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會做事的人 第29章 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會裝糊塗的人 (2)
    吳三連之所以能說出這一番道理,還有一段典故。吳三連年輕時赴日本商科大學讀書。畢業後在報館當記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便決心要買一棟房屋。第一次剛存了3000日元,不料太太生病,這筆錢只好移去用作醫藥費,錢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3000日元,可天有不測風雲,因小孩子突然生病,只好用這筆錢來給小孩子治病消災;第三次再存了3000日元,可又萬萬沒有想到一位友人急需要借3000日元交保,否則要坐牢,只好又把這筆錢借給朋友急用。從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財富了。

    吳三連又說:「做人要假糊塗、真聰明。」那麼,什麼是假糊塗呢?他認為,假如有部屬興沖沖地向你提供意見,你千萬不可只聽了一半,就自作聰明地說:「這個構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講了。」因為這樣一來,就會阻礙部屬參與表現的機會,想提建議的人也從此不願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屬想提什麼建議和意見,也要假裝糊塗地很耐心地聽完部屬的建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一來,部屬才會踴躍多言,許多有價值的構想,才會源源不斷地貢獻出來。

    吳三連所說的「做人要假糊塗、真聰明」,可以說是揭示了「難得糊塗」哲學的真諦。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假糊塗、真聰明的不乏其人。

    東漢明帝劉莊的侄子劉睦就是故做糊塗人。他從小好學上進,讀了許多書,喜歡結交有學問、有道德的儒士,與那些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公子哥兒志趣不同。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員去洛陽朝賀,臨行前,北海敬王劉睦問前去朝賀的官員說:「皇帝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怎樣回答?」這位官員回答說:「您忠孝慈仁,禮賢下士,深得百姓愛戴。臣雖然不才,怎敢不把這些如實稟告?」

    劉睦聽後,連連搖頭說:「你如果這樣稟告,就把我給害了!」這位官員不解地問:「您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睦說:「你所說的是我以前的情況。我現在的心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你見了皇帝後,就說我自從承襲王爵以來,意志衰退,行動懶散,每天除了在王宮與嬪妃飲酒作樂,就是外出狩獵遊玩,對正業毫不在意。」

    劉睦為什麼要說這一番假裝糊塗的話呢?因為在當時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廣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聰明的劉睦不得不故做糊塗人,教人說出那番話,實際上是一條假癡不癲、明哲保身之計。

    人稱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也是一個善於裝糊塗、真聰明的人。劉伶之所以要做假糊塗人,是因為他要有所遮飾。自東漢黨錮之禍以來,黨同伐異,動輒殺人,已是家常便飯,劉伶不傻,當然看得明明白白。正當司馬氏倡導儒學時,劉伶卻傾慕玄風,大講無為之化,又同阮籍、嵇康一見如故,「攜手入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思想上既不能保持一致,組織上又有敵對,當然就十分可疑,不堪重用了。劉伶心裡明白,便不能不事事小心,處處提防。《晉書·劉伶傳》說他「澹默少言,不妄交遊」,正是那謹慎小心的表現。他不惜意於文翰,多半也是怕被人抓住了把柄。如果再表現出一副終日縱酒、胸無大志的模樣,便更不致引起對手的忌恨。

    劉伶為了避免遭殺身之禍,假做糊塗人大都富於戲劇性:他在家中喝酒,全身脫得精光。有人看到,覺得不成體統。他卻說:「我以天地為房舍,以房舍為衣褲,你們幹嗎要鑽到我褲襠裡來呢?」

    劉伶駕鹿車出門——那時牛車、羊車、鹿車都有,並非獨有馬車——帶著一壺酒,又叫僕人拿把鏟子在後面跟著,並對他說:「我要是醉死了,你就掘個坑把我埋了拉倒。」宋代辛稼軒詞「醉後何妨死便埋」便是用的此典。劉伶喝醉了酒,他也會同人爭吵。及至那人急了,捋袖揎拳真要揍他,他卻和顏悅色、指著自己的胸脯向人道:「這幾根雞骨頭,哪擋得了您老的拳頭。」逗得那人一笑而罷。劉伶的妻子堪稱賢德,可是她也未能真正弄懂劉伶喝酒醉糊塗的本意。

    劉伶的妻子也像一般人家的妻子一樣,把照顧丈夫的身體看得比照顧丈夫的心理重要得多。因此,她把酒都藏了起來,不給劉伶喝。劉伶犯了酒癮,只好去懇求太太給他喝一點。於是急得劉伶的妻子大大發作了一番,把酒壺酒杯統統砸了,十分傷心地哭著道:「按說,你早該把酒戒了!」劉伶和顏悅色地安慰太太道:「你說得對啊,我是早該把酒戒了。不過,你也知道,我缺少自制的能力,只有在鬼神前立下誓言,才能真正戒得。你且去準備酒肉吧。」一席話把劉太太哄得心花怒放,飛也似的辦下酒肉,供在神像面前,請劉伶立誓。劉伶支開太太,跪下禱祝,禱詞是:「天生一個劉伶,老酒當做性命。一飲便是一斛,再喝五斗酒醒。婦道人家的話,千萬不可去聽。」禱祝過後,便喝酒叉肉,吃喝起來。待到劉太太進屋,劉伶早已醉倒在地了。許多人因著劉伶這些逸事,說他忘情肆志,悠悠蕩蕩,無所用心,好像真是一個對人間萬事全不系懷、遺世獨立的逸士高人。其實,劉伶完全是為了得個善終,才假做糊塗人而天天喝得酩酊大醉的。

    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中說:「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意思是說,大聰明的人,對小事必模糊不清;太糊塗的人,對小事必定會仔細觀察。對小事觀察入微乃是糊塗的根源,而對小事模糊不清則正是產生大聰明的根本所在。同樣,要想在商界中成大事,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更需要小事糊塗、大事明白的精神。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距今很久很久之前,有兩個弟兄,各置辦了一些貨物,計劃好後想出遠門去做生意。他們不辭辛苦遠道來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穿衣服,世人稱做「裸人國」。

    小事糊塗、大事聰明的弟弟盤算著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賺大錢,而對這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卻感到與自己國度不一樣,應該怎麼辦呢?於是,同哥哥商量說:「這兒與我國的風俗完全不同,要想在這兒做好買賣,實在不易啊!不過俗話說:入鄉隨俗。只要我們小心謹慎,講話謙虛,照著他們的風俗習慣辦事,想必問題不大。」哥哥聽了之後,自作聰明地說:「無論到什麼地方,禮儀不可不講,德行不可不求。難道我們也光著身子與他們往來嗎?這可太傷風敗俗了。」弟弟接著據理力爭說:「古代不少賢人,雖然形體上有了變化,但行為卻十分正直。所謂『隕身不隕行』。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哥哥就是不聽弟弟的勸說,固執己見。

    裸人國的風俗,每月正月初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頭,用白土在身上畫上各種圖案,戴上各種裝飾品,敲擊著石頭,男男女女手拉著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與他們一起歡歌曼舞。裸人國的人,不論是國王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歡弟弟,相互關係非常融洽。國王把他帶去的貨物全部買下來了,並付給他10倍的價錢。

    而哥哥來到裸人國之後,看到弟弟按當地風俗習慣行事,生氣地說:「不做人,要照著畜生的樣子行事,這難道是君子應該做的嗎?我絕不能像你那樣做。」不僅如此,而且滿口仁義道德,指責裸人國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是。引起國王及人民的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頓,全部財物都被搶走了。全虧了弟弟說情才把他救了。這說明了欲在商海中成大事者還是小事糊塗、大事聰明為妙。

    貪小利者愚不可及

    太貪婪於眼前利益,往往會失去得更多。做人千萬不能精明於眼前,要把眼光放遠。

    一個做事無「分寸」的人最容易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他們心裡常想眼下有多少利益,而這使他們損失的是長遠的好處。往往有很多事表面上看來是能獲利的,但是整體看來卻是損失,真正精明的人不會被此迷惑。

    常言說得好:因小失大。假使你以單純的想法自以為獲利,等到後來,往往會發現其實是受到損失了。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人很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而違拗同事或後輩,行動經常很任性,利慾熏心,毫不考慮將來。這樣的人可能也很有才能、有知識,但是因為只追逐眼前的利益,為眼前的情報所左右,最後會落得別人對他整個印象都打了折扣。尤其是只知道追逐眼前對自己有利的情報、全神貫注於其上的人,在上司看來,只不過是一個短視近利的人。這種人給上司的印象,就是不夠格提拔為主管的人。

    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是做事過於精明的人的常見表現。這種人,往往很不容易保持人際關係的平衡。

    這種人認為事情對自己有利,就會去巴結有勢力的上司,想借此佔些便宜。而一旦認為對他沒有利益,就會棄之而去,而且反過來在背後惡言批評。新進人員看了這種人,只會覺得「聽這種人的話,只不過是被他利用罷了,到沒有利用價值時,就會被他一腳踢開的」。所以,使後進人員有這種印象的人,實在沒有資格做主管。

    做事精明,有大小之分,其區別就在於一個目光短淺,視野窄小,常常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而另一個則是眼界高遠,不為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