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之人真糊塗
生活中,一些人對什麼事都先入為主,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總愛斤斤計較,按照自己的思維認死理,對人過於挑剔,好像自己總是正確的。殊不知,當他在計較別人的時候,別人早已厭煩他了。
怎樣做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甚至用畢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個中因果關係。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探究其原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洞察人生的豐富內涵。不過,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體現在各種事情的啟迪上。比如,有的人對人和事總是斤斤計較,結果活得很累。相反,有的人「大大咧咧」,卻活得很瀟灑、很自在。
做人固然講究原則,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計較、認死理。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斤斤計較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容不下別人的一點瑕疵,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我們知道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顯現出凹凸不平的山巒。用眼看似很乾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我們帶著放大鏡、顯微鏡去生活,那麼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同樣的道理,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恐怕每個人都體無完膚、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就會得到許多朋友,就能夠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斤斤計較,認死理,過分挑剔,容不得人,別人就會躲得遠遠的。最終,你只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類。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能夠對社會作出比較大貢獻的人都具有一種共同優秀的品質,那就是他們能夠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他們有寬廣的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正因為這些品質,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
張明總愛斤斤計較,他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的售貨員態度不好,說話不順他的耳。後來,他同事的妻子從側面瞭解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與丈夫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帶著兩個上小學的女兒,每月只能開幾百元的工資,一家人擠在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裡。知道了這些,看到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這樣一來,反觀張明對店員的苛求,或許就有點過分了。
人生是短暫的和寶貴的,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在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有斤斤計較習慣的人應該覺醒了,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不必斤斤計較。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那麼就能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而成功的機會和希望也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自己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你交往,自己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面對別人的錯誤,要學會裝糊塗
一個人如果只記得別人的好處,忘記別人的壞處,自然會受到周圍人的歡迎,擁有很多的知心朋友。
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人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如果是一味地「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那麼實際上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最終只會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樂於忘記是成功做人的一個特徵。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樂於忘記,換一個角度理解就是「不念舊惡」。人要想生活得更好,就應該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更何況在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是真正的「惡」。如果再退一步說,即使是「惡」,當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而你又不念惡、以禮相待,進而對他格外地表示親近時,也會使為「惡」者感念其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他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的野心,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了隋後,準備殺李靖,但李世民反對這種報復,認為李靖是個人才,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果然馳騁疆場,征戰不疲,竭盡全力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魏征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王安石對待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最初也是有那麼一點「惡」的。王安石在當宰相的時候,因為蘇東坡與他的政見不同,便藉故將蘇東坡貶官到了黃州,搞得蘇東坡很淒慘。然而,即便是這樣,蘇東坡依然胸懷大度,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當王安石從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當蘇東坡由黃州調往汝州時,還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熱情接待,二人結伴同游,促膝談心。臨別時,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與我永做睦鄰。」蘇東坡也滿懷深情感慨地說:「勸我試求三畝田,從公已覺十年遲。」二人一掃嫌隙,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黨營私,於是藉故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但不久後,陸贄被罷相,被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這點私怨,便玩弄權術,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實際用意是在借刀殺人,通過李吉甫之手把陸贄除掉。但是,李吉甫沒有被利用,他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讓那位欲借刀殺人的現任宰相大失所望。對此,陸贄自然深受感動,他積極獻計獻策,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來越好。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鑒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從而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
不要怕便宜了別人
做人心胸一定要開闊,不要有那種怕便宜別人的狹隘甚而陰暗的心理,這種人只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吃下自己種的苦果。
生活中,有些人心眼總是很小,就想著不能讓別人佔了便宜,而往往連自己能否得利也棄之不顧,殊不知,不便宜別人就得自己吃虧,所以,做事能謀求雙贏時,我們一定要給別人以便宜,這樣既給了別人方便而自己也得益,何樂而不為呢?
有這樣一則笑話:
某人買回一堆小陶罐,大如拳,廣口,給鳥餵食嫌大,裝醬油還沒蓋兒。問他何意,此人雙眼放光,用手比畫:「才一毛八一個,多便宜。」是夠便宜。大家看罐子有幾十個,問幹什麼用。他一搔頭皮,說:「這倒沒想。」眾人哄笑說,再便宜,沒用也是白買。他正色,說:「不對,這麼便宜,我不買別人就要買呀。全包圓兒,不能便宜了別人!」
看來,賣陶罐的比他先發現此物沒什麼用,才便宜賣的。他買罐狂喜到了不計較用途的地步,而最大的快樂不在便宜,而在別人無法享受這種便宜。
這樣的心理很多人都有。當他享受某種物質的樂趣時,想到別人也在享用,就立刻黯然。
報載,新近謝世的一位日本財閥,是位著名企業家。與他謝世一道下落不明的還有斥資數千萬美元收藏的兩幅西洋名畫。這是在日本發生的第二個用金錢消滅人類共同文化財富的例子。幾年前,亦有一位日本財閥以凡·高的畫殉葬。他們嚥不下氣的原因是:他死了,然而許多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著,讓他們接受不了。這些財閥不見得愛畫,但大家都說好,就要買下,而且讓大家永遠見不到它。
難得糊塗成大業
「難得糊塗」是做人的一大境界。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糊塗並不是字面上的簡單意思,它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做大事必須要遵循的規律,是假糊塗、真聰明。
台灣某企業集團的領導人員吳三連信奉的是「難得糊塗」的哲學。他說:「做人難得糊塗,過分地精打細算,有時仍抵不過天算。錢四腳,人兩腳,錢來找人才行,人去找錢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