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 第9章 把乖孩子變成遠離危險的孩子 (1)
    可愛、有禮的孩子並非完全與危險絕緣。所有的兒童都有可能受到犯罪引誘,但是太過順從的孩子們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我們常教導孩子,行事無端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但這並不會幫助他們發展出安全的技巧,應付可能傷害自己的施虐者。

    心理學家兼兒童發展專家潘妮洛普·裡奇表示,我們必須試著不要規範自己的孩子只能聽命行事。無論別人說什麼都照辦。孩子服從大人,不應該只因為對方是成年人。裡奇強調,如果孩子們要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便需要對於不瞭解的命令表示疑問,以及感覺有異的命令加以拒絕。

    感覺不受疼愛或者覺得孤單的孩子們,更容易陷入險境之中。我們知道,騷擾孩童的性侵害者找上的都是渴望關愛的孩子,因為這種孩子比較好下手。性攻擊犯與綁架犯鎖定的孩子,看起來容易受傷害,好像都很悲傷或寂寞,生活不如意,或者對自己不滿意。在研究性虐待受害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孩子渴望關愛的時候,他們會把侵害者可疑或令人困惑的行為加以合理化。許多戀童癖者與拍攝兒童猥褻照片的人,成功利用許多不同的受害者,因為他們投注時間與心力,以求贏得孩子們的信任。戀童癖者成為孩子最好的夥伴,「最能明白」孩子苦惱所在。有時候,渴望關愛的孩子會欣然接受施虐者的擁抱與親吻,並當成不過是諸多大人都有的怪異的舉動,或者當成為獲得糖果與請客的公平代價。

    犯罪者描繪出他們要在受害者身上尋找的特質:天真、正常的好奇心、被愛的需要、保守秘密的能力與意願。對小孩子而言,在某段關係下的守密行為,可以說是一種樂趣:那是一種高人一等的感受,比起父母,施虐者對自己更為疼愛;兄弟姐妹無法分食糖果餅乾;同學們沒有雀屏中選,因為他們不如自己「特別」。

    我們從曾經受害的孩子們身上瞭解到攻擊者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他們具有高度策略考量,因善於操縱兒童而臭名昭彰。這兩點是很明確的。防範性虐待的最佳方法,就是及早啟發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我們必須在家中建立自由開明的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模式的建立方法就是本章的重點所在。

    1.找尋適當的用詞與方式

    還記得你在孩提時期保守的那些秘密嗎?你之所以保守某些秘密,是因為你不想受處罰;有些秘密不說出口,是因為你不想讓父母對你感到失望。但是,那些使你難為情或困惑而守口如瓶的秘密,究竟是怎麼回事?  

    之前有一則新聞講述了一個十歲女孩的故事:她發覺自己的表妹正受到一名性侵犯者的誘騙,於是衝入該男子的住處將表妹救出。這個女孩的直覺是正確的,她勇敢的行為使表妹沒有成為受害者。三個月以後,同一名男子試圖性侵犯另一名兒童,並且遭到逮捕。這件事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小女孩的勇氣之外,就是她隱瞞了整件事有三個月之久。直到她聽見媽媽在討論新聞報道,罪行也已經被公之於世之後,她才願意站出來把事情和盤托出。她上電視接受訪問的時候,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早些把事情告訴媽媽。她的回答至今仍然縈繞在我的心頭。她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件事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孩子們判斷什麼事情可以說、什麼事情不能說的方式。兒童並非一生下來就知道要如何敘述不容易說明的事情。他們需要大人教導說話的用詞與方式。家人之間如果不討論犯罪及其他敏感主題,那麼孩子們很可能會推論,這種事情是說不得的。

    在每個家庭之中,都存在著含蓄的共識——沒有明講的規矩,通常與可否討論的事情有關。這些「規矩」規定了家中的開明程度,同時也像是某種家規,指明何種話題應該劃入禁區。我在家訪時注意到,雖然誰也沒有說半個字,但我們很明顯地曾經進入過「不予討論」的話題。常見的情況是,有事情發生了,但是家人寧可加以隱藏也不願意討論。我無可避免地發現,雖然某件事情從未開誠佈公地討論過,但是每個家庭成員——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都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且會放在心裡。有時候,禁忌的並非是話題本身,而是因為不容許某種特定的情緒——憎恨、嫉妒、悲傷——出現。家人在情緒上受到限制時,孩子更不容易獲得安全無慮的感受,而且比較不可能向父母傾訴。

    每個家庭都有其危險、尷尬、羞恥或罪惡的秘密,那是說不出口的故事:一件罪行,一段婚外情下的私生子女,酗酒問題,一樁不為人知的婚姻。儘管為人父母者常常避免討論生命中某種混亂的改變、某件傷神的事情,借此保全自己與子女,然而孩子們還是會發現——特別是秘而不宣、父母不願意提起的事情。這種不直截了當對孩子說明事件原委、所謂「庇護」孩子不受創傷的做法,可能會造成的問題是:子女可能會——的確也真的會——胡思亂想。

    我記得有個十歲的女孩,父母試圖對她隱瞞家中遭逢經濟困難的狀況。她的父母彼此之間有著壓力與意見不合的情形,幾乎每天夜裡都會迸發激烈的爭吵。這對夫妻很少這樣子爭吵,女兒因此變得憂心忡忡。她只在電視上看過這種火暴的爭吵場面。不幸的是,在所有她看過的電視節目裡,這類爭吵發生之後就會有人送命,因此每當她聽到父母爭吵的時候,便害怕得不得了。後來女童的父母明白,自己用心良苦保護女兒的做法卻造成完全相反的後果時,他們對女兒解釋了心頭的苦處——言簡意賅、語帶安慰,於是女兒對恐怖情節的幻想就此停止了。

    有些父母會說,他們不想跟孩子討論諸如性虐待之類不愉快的話題,免得給子女的童年蒙上陰影。遺憾的是,這種做法也許意味著,性虐待者成了孩子唯一的性虐待資訊來源。孩子們會心想,既然爸爸媽媽不討論這種事,代表那一定不是好事。所以,他必定不能跟父母討論此事,否則會挨罵。

    性侵害者依仗的就是這一點——孩子從未獲得過任何有關性虐待的資訊,而且孩子也不會告訴父母。更有甚者,性侵害者深信孩子會覺得自己有付出的義務,因為性侵害者對孩子付出了關心,也送了小禮物。孩子之所以長期保持緘默的原因在於,一旦友誼關係建立,性虐待者便運用嚇唬孩子的手法,脅迫或恐嚇孩子不得告訴父母。性虐待者精心砌上每一塊情緒的磚,用禮物與關愛、罪惡感,最後還使出傷害性的威脅,在孩子與其家人之間築起一道牆,把可以伸出援手的人與這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切斷。只要築好一道秘密與恐懼的高牆,性虐待者就能操縱孩子與自己發生性行為,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既然孩子們過去沒有性經驗或性虐待的體驗,便需要父母告訴他們正確、健康的資訊。如果我們不去討論這些話題,就如同孤立自己的子女,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從錯誤的人身上瞭解何謂「適當的」性接觸。

    2.言行要一致

    不論我們嘴上的說辭是什麼,或者我們看起來有多麼開明,到頭來,使他們願意與我們分享多少心事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子女的觀察所得。子女會接受暗示,辨別什麼事情可以放心討論,什麼事情是危險話題。比方說,假如孩子冒險表現出脆弱、私密的感覺之後,面對的是嚴厲的批評指責,他們便很快地學會把這些感覺放在心裡。或者,倘若家長常常反應過度、急切行動,卻忽略子女的需求或願望,孩子便學會了悶不吭聲,因為父母「動不動就小題大做」。

    有時候成年人切斷溝通交流,為的是自我保護,不想聽到那些令自己心神不寧的事實。有一種典型的情形是,父母會否認子女遭受過侵犯,或者採取消除蛛絲馬跡的做法。有時候父母甚至做過了頭,因為孩子透露被侵犯的情形而加以處罰,或是怪罪孩子讓這種醜事發生。假使大人在子女的一生當中並未靈敏、靜心地聆聽孩子說話並且加以回應,那麼諸如「你可以放心跟我討論任何事」的保證,根本沒有多少意義。如果孩子斷定某些令他困惑、惶惶不安的事情是不准討論的,那麼他的成長過程必定孤單寂寞而且誠惶誠恐。

    你的孩子是否會找你吐露心事煩惱,取決於你的日常溝通內容與你在日常對話中傾聽的方式。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有些時候,要持續注意聆聽一個三歲孩子嘰嘰咕咕的話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牙牙學語」之中,常常含有重要的信息。試著別讓自己切換到自動導航的狀態,不要不假思索地用「真的」或者「哦」作為回應。

    小孩子真的會注意到你有沒有認真聽他們說話,假如他們說的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忽視,那麼後果可就嚴重了。舉例來說,蹣跚學步時期受到忽略的幼兒,幾年後會變成不太願意與他人溝通的小孩子。覺得沒人願意聽自己說話的學齡前兒童,會把他們的憤怒與沮喪化為行動。大人往往誤以為這是「頑皮的舉止」。

    小孩子有很強的恢復能力。他們給了我們好幾百次修正的機會。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對於結果屢屢不滿,那麼以後他便不會向你吐露心事。如果你讓孩子做錯事時坦承以告,然後對他們發脾氣或者處罰,那麼孩子也許寧願冒著被你發現的危險,也不願走上前來面對你的憤怒。理想狀況下,你會希望孩子明白,如果他勇敢承認,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不論發生什麼樣的麻煩,你們都會一起解決。

    3.當年聽你說話的人是誰

    很多人小時候或許都有很不愉快的性經驗:陌生男人在遊樂場對著我們暴露自己的身體,某個家族朋友給了我們一個醉醺醺的吻,某個陌生人在擁擠的電梯內挨著我們磨蹭,某個代替父母看顧我們的人表演「結了婚的人做的事情」,某個牧師擁抱我們的時間太長也太過親密,某個鄰居邀請我們去他家車庫裡玩一場「特別的遊戲」。諸如此類的回憶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長大成人。這些回憶,有很多仍然是從未說出口的秘密。

    幾年前,有個女人來找我,她突如其來地湧出栩栩如生的性虐待回憶。她心懷恐懼地想起,從五歲至十一歲,父親利用她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在她的女兒五歲那年,她開始莫名地感受到極度的焦慮。她非常擔心自己的丈夫引誘女兒。隨著擔心的程度日漸增加,那些已經消退了二十五年的回憶,也再次清晰了起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