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48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1〕,見天道〔2〕。其出彌〔3〕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4〕,不見而明〔5〕,不為而成〔6〕。

    【註釋】

    〔1〕牖:窗戶。

    〔2〕天道: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彌:越,愈。

    〔4〕不行而知:行,出行、實踐。知,知道,瞭解。

    〔5〕不見而明:不用親眼看見就什麼都清楚。

    〔6〕不為而成:不為,不妄為。

    【譯文】

    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的事物;不看窗外,就知道季節的變換。向外走得越遠,知道的就越少。

    所以聖人坐在屋子裡求知識,不出門就只天下事,不親眼所見就能明白事理,不去干涉事物的發展,自然就會成功。

    【闡述】

    老子在此章中講的是哲學中的認識論。老子為貫徹執行自己的思想主張的連續性,在這裡似乎完全否定了實踐活動在認識中的作用。認識世界當然還需要感性認識活動作為基石,以便有形成認識過程中的數據、信息、知識系統,最終把認識提升到智慧的層面。

    韓非認為五官是人心靈的窗戶,聲色犬馬會使耳目非常疲憊,珍饈美味會使口鼻失去感覺,殫精竭慮地追求富貴,會使人精力不足,人的心就偏離了「正道」。精神越是執著與對外物的追求,心靈就會越發迷亂,找不到寄托,離「道」就越是遙遠,所謂「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精神在追求物慾的道路上走得越遠,「道」就會知道得越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道」在天地混沌之時,產生萬物,是萬物之宗,「道」是「一」。我們的心智馳騁於外的話,卻要求「眾」,「道」為「無」,我們卻要追求「有」,這要不正是背道而馳嗎?「道」看不見,聽不著,感覺不到,卻如空氣般就在我們周圍發揮著作用,卻要「行萬里路」,當然會越走離「道」越遠。

    在老子看來,「行萬里路」能增加見聞,但會勾起我們的貪競之欲,見識越多就越發貪婪浮躁。「讀萬卷書」同樣如此,只是學到許多世俗的智巧,學到的越多就越發陰險狡詐。如果我們能達到「水流心不競,運在意俱遲」的境界,做到見財不起意,見色不起心,淡泊寧靜,清心寡慾,就可以不必看見「道」的樣子,而明白「道」的真諦,「無為而無不為」,就不會身心疲憊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