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會做事的人 第24章 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撞南牆的人 (1)
    成大事重在跟對人

    如果你手上有一粒理想的種子,就一定找一個理想的地方把它種下去,別讓你的理想因氣候或水土不服而埋沒了。有「分寸」的人知道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注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他們會選擇另攀高枝,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讓自己的理想再度萌發。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只有選擇對了,優秀人物的才華和抱負才能實現,如果你一時不慎看走眼,沒關係,另攀高枝是你正確的選擇。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愚忠之臣,他們死守做臣的道德準則,即使面對昏庸無比的皇帝,也死心塌地地跟著,到頭來一腔熱血灑在了崩潰王朝的廢墟中,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品。他們的精神固然值得欽佩,但他們的做法卻實在是有待商榷。

    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思想也應該不斷跟著前進,姜子牙助文王滅紂成為永垂千古的美談,而那個可憐的比干則是愚忠之臣的鏡鑒。識時務者為俊傑,擇主依時而變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做人準則,穿透千年歷史風雲,有「分寸」的人能夠悟透這一秘密玄機。

    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三大謀臣之一的劉基(字伯溫),便是這樣一位「喜新厭舊」之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終為大明王朝的開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基少有大志,14歲的時候便才華橫溢了。

    少年得志的劉基,頗想為元朝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貪官橫行,整個社會統治已是大廈將傾。但劉基並沒有感到獨木難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則,清廉為官,一方面與那些貪官污吏作鬥爭。可是不久之後,劉基的行為便讓他碰了個灰頭土臉,因上文彈劾監察御史失職得罪上司,被排擠回家。

    不過,官場的第一次失意並沒有使年輕的劉基灰心喪氣。回鄉隱居的日子裡,他刻苦鑽研易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準備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劉基的名聲越來越大,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幹足以與諸葛亮相比。劉基覺得,自己出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適值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黃巖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殺仇家,率兄弟3人聚集數千人騷擾江浙,朝廷幾次派兵都沒能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睦爾都被其活捉,於是朝廷決定許以高官厚祿招降方國珍。但方國珍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深居簡出十幾年的劉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現了光明,他一到任便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但劉基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正在佈置出兵之際,朝廷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管在紹興。劉基一氣之下,頭髮都白了一半,棄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隱居。

    這次官場失意對劉基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此時的劉基已年近五十,他以為此生將不再有什麼機會了,一身的才華抱負也就要付之東流。不料,此時農民領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請劉基出山,劉基對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願意出山,經過朋友再三勸告,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到了朱元璋駐紮的應天。

    劉基到了應天之後,心情仍然很抑鬱。朱元璋召見他那天,他懶懶散散地來到朱元璋的帥府,見朱元璋時只略略一拜。當朱元璋問及關於如何建立功業時,劉基隨機想出了治國十八策,說得朱元璋點頭稱是,親自為劉基斟茶,繼續向他徵求有關軍事作戰等方面的意見。

    朱元璋為了籠絡像劉基這樣的文人,專門修了一所禮賢館,給予文人們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聽到他們有什麼高明的見解,便立刻予以採納。劉基感到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隨朱元璋,決心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朱元璋出謀劃策。

    從此,朱元璋把劉基當成心腹謀士,事無大小,都要同劉基商量。朱元璋稱呼劉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別人談起也常把劉基比作漢初的張良。這就更加增強了劉基報答知遇之恩的願望。

    劉基審時度勢,不盲目愚忠於元朝,最後得以成為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這與他的「良禽擇木而棲」的擇主思想是有相當大關係的,劉基也終於在元末亂世中一展身手,使自己的才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的理想之花也在適合的氣候與土壤中萌發了。

    必要時,敢於炒老闆「魷魚」

    做人要辨別是非曲直,不要做愚忠之臣,否則自己的命都被小人暗算了,難道還要到陰曹地府去實現自己的宏大志願?所以說,做忠臣未嘗不是忠君愛國之表現,但做愚忠之臣卻也有悖於自己的一番報國之志。

    章邯是秦朝的大將,對朝廷忠心耿耿,屢建奇功。

    陳勝、吳廣起義後,章邯受命討伐。由於軍力不足,章邯便把刑徒和官奴也組織起來,在他的調教下,這支拼湊起來的隊伍也頗有戰鬥力。

    章邯性情直率,不喜諂媚,他對當時掌控了朝政的權臣趙高也不逢迎,還私下對人說:「秦國以武立國,如今趙高專權,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有人便將此事報於趙高,惹得趙高十分惱怒,他為了報復章邯,竟對章邯的大功視而不見,更無封賞之意。

    項羽崛起後,章邯和他交手多有敗績,為此章邯向朝廷頻頻告急,不想趙高為置其死地,不僅不派兵援助,還把他的告急文書一律扣壓,從不向秦二世稟報。

    章邯連連失敗的消息,有一天終於讓秦二世知道了,他大驚失色,立時慌亂膽寒。秦二世身邊的太監對秦二世說:「章將軍勇冠三軍,若他有失,秦國就危險了,陛下將怎樣對待他呢?」

    秦二世怒不可遏,說:「章邯深負皇恩,罪該萬死,他還想活命嗎?」

    太監搖頭說:「章將軍如今已是敗軍之將,必心多惶恐,鬥志有失。陛下既依靠他殺敵保國,就不能任性責罰他了,否則他懼禍投敵,陛下豈不更加危險?陛下若能忍下氣來,略作撫恤,章邯不見陛下怪罪,定能定下心神,再為秦國建功。」

    秦二世於是再找趙高議論此事,趙高故作驚訝地說:「章邯此人自高自大,向來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他從不上報軍情,原來是想脫罪啊。這樣的人不加責罰,哪能顯出陛下的天威呢?」

    秦二世一聽又來了怒氣,便要下詔指責章邯,有的大臣便上奏說:「時下國家危難之秋,章邯實在是不可多得之良將,這個時候不求全責備,對誰都有好處。一旦詔書降下,萬一章邯投敵,陛下豈不是得不償失?」

    這時,趙高在旁陰聲道:「皇上賞功罰罪,理所應該,章邯若心懷異志,正好可將他除去。他若為忠,又怎會因皇上責罰而叛敵呢?」

    於是秦二世下詔,對章邯大加指責,言辭甚厲。章邯接詔,又氣又怕,一時六神無主。長史司馬欣前去咸陽替他探聽消息,一住三日,也無法讓趙高召見他。他從別人口中知曉這其中的緣故,便趕緊返回對章邯說:「趙高對將軍有心排斥,看來無論你有功無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如今皇上下詔責罰,也一定是趙高從中作梗。」

    章邯大吃一驚,情緒更加低落,他徘徊多時,哀歎不止。值此時刻,趙將陳余派人送書前來,勸他反叛秦國,信中說:「白起、蒙恬都是秦國的大功臣,可他們的下場卻是被賜死。將軍為秦賣命奮戰,到頭來卻為趙高陷害、昏君猜忌,其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天意亡秦,如將軍認清形勢,反戈一擊,不但沒有災禍,還有除暴濟世之大名,何樂而不為呢?」

    章邯見信落淚,久不做聲,司馬欣長歎一聲,出語說:「皇上不識奸佞,反責忠臣,這太讓人心寒了。這不是將軍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將軍就不要猶豫了!」

    章邯自感走投無路,於是向項羽投降。秦朝失去大將章邯,更加速了它的滅亡。

    識時務者為俊傑,章邯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和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這與姜太公助周滅商是一脈相承的。擇主依時而變,不但順應天理,而且對己有利,這種兩全其美的事,對於有「分寸」的人來說是不難選擇的。

    該走時就走,不要猶豫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天性,只是這種天性有人表現得很明顯,有些人善於隱藏和隱忍,而做人若想成功,就應該懂得什麼時候該隱,什麼時候該顯,什麼時候放棄舊主而另投明主,在這拿捏和把握分寸之間,便正是一個人做人的「分寸」所在。

    達爾文在其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自然界進化的一個基本規律,那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這個規律不但適用於競爭激烈的自然界,同樣也適用於競爭格局日益複雜的人類社會,這種競爭格局的存在,導致了在特定的時候必然有適應社會前進方向的政權出現,也必然有被時代所淘汰的政權沒落。在這種情況下,有「分寸」的人便會選擇投靠代表新生和希望的「新主」,而那種腦袋一根筋的人才會依然追隨沒落的舊主,成為時代和歷史的殉葬品。

    以敢於勸諫而名垂青史,與房玄齡、杜如晦等一起忠心輔佐唐太宗開創了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的一代名臣魏征,便是這樣一位懂得「喜新厭舊」的人,正是因為他選擇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才使自己在歷史上享有盛譽。

    魏征生於北周時代的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其時,天下大亂,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曾經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輕時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魏征胸懷大志,總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他就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幹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正值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魏征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不知所從,便出家當了道士,以避一時之亂。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就派人把他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

    在李密的軍中,魏征的地位很低,沒有任何發言權。即便合理而有遠見的建議,李密也不予採納。李密的剛愎自用,導致了被王世充部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

    魏征已看出李密決非改變天下的人,但恰好此時李密走投無路,率部投降了李淵。魏征便抓住這個機會,成為李淵手下的一員諫臣,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李唐王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見魏征頗有才華,便把他找來當做心腹。魏征忠心輔佐,李建成的勢力便愈來愈鞏固,豈料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閒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李世民責問他說:「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說道:「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過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並封他為主簿。

    李世民即位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魏征以勇於勸諫而名垂史冊,他的理想和抱負也只有在善於納諫的唐太宗李世民那裡才能得以施展,倘若換了別的帝王,魏征恐怕早就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