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財長宋子文 第43章 蔣史風波 (1)
    珍珠港事件結束了中國獨立抗日的局面,蔣介石便插手「幫助」英美這兩個新的盟國。

    其實這個點子不是蔣介石自己出的,而是他的外交部長宋子文的傑作,是蔣介石出面去做的。

    1942年12月8日凌晨,日本以183架飛機從海上6艘航空母艦上突然起飛,秘密偷襲美國珍珠港。

    珍珠港是一個美麗的港灣,位於夏威夷群島中瓦胡島南岸,東距火努魯魯9.6公里,是一個水深港大的陸抱良島,亦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海空軍基地。這裡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18艘艦船,裝載著260架作戰飛機,靜靜停泊在港灣裡。

    日本偷襲這天,正是一個星期天。美國人一點也沒有防備。日本飛機驟然臨頭,狂轟濫炸,珍珠港一片火海升騰。十餘艘戰艦沒待反應過來均已成了啞巴;188架飛機全部化為灰燼;4000名官兵全部成了犧牲品。

    這一消息通過大功率電台傳到中國,身在異國的宋子文是早於蔣介石聽到。宋子文感到震驚不已。他憑著他獨有的政治敏感性,立即意識到此事必將對世界大戰的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馬上給蔣介石發報,通報此消息和對策。

    蔣介石接到這個消息,在日軍偷襲珍珠島的第二天,他就向羅斯福、丘吉爾以及斯大林做出了相同的表示,他建議馬上召開一次緊急聯合軍事會議。

    蔣介石有嘴無「腿」,這些事都是囑咐宋子文主辦的。

    結果反應不一:斯大林答覆說俄國尚未準備好參加太平洋戰爭;大個子羅斯福和矮個子丘吉爾則表示贊同派人參加。

    這次會議在宋子文的周旋下,於12月23日在重慶召開,決議在重慶還成立了一個聯合軍事委員會,以協調東亞的戰略。英國阿基鮑爾德·韋弗爾將軍指出,就英國而言,頭等大事就是要挽救緬甸。當時日本對緬甸的進攻已迫在眉睫。最後大家同意,從中採取行動。於1941年10月重新開放緬甸公路,確係東方戰場生死攸關的一條供給線。蔣介石急於使這條道路保持暢通。除了緬甸和經過俄國的陸路之外,中國當時通向外部世界的另一橋樑就是香港。

    但是,此時的香港本身就處於日本日益加大的壓力之下。1941年12月,蔣介石提出派出大批中國軍隊幫助英國保護他們的直轄殖民地香港。儘管這個建議英國人沒有接受,但他還是出了相當多的兵力從大陸這邊去打日本。

    後來,蔣介石又提出派兵幫助在緬甸的英國人,他的建議再次遭到了拒絕,但是隨著日本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英國人改變了初衷。這樣,蔣介石將第五、第六軍派到了緬甸前線,與日軍作戰。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做了一次秘而不宣的印度之行。

    他此行的動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的確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盟國的事業扭轉世界的公眾輿論。因為當時大英帝國的威望已降到最低水平。另外一個不那麼無私但又十分體面的動機是,他要爭取在戰後的世界上做一位偉大的亞洲解放領袖。

    羅斯福由於宋子文在做其工作,認為這次訪問是個好主意;而丘吉爾卻相反,認為是未經允許的干涉。

    這次印度之行十分秘密,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到達印度五天之後才宣佈消息。

    他們很快就遇到禮儀上的奇怪問題。

    按照中國的禮節,蔣介石應該先到孟買附近甘地的住處沃爾塔去登門拜訪。但是印度的習俗則要求甘地前往客人的住處去會面。總督要求按印度習俗去做。當時印度總督是林利恩戈勳爵,英國駐印度的大使阿基鮑爾德。阿基鮑爾德將總督的一封信交給了蔣夫人宋美齡。信上說,如果蔣氏夫婦執意要到沃爾塔去,那麼總督將處於政治上十分尷尬的境地。他真誠地希望不要這樣做。丘吉爾此時也打電報給蔣介石,進行勸說。他說否則「就可能使我們聯合全印度參加抗日的共同願望受到損害」。而且「還可能會在這個最需要團結的時刻,無意之中造成突出社會差異的效果」。

    蔣介石終於屈服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加爾各答便被選為妥協後的會談地點。印度領導人甘地是乘坐三等車廂而來的,他與窮苦人一起經受了旅途的辛勞。蔣介石得知此事備受感動。隨後二人商談了共同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等問題。

    2月21日,即訪問的最後一天,宋美齡全文發出了蔣介石對印度人民講話的英譯稿。不顧英國人的不快,他表示希望印度盡快得到自治權,並同時號召印度人民全心全意地支持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鬥爭。

    可是在他們結束訪問離開後不久,甘地和其他國會領導人被捕入獄,這種事在印度人與英國統治者的鬥爭中時常發生。

    蔣介石為了不得罪英國,請宋子文在美國活動羅斯福總統,由羅斯福總統出面調解。

    蔣介石回國沒幾天,約瑟夫·史迪威將軍於1942年3月6日抵達中國戰時首都——重慶。

    關於史迪威來中國一事,是蔣介石提出來的,交待宋子文經辦的。但是美國陸軍部宣佈史迪威來華身兼六職卻出乎蔣介石的意料。哪六職?即為:美軍駐華軍事代表;在緬甸的中、英、美軍隊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滇緬公路監督人;在華美國空軍指揮官;中國戰區參謀長。

    其實這六職,只有蔣介石初衷的一項,即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其餘職務全是美國附加的。這等於束縛了蔣介石大權獨攬的手腳,蔣介石怎能不生氣。他埋怨宋子文做事不給他商量,可宋子文也有一肚子委屈。根子還在美國陸軍部官員身上。

    史迪威沒來已成「畸型兒」。他來到中國,蔣、史矛盾與重大爭執從此就開始了。於是宋子文成了蔣介石的受氣包或埋怨對象。

    關於史、蔣的爭論,美國方面已有許多詳細的記載,特別是史迪威那些用語尖刻的觀點。實際上,摩擦始於史迪威從華盛頓帶來的多種交叉重疊的任務。

    第一次見面他就通知委員長,聲言他將指揮在中國、緬甸和印度戰場的所有美國軍隊,在中國所有的國際戰爭委員會中代表美國政府,並負責對中國根據租借法獲得的物資以及其他美國的國際援助計劃進行管理和監督,同時又是中國最高司令員蔣委員長的參謀長。除了這些之外,他還聲言負責蔣介石與韋弗爾將軍之間的聯絡,韋弗爾當時指揮著緬甸和印度的英國軍隊。作為最高司令員的參謀長,史迪威應該接受委員長的命令。但是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總統的命令要高於蔣介石的。

    第一次見面,史迪威便向蔣介石擺出了不可一世的面孔。我往哪裡放?蔣介石嘴裡不說心裡在想。尤其是讓蔣介石無奈的是,史迪威還擔任租借官員的工作。這樣一來,如果史迪威認為發放給中國軍隊的某批援助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他就可以予以扣壓。蔣介石竭力壓著自己的火氣。實際在他接到中國駐美使館拍來的有關美陸軍部發表史迪威來華消息的電報時,蔣介石把電報狠狠地摔在桌上,對陳佈雷說:「這是他宋子文辦的好事!」

    史迪威在受命之前,宋子文對史迪威的出身經歷進行過調查,對他十分滿意,認為:「挑選擔任此項任務的人是美國陸軍中最優秀的人物。」宋子文在調查的基礎上,還與史迪威做過較長時間的面談,也證實了他的這種看法。

    但更糟糕的是,中國在享受租借法時沒有別國那麼「平等」。英國、俄國和其他受援國可以在自己國家內把美國的援助用於自己認為合適的地方,只有蔣介石必須把他的要求一項一項地呈報給史迪威將軍。

    顯然,這種侮辱性的規定是華盛頓那些支持蘇聯的人設置的,他們不願讓蔣介石有阻止向中共提供物資的否決權。

    即使史迪威是個講究策略、精於外交的完人,遇到這種事情也夠棘手的,何況他並不是這麼一個完人。雙方矛盾愈來愈激化。在他寄往華盛頓的快件裡,這位「刺兒頭」把委員長稱做是「花生米」(無聊的小人物)、「小響蛇」(愛吵架的人)。可是後來人們從他的日記中又發現,他把羅斯福叫做「老軟蛋」,並給當時其他許多知名人士也起了他愛用的辱罵性的綽號。

    此外,史是帶著某種野心來到中國的,對此他起初還是藏而不露的,但後來卻乾脆不加掩飾了。他想取代蔣介石作為中國軍隊最高司令的位置。當然遭到蔣的抵制。不過這種願望只不過是一種夢想。這一點史迪威當時並沒有十分清楚地認識到。然而,他只看到了蔣介石的弱點,卻對自己的軍事天才無比自信,以至於目空一切。

    這種個性,標明了與史發生衝突的並非只有蔣介石一個人,另外一個便是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先生。

    珍珠港事件之後,陳納德被併入中國戰區的美國軍隊,級別是空軍少將。陳納德和他那些志願兵的到來已經大大鼓舞了中國人的士氣,這支「飛虎隊」很快便成了傳奇式的人物。在此以前,面對日本的空襲,中國毫無防禦能力。陳納德的志願兵成了美國的中國空軍特種部隊。後來又成為第十四航空隊。按照史迪威和蔣介石製定的戰略計劃,陳納德統管湖南、廣西和雲南的一系列空軍基地,這些基地將用美國的援助修建,並用飛機從印度翻過喜瑪拉雅山空運給養。

    關於這些空運過來的物資應優先用於何處?史迪威與陳納德發生了矛盾。陳納德希望把它用於他的空軍基地,但史迪威卻想用於訓練在印度拉坶加爾以及雲南昆明的中國新兵。史迪威指望用這批軍隊趕走緬甸的日軍。與史迪威不同的是,陳納德與蔣介石相處得很好。1947年在南京與埃裡克·周的一次談話中,蔣介石當時的秘書長吳鐵成曾談到這種少見的和睦關係,他列舉了一些原因。

    他說,陳納德對中國國內的政治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而且一貫尊重蔣介石,他只談論他最瞭解的話題,即空軍問題。這一點極少有例外。另外一個促進兩人關係的因素是,陳納德對他手下訓練的中國飛行員十分信任,因而極少提出批評。作為職業軍人,陳納德很得蔣介石的賞識,因為蔣介石也是職業軍人。就這個層次而言,蔣介石同樣欣賞史迪威的氣質,只不過這單方面的欣賞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史迪威主要還是個將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類將軍裡最好的之一。他的第一次緬甸戰役於1942年的前幾個月裡打響,5月份以失敗撤退告終。當他看到撤退不可避免時,他連委員長都懶得通知一聲。原約十萬人的中國遠征軍,此時只剩下四萬人左右。

    他倒是給他在重慶的助手馬格魯德將軍拍了兩封電報,說他的部隊已分散成小部隊,無法再集中起來,他將部隊撤出緬甸,開往印度。事前,蔣介石就下了命令,萬一失敗,中國軍隊就撤到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再從那裡回國。沒有與蔣介石商量一下,史迪威就撤消了這道命令,並下令中國軍隊撤到印度。一聽說史迪威的這道命令,蔣介石馬上給緬甸的中國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拍了電報。儘管史迪威對集中部隊表示悲觀,但杜聿明還是想方設法集結了三個師的兵力,成功地殺出了一條回國的生路。對此,史迪威大為惱火,回到重慶就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說蔣介石不該直接與他手下的將軍發生聯繫。

    奇怪的是,作為一個中國通,史迪威竟然愚蠢到無視中國將士的軍心。中國軍隊歷來就有這麼個光榮傳統:當中國軍隊無路可走時,他們也絕不會降低自己的人格,躲到國外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