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1年9月18日深夜。
沒有星光沒有月亮。黑夜掩蓋著罪惡,罪惡伴著黑夜發生,炮聲、槍聲交加,曳光彈在夜幕中拖著長長的尾巴,把人們從酣睡中驚醒……
原已根據不平等條約而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突然發動進攻。第二天,日本軍隊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瀋陽、長春等二十多座城市。二十多座城市同時飄起了日本的國旗。繼而,四個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東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亡國慘痛之中。
翌年1月28日,日本在中國東北宣佈成立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執政」(改稱皇帝)的偽「滿洲國」。
應該說,事件的突發,是蔣介石南京政府長期奉行不抵抗政策而把主要精力用於與汪、胡政治「分贓」和「剿共滅共」的政策上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面對突發的九一八事件,宋子文是震驚的。想當初,作為南京政府要員的宋子文,只看到英美之大,而忽視了小日本侵略的潛在危機。正是由於這種認識不足的原因,宋子文在九一八事件前夕,對蔣介石1931年8月16日電致張學良「不論日本軍隊以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不予抵抗,力避衝突」的政策也未提異議。所以他對蔣介石調張學良東北軍主力入關攻打石友三後仍留駐河北,不回撤東北駐防,表示支持。正是由於南京政府的這種妥協退讓的政策,給日本關東軍以可乘之機,才使日本得寸進尺,導致了九一八事變的全部爆發。
事變的爆發令國人大嘩!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國難當頭已迫在眉睫!
日本帝國主義武力打進中國本土的事實,使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動。中國的工人農民是要求反抗日本侵略的。青年學生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在經過四年多的低沉狀態後,也紛紛行動起來要求抗日,沉寂多時的城市重新沸騰起來。北平、南京、廣州、武漢等地的學生、工人和市民群情義憤,紛紛遊行示威,罷課罷工,發表通電,強烈要求南京政府抗日。
1931年9月28日,上海、南京的學生幾千人前往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要求對日宣戰,痛打外交部長王正廷。民族資產階級的態度這時也有明顯變化,開始積極行動起來。上海《電報》和《新聞報》刊登學生的抗日宣言。上海、漢口、天津等地的商號抵制日貨,要求「實行對日經濟絕交」。在被日軍佔領的東北,興起了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他們在白山黑水之間展開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聲援。而南京政府在日本的大舉侵略面前一再退讓。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本關東軍不過1萬多人,中國東北軍除在中原大戰後期調進關內7萬人外,仍有16.5萬人駐在東北。但蔣介石在這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堅持以主要兵力「圍剿」主張抗日的工農紅軍。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南京政府採取這種態度,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所顧忌地用武力大規模進攻中國。由於民族危機已到嚴重關頭,國民黨陣營內部也出現分化和破裂。宋子文是親美派,也是主抗派,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表示憤慨。
他雖是西裝革履,卻有民族風骨。
他雖是黨國要員,卻有民族氣節。
他雖是西學學子,提倡開放,卻不媚外。
主抗派有主抗派的姿態。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國民抗戰高潮的推動下,宋子文積極開展國際外交,譴責日本侵略罪行,爭取道義聲援,並依靠「國聯」出面解決東北領土一事。
經過宋子文多方努力和爭取,9月3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做出決議:要求日本政府於10月10日前「將其軍隊從速撤退至鐵路區域以內」。
日本政府宣佈接受國聯理事會的決議,但又以「中國政府不能擔保東北日僑生命財產之安全」為理由,拒絕撤兵。國聯對此協調受阻。
南京政府對「國聯協調結果,道德上固屬勝利,實際成為僵局」深感憂慮。為此10月初,政府成立對日交涉特種外交委員會,宋子文任外委會副會長。為研究對日政策,宋子文連續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商討對策,周旋國聯……
——10月14日宋子文召集外委會的成員顧維鈞、顏惠慶等開會。
——10月15日,宋子文邀請蔣介石,召集戴季陶、顧維鈞等人在宋宅開會,繼續討論對日政策。
——10月17日,外委會議確定了對日提案大綱預備方案:在國聯監視下,日兵退出佔領區,中日將來一切交涉必須在國聯照指之下進行;交涉地點在日內瓦或歐美各地;中日將來一切交涉必須在國際公約原則——尊重中國領土行政之完整、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為維持東亞和平計劃,不得用武力行使國策下進行,日本必須負此出兵責任;無論日本提出任何條件,中國皆有保留修正及另提案之權。此項提案中強調「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際是為了討好英美,企圖借英美的力量壓制日本。
——10月24日,國聯安理會採納中國提案並通過一項新的決議:要求日本政府於11月6日前撤兵完畢。日本投反對票,拒絕接受。宋子文聞息,再次邀請外委員成員顧維鈞、顏惠慶、邵元沖、孔祥熙等商討對策。會議決定發表宣言和聲明。「相信日本尊重世界公意,於11月6日前將軍隊撤盡,其他問題可循序進行」,以留與日接洽餘地。但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置國聯決議及中國政府的提案於不顧,於11月22日,又開始向錦州發動進攻。
——10月25日,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建議,由英、法、意等中立國軍隊據守,日軍於「中立區」成立後15日內撤出佔領區。同時宋子文便召集外委會討論錦州問題,宋子文認為錦州若能保全,則日本尚有所顧忌,否則東北難保。但由於英、法、意等國不提供軍隊據守「錦州中立區」,以及日本提出劃錦州在日本管轄區內的要求,國聯理事會於12月7日決議放棄「錦州中立區」計劃,並要求雙方各守現地。南京政府依靠國聯調解計劃破產後,12月8日,宋子文、顧維鈞致電張學良,請其勿抽調駐錦州部隊入關,堅守防地。
1932年1月,國聯成立調查團,準備赴中國東部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由英國代表李頓任團長。調查團赴中國東北並非為了徹底阻止日本侵略,使之退出東北,而是希望使東北由日本獨佔而變為由國際帝國主義共管。
日本佔領東三省後,便開始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使東三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為了轉移國際輿論和中國人民的視線,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又在上海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蔣介石不予積極抵抗,仍希望能依靠國聯干涉,得到「和平解決」。1月29日,蔣介石確定應付「一·二八」事變的原則為「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在方法上,交涉開始以前,對國聯與九國公約國先與接洽,及至交涉開始時,同時向九國公約國聲明。對日本先用非正式名義與之接洽,必須得悉其最大的限制。在程度上,交涉必須定一最後限度,此限度至少不妨礙行政與領土完整,即不損害《九國公約》之精神與不喪失國權。又確定以「十九路軍全力守上海」,「前警衛軍全力守南京」。並以宋子文留駐上海,所有上海行政人員歸其指揮。
在這些日子裡,宋子文堅守上海,從外交交涉轉移到實地抗戰,二者兼顧。
2月6日,上海英海軍司令克萊訪問宋子文,提出中日停戰及劃定和平區等辦法,並表示願與顧維鈞、郭泰祺洽談。當天下午,宋子文召集顧維鈞、郭泰祺、孔祥熙、吳稚暉等表示,應接受英美全部調停辦法,乘機謀得中日問題的總解決。2月7日,克萊偕英國領事到宋宅續商雙方停戰退兵事宜。克萊表示「注重上海租界之安全,欲謀上海問題之局部解決」。但因宋子文等堅持上海問題為中日問題之一部分,須照英、法、美、意四國提案辦事,以致形成僵局。
因宋子文這一主張與蔣介石的方針相違背,而遭到蔣介石的嚴厲批評。蔣希望上海問題先解決之後,再談其他問題。因此2月8日何應欽致電宋子文,指責他說:「昨英海軍司令在滬會商調解,聞諸同志中多主張……連同東三省問題整個解決,以致毫無結果,失此斡旋良機,深為可惜。請兄等在滬諸外委,從速設法先求停止戰爭。」
蔣介石還未來得及給宋子文下指示,2月18日,上海日軍司令植田謙右、總領事村井倉松分別向十九路軍和上海市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中國軍隊20日下午5時前撤退。中國方面未予答覆。3月1日,日軍向上海駐軍發起全線進攻。
天亮後不久,大片大片的火光掠過天空,震天動地的炮聲撕裂了晨靄,在震耳欲聾的坦克和裝甲車的重壓下,碎石鋪成的路面驚惶不安地顫動著。一架架漆著太陽旗的飛機貼著江面飛來,抖抖翅膀,扔下一顆顆重磅炸彈;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本海軍「名取」、「氪思」、「得內」、「由良」號巡洋艦也一齊開火,頓時繁華的市井化為一片火海。
此後,戰火瀰漫了大上海。
上海的天空,一片燃燒的天空。
同時,大上海保衛戰開始了。
一群群市民,在中國軍隊的掩護下,奮不顧身,順著街區往前奔跑,奔向槍聲最劇烈的地方。
胳膊上纏著紅十字標記的年輕護士,平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市民,今天卻一個個抬起了擔架;剛從工廠裡出來的工人,順手抄起太平斧,端起鋒利的鋼釬;無法讀書的大、中學生,挨家挨戶募集門板、棉被,送往市郊加固工事。戴眼鏡的教書先生,把長袍掖在腰間,不顧吱吱橫飛的流彈,跳上方桌,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
越來越多的市民湧上街頭匯成了一股股洶湧的人流,湧向前方。叫喊聲、咒罵聲、命令聲此起彼伏:
「到閘北去!到閘北去!」
「殺盡鬼子!殺盡鬼子!」
「鬼子不投降,就叫它滅亡!」
「叫長官給咱們發槍!給大刀片也行,老百姓能打仗!」
「保衛大上海!上海不能失!」
人們的呼喊聲壓住了機槍的射擊聲,壓倒了坦克的履帶聲和迫擊炮彈尖厲的爆炸聲。幾艘冒險駛入蘇州河的日本汽艇,還未拋錨,便連人帶船被平射炮彈掀翻在江中。那些落水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剛從水裡冒出頭來,眨眼間便被岸邊扔過來的石條石塊砸成了肉泥,餵了河裡的魚蝦。
日本海空軍發狂了。
從巡洋艦「出雲」、「川內」號上起飛的九二式水上攻擊機,猶如大雷雨前的撲燈蛾,不顧死活地撲進上海市區。它們那寬大的機身,幾乎擦著美豐洋行的屋頂,見工事就往下投炸彈,見人就往下掃機槍。
「嗒嗒嗒」,蘇州河岸上躥起更多的火苗。四下蔓延,燒得焦枯的洋槐樹上掛滿了斷臂殘肢,暗紅色的血液在馬路上流淌……
偌大的祖國沒有制空權。
上海遭空襲!
上海人無處藏身!
傷員增加,無處安排……一封又一封的加急電報發往南京;一聲一聲呼叫著——「南京,南京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