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2〕,勢成之〔3〕。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4〕,亭之毒之〔5〕,養之覆之〔6〕。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7〕,是謂「玄德」。
【註釋】
〔1〕德蓄之:「德」滋養萬物。蓄,養育。
〔2〕物形之:物,外界的各種事物。形之,使之形成各種形態。
〔3〕勢成之:勢,自然環境。成之,使之得以發展。
〔4〕長之育之:使之生長,使之發育。
〔5〕亭之毒之:河上公本作「成之熟之」,高亨解釋道:「亭當讀為成,毒當讀為熟,皆音同通用。」
〔6〕養之覆之:養,護養。覆,字面意為覆蓋,引申為庇護、保護。
〔7〕長而不宰:長,助長、助益。宰,主宰,征服。
【譯文】
道生成了世間萬物,「德」滋養了它們,外界的各種事物互相作用使萬物各具形態,自然環境促使萬物發展變化。「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敬重「德」的。「道」被尊崇,「德」被敬重,是因為他們從不下命令,從不強迫,完全順其自然。
所以「道」滋生了萬物,「德」滋養了萬物。是「道」和「德」,使萬物生長發育,成熟繁衍,並庇佑保護它們。生成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從中取利;滋養萬物,使他們成長,而不自恃有功;助長萬物的發展而不去主宰他們,這就是玄遠、奧妙的上德。
【闡述】
本章論萬物的生、長、成、滅,都源自「道」,「道」沒有私心,所以稱之為「玄德」。梁啟超認定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最高尚而且最有益」的,著眼點就是老子專門提倡一種創造的活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試看,老子揭示萬物發展的完善歷程:「道生」——「德蓄」——「物形」——「勢成」,就是「誕生」——「蓄養」——「定形」——「成就」,並揭示出最關鍵的要素,那就是「道」——「德」——「物」——「勢」,如果其中某一環節出了問題,事物的發展就中斷了。
「道」是本體,遵循「道」的規律,表現出來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功用。一為體,一為用;分開說是兩個概念,合起來說是指同一事物。老子說:道創造了世間萬物,德蓄養了萬物,而又由勢助萬物成長。萬物由道而生,被德蓄養,成熟繁衍,並受到「道」、「德」的庇佑保護。生成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從中取利;滋養萬物,使他們成長,而不自恃有功;助長萬物的發展而不去主宰他們,這就是玄遠、奧妙的上德。然而最關鍵的是「尊道而重德」,老子的書之所以又叫《道德經》就是因為既有道論,又有德論。老子揭示的「尊道重德」理念,就是人們立足世上的根本,是能獲取成功的勝券。
所以萬事萬物沒有不尊重道,並且把德也看得很貴重的。道受到的尊重,德得道到的貴重,不是靠強行的命令做到的,是不為了得到尊重卻被尊重,不為了得到貴重,而被貴重,是長久以來自然而然形成的。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形態,物與物之間有「勢」維繫著,使他們彼此關聯,所以萬事萬物可以在世界上共存。物自有形,物自成勢。尊道而貴德,不是因為被誰命令著,而是自然的常理,也正是因為這樣萬物才能和諧共存,不斷地趨於平衡。
可見,世間的一切事物從物到人,從小到大,都是自然而然地「遵道貴德」的。如果能將老子的這幾句話領悟並遵照執行,心態自會改變,心態改變了,就會選擇一種向度,從而變得決斷英明,卓爾不群,這種卓爾不群形成慣性,人生就會熠熠生輝。不管是誰,處境如何,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融會貫通,靈活使用於人生方面,都會受益匪淺。
「天道」自然無為,而不虛偽做作。不是為了讓萬物萌生春天才溫暖,不是為了讓萬物生長夏天才炎熱,不是為了讓萬物成熟秋天才涼爽,不是為了讓動物休眠冬天才寒冷。然而春來鳥語花香,夏至綠蔭蔥蔥,秋到碩果纍纍,冬將萬籟俱寂,自然不是為了施與才施與,不想干涉萬物,萬物都遵循它的規律。對於萬物的發展,天地都順其自然,從來不會強迫他們改變本性,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野獸盡情享受山林,使它們能適其性,任其情。有誰看到過魚兒被趕上山丘,老虎被逼著下河,鳥兒被迫鑽入地下?自然只會順著萬物的本性,絕不會強行扭曲它們的天性。
當然,今天人們口中的「道德」是一個詞,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而在老子那裡還是兩個詞語。《韓非子·五蠹》最早將「道德」合為一個詞:「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泛。
不管是管理國家還是養生,人們都應學習道的崇高品質,幫助別人是內心使然,不是為了求得回報也不自以為有功,做一個得道的人,有大德的人。尊重、愛護別人,對一切事物都順其自然,保持平衡。現在人類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私慾膨脹,肆無忌憚地使用,這樣是違背「道」的規律的,人類自己不也嘗到了物種滅絕、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的惡果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