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會做事的人 第16章 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懂低調行事的人 (2)
    這是富蘭克林人生中經受的最慘痛的一次教訓,但他由此卻發現了自己正面臨著待人處世失敗的命運。後來,富蘭克林便改掉了傲慢和武斷的個性。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絕不正面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准自己用過分肯定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意見。我絕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像』。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絕不立即駁斥他,或者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穫。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而且衝突也大大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很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性,使我所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儘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其實,富蘭克林在這裡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觀念——這只不過顯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炫耀自己的聰明。

    當然,有時你在自吹自擂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賣弄自己,但實際上你卻是這樣做的。別人會意識到你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蠢人。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

    要改變自以為是的壞毛病,唯一的方法就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少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

    另外,有一點你也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鬆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自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的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絕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隨時展現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所以,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但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因此,最有「分寸」的做法就是表現得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人們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表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們希望別人也能和自己一樣對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並不同意。

    看似小聰明,實則真愚蠢

    淺薄的人以賣弄小聰明為人生目的,所以多是那些吃完上頓飯沒下頓的賣狗皮膏藥者,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而善成大事者,以大智若愚的處事態度生存,一輩子風雨兼程,但卻也能安穩順利渡一生。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經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他的門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無所知。」

    孔老夫子也說:「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

    這些話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意思:你在生活中即使真有兩下子,會使兩把刷子,也不要太出風頭,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說,在待人處世中,要懂方圓之術,不要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莊子·雜篇》中有這樣一則寓言:吳王乘船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們看見國王率領大隊人馬上山來了,都驚叫著逃進叢林,躲藏在樹叢茂密的地方。有一隻猴子卻從容自得,抓耳撓腮,在吳王面前上躥下跳,故意賣弄技巧。

    吳王很討厭這隻猴子的輕浮,便張弓搭箭,向它射去。這隻猴子存心要顯露一點本事,因此,當吳王的箭射來時它就敏捷地躍起身,一把抓住飛箭。這下可激怒了吳王,於是他轉過身去,示意隨從們一齊放箭。頓時,箭如雨下,那猴子躲閃不及,終於被亂箭射死。

    世上有些人就像那只喜歡賣弄自己的猴子,掌握一點本事,就生怕別人不知道,無論在什麼人面前都想「露兩手」。這種人愛出風頭,忘乎所以,對一切都滿不在乎,一點自我保護、自我隱藏的「分寸」都沒有,結果就成了亂箭掃射的目標,不死也得傷筋傷骨,一生不碰壁才怪。

    那麼,在待人處世中應該如何做,才算是不賣弄小聰明呢?有「分寸」的人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在生活枝節問題上學會「隨眾」,蕭規曹隨,跟著別人的步履前進。

    美國的艾倫·芬特在《小照相機》一書中有過這樣的心理測驗:一個人走進一家醫院的候診室,他向四週一看,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每個人都只穿著內衣內褲坐在那裡等候。他們穿著內衣內褲喝咖啡、閱讀報紙雜誌,以及聊天等,這個人起初非常驚奇,後來判斷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內情,於是在20秒鐘之後,這個人也脫下外衣,僅穿內衣內褲,坐著等候醫生。

    這種隨眾附和的做法,至少有兩大實際目的。首先,社會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其次,在某些情況下,當你茫然不知所措時,你該怎麼辦?當然是倣傚他人的行為與見解,從而發掘正確的應對辦法。

    第二,不要讓人感覺你比他人更聰明。

    如果別人有過錯,無論你採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令人難堪的後果。

    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發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第三,貴辦法不貴主張,換一句話說,就是多一點具體措施,少一些高談闊論。

    年輕人對於諸多事情,總是喜歡發表主張。主張是對於某種事物的觀察所得,觀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夠成為一種主張,當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於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對象,不分場所,立即發表出來,往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幫助他辦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辦法,最後你千方百計把問題解決了,這比發表「高見」不是有意思得多嗎?不說空話,而又能幹得成實事,你將給人一種沉穩的成熟者的形象。

    所以,在待人處世中,千萬不要把別人都看成是一無所知的人。其實,我們周圍的人,和你一樣,都各有主張。但是多數人又都不喜歡採納別人尤其是下屬的主張,因為這往往會被認為有失身份,有損體面。如果我們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我們自己有真知灼見,於是在一個團體內多發主張,結果被採納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甚至還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賣弄聰明不僅會使你的人際關係紅燈閃爍,還會為你以後成大事埋下隱患。只有那些在待人處世中大智若愚、藏而不露的人才能打造良好人緣,進而成就大事。

    莫被榮譽沖昏頭

    有「分寸」的人應懂得,一時的成績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就比別人高一籌。成績是自己的,如果一味張揚、炫耀,只會帶來負面效應。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厚,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之類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們說的都是對待榮譽的看法,在榮譽面前保持平和,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沒有成就的人的感情,所以這些話更強調做人必須有「分寸」。

    不僅中國如此,國外也一樣。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願意放下。」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振。據說,有一次他9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它看不見樹枝是彎的。我碰巧看出了那只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

    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並且與內心的平靜也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越不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越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得到別人的支持。

    相反的,顯示自己是一個危險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往往是我們親手挖掘的。它會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顯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試圖讓他人信服你的個人價值方面。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通常會使你驕傲自滿,把榮譽當做自我欣賞的裝飾品,沖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為豪的東西上肯定錯誤的感覺。

    其實,自高自大、自傲也是沒有「分寸」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如果稍稍有一點成就,耳朵就不靈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會走了,因為他開始自我膨脹、發燒了;自以為寫了兩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兩部電影就成了電影明星,唱了兩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個人的成就再偉大,也只是相對於個人而言;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之中,沒有什麼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你不應該過於看重它,因為它已成為你的歷史。總之,不要留戀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輝煌,它畢竟只是虛無縹緲的影子而已。要知道,當你望著你的影子依依不捨的時候,你正好背離著照亮你的太陽。

    真正有「分寸」的人是絕不會濫用優點和榮譽的,他不會等待著去享受榮譽,他會繼續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諄諄告誡的:「絕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面的準繩。」

    事實上更糟的是,你越在得意時誇耀自己,別人就會越迴避你,越在背後談論你的自誇,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時,驕傲的人必然喜歡妒忌,他喜歡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所以他對於那些以德行受人稱讚的人會心懷忌恨,結果,他就會失去內心的寧靜,由一個愚人變成一個狂人。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你越少刻意尋求贊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反而會獲得越多的贊同和欣賞。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留心那些內向、自信,不隨時隨地表現自己正確與成績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歡那些不自誇的、謙遜的人,他們總把自己藏在內心,而不是表現為自我主義。

    當然,真正學會謙遜是需要實踐的。這其實是件很美的事,因為你在平靜輕鬆的感覺中會立即獲得內心的充實。如果你的確有機會自誇,那麼,嘗試著去盡力抑制住這一慾望吧,那將使你受益無窮。

    有一位朋友對謙遜曾經有過深刻的體驗。在被提職後的幾天裡,他與朋友聚了一次。朋友們都不知道他提升的消息,他很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而且,他與另一個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選人。同為候選人,他和這個朋友之間當然有些競爭,現在的結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極想向大家宣稱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沒有。可話到嘴邊,他隱隱覺得有個聲音在說:「不,千萬別說!」於是他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只告訴大家自己被提職,沒有提及另一個朋友未被提升的事。

    這位朋友是一個很有「分寸」之人,他明白這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說出來反而影響自己的形象,傷害朋友間的感情。自己在心裡慶祝一下又何妨呢?真不失為聰明之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