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注重個人的修習,而輕看群眾的受持。修道的人,不甚注意傳播和發展的事。所以我們宗教態度,是獨善的,不是普濟的。
(三)重視來世的禍福,而忘卻現實之受用與享樂。我國人種種宗教行為,多是為求來生之福,免來生之禍,而不知宗教正是使人得現實的享受。
(四)只見宗教柔弱方面,而忽略了宗教的剛強方面。反對宗教者,多以下列四項為理由:(甲)以為信仰古來聖人聽從他的主張,認他做主,便是認己為奴,在名分上實已小看自己的人格。(乙)信則有福,否則受罰,是崇拜威權,而輕看自由。(丙)個性本應發展,而因宗教之故,每每使人萎退。(丁)已死之人,其智識經驗全比現在的人少,宗教崇拜死人,服從其主張,則使人愚拙。這些話,似乎不錯。然而人在宇宙,或太陽系之中本來不能算是最好的;就是在地球之上,人類也不能算是最完全的,最自由的。所以我們,於現有之理智以外,要想求得一位更高明的「神」,來服從。神的有無,不是今晚我們所說的問題。但所謂神,不過人類更高理想的表現,人設立他來,做個模範;並不算是怎樣專制,或約束人的理性。
(五)多注重思維,而少注重實行。以為宗教是超絕現實生活的,所以要主張入定,持齋等事,若是多去活動便不算得宗教。例如,善堂,養老院,孤兒院等設施,本出於儒道作善降祥的思想,而不認為宗教行為;在屋中焰香,默坐,反認為宗教。
以上所說的五項,倘若不錯,就是見我們所缺乏的宗教思想和度了。
四我國今日所需要的宗教
(一)要容易行的。所謂容易行,並不是幼稚的唸唸「阿彌陀佛」,畫畫十字,就算了事。乃是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費氣力,就可以去做的善業。
(二)要群眾能修習的宗教。並不為特定的人,特定的事而發生。所以無論智愚,全能受持,才是合適的宗教。一個人坐在屋裡苦修行,不是我們需要的。
(三)要道德情操很強的。人的理性,每自有光明的啟示,因理智經驗,而評判將來的結果。此即自己對於自己道德情操所立的標準;而人的共同的道德標準,則不可不由宗教來供給。
(四)要有科學精神的。或謂宗教與科學不並立,其實不對。科學對於物質的世界,有正確的解釋,能與吾人以正確的智識。此正確的智識,正為宗教所需要。必先有正確的智識,然後有正確的信仰。所以宗教,必須容納科學,且要有科學的精神。
(五)要富有感情的。感情有感力,令人不能不去做。所以感情強,則一切願望全可成全。在宗教,決不能不重感情,而專重理智。
(六)要有世界性質的。因為人的生活,日趨於大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上的人心,全有交通的可能,所以宗教,必須是世界的。
(七)必注重生活的。舊日宗教,重死後的果報,其實宗教正為生前的受用。宗教不注重生活,就失去其最高的價值。
(八)要合於情理的。不能只重恩威,而不重情理。若是不合情理,不論是什麼宗教,一律在排除之列。
總之我們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於中國現在生活的需要。我們中國古代「禮」的宗教既多流弊,近代輸入的佛耶兩教又多背我們國性的部分,宗教既是社會多年的產物,我們想即時造一個新的宗教也是不可能,所以我們指出現有的一個宗教而說它是最適合中國現在生活的需要是很難的。按耶教近年發展的趨向似甚合於上述的理論。否認或證實不是在我今晚講演的範圍。所以我對今天問題的答案是凡不背上述條件的宗教就是我們中國今日所需要的宗教,並且我們所要的宗教不能專為上等社會著想而忘卻宗教是一切人所需要的。
《佛藏子目引得》弁言
佛教典籍浩如淵海。前此學人或依目錄檢讀,或憑記憶翻查經品,每每費時瀆神,徒勞無獲。目錄本來不為檢查的用處,而《大藏》索引以前並沒有人編過,致學佛者時起望洋之歎。在舊籍裡,稍微可以用來當做索引的,有梁寶唱《經律異相》,唐道世《法苑珠林》,唐道世《諸經要集》,李師政《法門名義集》,宋道誠《釋氏要覽》,法雲《翻譯名義集》,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圓靜《教乘法數》等,這些都是用分門別類法和數目法編成,實際上只是類編並不是索引。日本川上孤山《大藏經索引》三冊,也是類編的一種。
索引不容易編,多因沒有標準版本。自《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後,我便希望刊行會諸君在本文出完後,刊行全藏索引。民國十八年春天,清華大學圖書館劉廷藩先生,本校圖書館田洪都先生,同時要我為圖書館編《大藏經》細目。那時我知道完全的目錄,像《昭和法寶總目錄》一類的書在《大正大藏經》刊圓以後必會出現,又聽說刊行會不刊索引書,因此擴大我的工作為《佛藏子目引得》。正在進行寫片憶的時候,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裘開明先生於民國十九年將他編的《大正藏》前五十五冊的目錄片子寄到燕京大學圖書館,擬由燕大圖書館繼續工作,將《續藏經》及《大正藏》全部的目錄版於編就複印,以供兩館之用。洪煨蓮先生以為抄片排列之事可由引得編纂處辦理,教我加入編纂的工作。當然我知道詳細的索引不容易由一個人來做,並且我又不能專工編輯,做下去定會稽延時日。於是略定範圍,將這部《引得》的內容分為五部。第一,《撰譯者引得》;第二,《梵音引得》;第三,《經品名引得》;第四,《舊錄引得》;第五,《史傳引得》。所選的標準本為《大正藏》,此外加入《續藏經》、《卍字藏》和《弘教藏》。後三藏只作參照的用處,子目的頁數,只記《大正藏》。
《舊錄引得》和《史傳引得》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
(三)凡在宗教團體的人,必用自己的宗教理想,表現於實行上。(2)
所謂舊錄是指中國佛藏中現存的舊目錄,計有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天監間出,約當西曆五百十餘年頃),隋法經《眾經目錄》(西曆五百九十四年),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西曆五百九十七年),彥悰《眾經目錄》(西曆六百零二年),靜泰《大唐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西曆六百六十三年),道宣《大唐內典錄》(西曆六百六十四年),《續大唐內典錄》(同前),靖邁《古今譯經圖紀》(西曆六百六十四年),明佺《大週刊定眾經目錄》(西曆六百九十五年),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西曆七百三十年),智昇《開元釋教錄》(西曆七百三十年),圓照《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西曆七百九十四年),《貞元新定釋教目錄》(西曆八百年),南唐恆安《續貞元釋教錄》(西曆九百四十五年),元慶吉祥《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西曆一千二百八十七年),王古《大藏聖教法寶標目》(西曆一千三百零六年),明《永樂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西曆一千四百二十年),智旭《閱藏知津》(西曆一千六百六十四年),清《大清三藏聖教目錄》(西曆一千七百三十八年)。這裡頭最重要的是《法經錄》、《開元錄》和《至元錄》。至於佚掉的目錄,如東晉道安的目錄(簡稱《安錄》,俱稱《綜理眾經目錄》,成於西曆三百七十四年),梁僧紹《華林殿眾經目錄》(西曆五百十五年),寶唱《眾經目錄》(西曆五百十八年),元魏李廓《眾經目錄》(西曆五百三十二至四年間),隋智果《諸經目錄》等,除《安錄》散見於《出三藏記集》外,其餘都無從稽考。現在把所存的經律論目編列在一起,使學者便於檢查。《舊錄》多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卷中。《史傳引得》錄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宋志磐《佛祖統紀》,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明覺岸《釋氏稽古略》,幻輪《釋鑒稽古略續集》,高麗一然《三國遺事》,梁慧皎《高僧傳》,唐道宣《高僧續傳》,宋贊寧《宋高僧傳》,明如惺《大明高僧傳》,梁寶唱《比丘尼傳》,《神僧傳》,高麗覺訓《海東高僧傳》,清喻謙《新續高僧傳》,及其他與佛教有關的碑傳。
自併入引得編纂處工作以後,想不到時間金錢都超出原來預算之外,所以現在先將編就的三冊刊行,其餘《舊錄》與《史傳》兩冊由李書春先生繼續編排,隨後刊出。
依我所知,這部書是漢文《佛藏》的第一部引得。《法寶義林》別冊所附的經名人名索引只限於《大正藏》前五十五冊,與《昭和法寶總目錄》差不多;它的自身並不是引得。這書若論完備,當然還夠不上;對於不讀漢藏的西洋學者固然也沒有用處。謝謝洪煨蓮先生的厚意使這部書能夠出世,使中國的學者多一部工具書。我相信和希望這《引得》不至於無用。我當謝謝引得編纂處李書春和其他各先生,在這過去二年中的幫忙。用引得的人不必要讀序文,自然也知道它的用處.如果有什麼疑惑,請讀敘例。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許地山識於燕京大學。
觀音崇拜之由來
最受崇拜的菩薩,是觀音與彌勒,觀音崇拜完全是宗教性的,而彌勒帶些政治性,因為他是未來世的彌賽亞,自白蓮教至義和團,教友與團友都尊崇彌勒菩薩,現在專講觀音。
觀音是梵語「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的訛譯,「音」(婆娑羅)乃是「自在」(伊捨婆羅)之誤。自在在哲學上與信仰上,都指神、王、主而言。凡是求菩提的,無論其是否凡人,都可稱為自在。凡菩薩具足菩薩性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今日甘地受其同胞的尊敬,故有「摩訶薩(大有情)甘地」之稱。
從文法上講,觀自在應當解作以慈悲觀察的主,可以見到一切,救度眾生,他是世間的主,所以也稱為世自在,他並無人性,其受人崇拜之始,約在紀元前一世紀與後一世紀之間。
他也是將死者的神,當病人快死的時候,家人總將觀音像捧到他的床前,讓他可以安然去世。
淨土宗說觀音是阿彌陀的兒子,阿彌陀是日神,住在西方日落處,觀音與阿彌陀之日性,見於《阿彌陀經》。從《妙法蓮花經》的「普門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大慈大悲。虔誠的人,天天念「普門品」(《觀音經》),在鳩摩羅什的《蓮花經》裡,觀音有三十三個化身,就各人等級高低而隨時現不同的身說法。
觀音崇拜源於印度教的神妃派(Snktism)。梵、毗紐、濕縛是印度教的最勝三尊,濕縛的配偶最受普遍的信仰,她是毀滅與再造之神,隱為彌陀,為無量光;顯為觀音,為有限光。原來印度當一世紀時,神妃派大盛,每個神都有配偶,現在西洋人進入印度教的廟宇,看見了具有生殖器的神像,以為是非常猥褻的,其實,陰陽性器不過是生命的象徵。
觀音亦是生命的賜予者,觀音送子。東西京大教授高楠順次即說:「歐洲騎士風氣與聖母崇拜,都是受著經小亞細亞而傳入的印度思想之影響而產生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t.FrancisXavier)將天主教傳入日本之後,日本的幕府,有一時期迫害過天主教徒,那時聖母崇拜者,假稱瑪利亞為子安觀音(即送子觀音)。
中國的觀音崇拜大約始於四世紀時,法顯(399—414)留學印度時,只見一處大乘教徒,崇拜觀音,而玄奘(629—645)至印度時,看見許多的觀音像供奉著,大概朝拜佛跡聖地回來的人,不無助進觀音崇拜的貢獻。
補陀落迦即是觀音所住的聖地,在印度河口的赦罪(Papanasam)島上,每年不少善男信女,南來沐浴,希望聖地的泉水,能夠洗去他們的罪孽(浙江定海縣的普渡山,梵名亦為補陀落迦)。
在中國,不少關於觀音有興味的故事。南北朝時,年年刀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唯有念《觀音經》,以求大悲之解救。同時,產生了不少關於神跡的故事;而觀音像的形式,也並不一致。我們知道,觀音的原始,是個陰性的神。不過無論說其是男神或是女神,總是一個觀音;一個觀音有多數不同的化身。且說唐太宗為了姓李的緣故,把老子當做祖先而重道教。僧法淋不以為然,他說皇室原屬鮮卑,本沒有漢姓。皇帝怒,定其死罪;限其用七天工夫,在牢監裡呼求觀音之名,且看他所信仰的菩薩來救他不救。第七日,他求見皇帝。皇帝問他是否天天求告菩薩,他說:「這七天內,我一心只呼求陛下。因為陛下實在是觀音的化身,所以人民在這強盛而公平的大國裡必不致無辜受死。」於是皇帝發動慈心,免其死,將他放逐到嶺南去。佛教徒當這件事為神跡。喇嘛教徒公認西藏的達賴喇嘛,為觀音的化身。
中國與日本佛教藝術所表現的觀音,可以列舉出七種來:
(一)聖觀音(大慈觀音)。原始的最佛教化的觀音,左手拿著蓮花,右手放在胸部,是代表佛教的純淨和特殊性。
(二)馬頭觀音(師子無畏觀音)。他有馬的頭,一對伸出口外的長牙和八隻臂,其中的兩隻,握著Vaira和蓮花,他代表佛教進步與非常的能力。
(三)十一面觀音(大光普照觀音)。有十一個面孔,前面的三個是慈善的,左面的三個是憤怒的,右面的三個是訓誨的,一個向上,是心平氣和,泰然自若的態度。1又有四隻手,一隻拿著念珠,一隻拿著蓮花,一隻拿著水瓶,另一隻手手掌向外舉著。他顯示對人類的關切,四面八方普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