預先設計好的回答,不假思索就派上用場了。大人往往不慎落入溝通陷阱,不知不覺地切斷了親子溝通。

    以下是最常見的一些陷阱:

    [1]否認孩子的感受——「你只是累壞了,明天早上

    就會好多了。」

    [2]講起大道理——「這個嘛,人生總是有輸有贏。」

    [3]提供建議——「這些是你應該做的事。」

    [4]責備——「你應該更努力嘗試。」

    [5]替別人撐腰——「這也難怪!你打了他嘛!」

    [6]為孩子感到可悲——「噢,可憐的心肝寶貝!」

    [7]分析孩子的行為——「我認為,你責怪他是想讓

    自己好過一點。」

    現在,在你想像下列情境時,思考一下上面提到的七個陷阱:有個十二歲男孩,剛剛結束週末露營活動返家。他說他想要聊一聊夏令營裡發生的某一件事,神情似乎有些不安。

    約翰:我們的隊長真的怪怪的。他給我們看《花花公子》雜誌,還讓我們喝啤酒。一開始我還覺得蠻酷的,可是後來他卻要幾個男生脫衣服。他告訴我們說,大家可以常常開這種派對,只要我們別告訴爸爸媽媽。這傢伙真的很怪!

    以下是幾名不同的家長所作的反應:

    家長一:這傢伙做出這種事情,等著去吃牢飯吧!想想看,他去年還拿到社區服務獎呢……哼,真讓我覺得噁心!我可憐的孩子。每次你覺得自己可以信任某人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事!

    家長二:哦,我認識吉姆已經有二十年了。沒錯,他有時候是有點兒古怪,不過那只是好玩罷了。別把這種事情放在心上。

    家長三:他顯然是個心理不正常的男人,竟然需要從小男生身上獲得性滿足。

    家長四:你不應該看《花花公子》那種書刊的!難怪事情會出差錯!你應該更小心一點的!我早就告訴過你外頭的世界有多亂!

    家長五:兒子啊,我們必須寬恕別人。你們的隊長犯了錯。每個人都會犯錯的。

    你是否也覺得,每一名家長都各自落入一種以上的溝通陷阱呢?我們一起來瞭解每一位家長的反應。

    第一位家長立即陷入了自己的情緒之中,而沒有協助兒子解決他的情緒。這位家長產生震驚與極端厭惡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說的話完全無益於幫助兒子面對創傷。他不但沒有安慰兒子,反而加重了兒子對於事情的憂慮。此外,這位家長也沒有對兒子表示同情與理解;相反地,他只表達了為孩子感到可悲以及作嘔的情緒。兒子把隊長的舉動告訴家長,可能會覺得惶恐不安,而家長信誓旦旦要把隊長送進監牢的表現,只會使說出秘密的兒子覺得心理負擔更重。把這些因素匯整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就看得出,這個做兒子的也許再也不願意向爸媽吐露秘密了。

    第二位家長迅速建立防線,因為他不想聽到負面的事情。這位家長試圖把營隊隊長的行為合理化,以求盡快結束這段不愉快的對話。他縮小兒子混亂的情緒,而且使兒子對於自己經歷過與沒經歷過的事情更為困惑,因此這位家長無法以更開明、更富同情心的方式作出回應。這個兒子日後極可能不會再把任何煩惱告訴爸媽了。

    第三位家長理性地看待這事件,並且借由分析狀況的做法,巧妙地迴避了自己與兒子的情緒。子女很可能會把這種反應解讀為冷淡與漠不關心。這個孩子不太可能會從家長身上感受到支持的態度,反而會產生在情緒上遭到父母遺棄的感受。他會記住,以後再碰到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不會去尋求父母的協助,因為這麼做只會讓他覺得更加孤單。

    第四位家長採取的是責備的態度,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做兒子的除了覺得心煩意亂之外,家長的反應使他因為自己與事件有所牽扯而產生罪惡感與羞恥心。責怪受害者是一種典型的心理防衛機制:這種做法可以在事情無解的時候,給我們帶來安全、老套的答案。沒有哪個為了這種遭遇而受到責難的孩子,日後還會找爸媽訴苦的。

    第五位家長大談人生哲理,搬出老生常談的名言,卻沒有表達同理與支持的態度。想想看,這孩子聽到大人要他必須把自己的情緒放一邊,還得對齷齪的營隊隊長立刻產生同情與原諒的態度時,會有多麼生氣。兒子得到的信息是,隊長的行為不過是個普通的錯誤,而且換了任何人都可能會犯下這種錯誤。這位家長未能確認兒子遭遇的狀況或者事情的嚴重性,反而言不由衷地發出陳腔濫調,這些陳腐的論調很可能會使兒子火冒三丈。眼前這孩子面臨了一個令他不快的兩難困境:他既不能原諒與忘記此事,也不能夠認為自己是個冷漠無情的人。這位家長沒有給孩子留下任何餘地,而且關上了日後溝通的大門。

    相較之下,這裡有一個可行的回應,能夠避免所有溝通陷阱,同時也能讓溝通大門永保開放:

    家長:你告訴我們的遭遇,真令我幾乎不敢相信!難怪你這麼心煩。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說給我們聽的?

    這位家長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得很好。他很快地承認了自己的憤怒與不可置信,接著馬上把焦點轉向兒子的苦惱。家長沒有懷疑,更沒有質問兒子說出來的事情,並理解了兒子對此事產生的感受。這位家長保持平靜,沒有表現出內心的恐慌,同時對兒子所處的苦惱境地表達了理解與瞭解事情的意願。之後,家長以就事論事的態度,向兒子詢問更多的細節。這位家長運用開明而且富有同情心的回應方式,當然能夠得知更多的信息。

    如果你的孩子來找你談一件被別人要求必須保密的事情,你傾聽的能力以及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會決定孩子是產生獲得傾聽、受到保護的感覺,抑或是感受到責備或產生罪惡感。倘若你暗示孩子他的行為是丟臉或不當的,那麼在他遇上麻煩的時候,向你或其他大人求助的意願將會大大降低,而且孩子日後極有可能不會把其他秘密告訴你。

    不過,假如你與孩子能夠建立一種開明、誠實、持續性的對話,你就有辦法建立一道緩衝情緒的安全帶,讓子女能夠更自在地在任何時刻來找你談任何事情。請你一定要做好傾聽孩子說話、信任孩子的準備。

    6.疼愛子女,也要愛護子女

    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對孩子說過曾經發誓永遠不會再說的話?或者,你做過你曾許諾永遠不再做的事情?過去我曾經是指導他人避免這些錯誤的專家。後來,我自己當了母親!事實上,我們全都會在孩子面前犯錯,有時候,我們自己的父母犯下的錯誤,也會在自己身上重演。在我們因為有欠考慮或者心不在焉所說的話而產生罪惡感的時候,重要的是要記得偶爾一次處理不當,並不會馬上破壞子女的自尊。同時我們也必須認清,如若日復一日地對孩子說出憤怒、吹毛求疵的話語,就會使子女感覺自己不受關愛或不值得關愛。

    在你想到你的每一個孩子的時候,請思考下列的問題:

    [1]我欣賞孩子的哪些特質?

    [2]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我用什麼方式稱讚他/她?

    [3]我是否注意到孩子認真努力的時刻,他/她的成就

    我多半都注意到了嗎?我通常會對他/她說些什麼,

    以示鼓勵?

    [4]我用什麼方式讓我的孩子知道他/她是討人喜歡

    的?我的用語措辭是什麼?

    對你而言,這些問題回答起來是簡單還是困難?你是否得費神思考,想辦法去回憶自己到底說了些什麼能夠傳達愛與贊同的話語?

    兒童專家桃樂西·科奇爾·布裡格建議,孩子們需要的是被愛護的感受,而不僅僅是單純地被接受而已。受人珍視的感覺,意味著明白自己的存在是有其價值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做父母的,大多數都很愛護我們的孩子。但是往往這份愛護會失去作用,我們的子女可能會感受不到。怎麼會這樣呢?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使我們看不見世界與週遭人們身上的美好。我們自己的人生過得不快樂,也沒有辦法使孩子過得快樂。我們不小心把孩子當成二等公民看待,沒有給予尊重。

    我們上一代的長輩,並未想過要把子女當做人一般看待。「孩子也是有情緒的個體」,這可是個革命性的概念!到了下一代,這個想法終於被廣為接受。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很自覺地尊重自己的子女。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是個尊重孩子的家長,那麼有一個快速的測驗:你想想自己對待成年朋友的方式。然後,你捫心自問:「如果我用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我的朋友,那麼剩下來的朋友會有多少?」不少大人不假思索地認定,對成年人而言無法接受的相處方式,用在子女身上是可行的。

    對某些從未受到父母尊重的大人來說,要他們確切瞭解什麼樣的行為看起來或聽起來帶有尊重是很難的。也許,先從什麼是不尊重的行為開始瞭解,會比較簡單一些。讓孩子覺得自己渺小、羞恥、罪惡、不存在或者尷尬,就是不尊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