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46章
    【原文】

    大成〔1〕若缺,其用不弊〔2〕。

    大盈若沖〔3〕,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4〕。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5〕。

    【註釋】

    〔1〕大成:最大成就的人或完美的事物。

    〔2〕弊:破敗。

    〔3〕沖:沖和,調和。

    〔4〕訥:口齒不清,說話遲鈍,不善言辭。

    〔5〕天下正:通「政」,政事。

    【譯文】

    最完滿的東西似有殘缺,就好像有大成就的人似乎總有不足之處,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並沒有殘缺。

    不斷沖和以達到盈滿的狀態,就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力量。

    真正的正直好像在受委屈,真正的智慧好像很笨拙,講述天下的大道,就會詞語匱乏,不能將它說盡,好像口吃。

    將心靈沉靜下來,就會戰勝躁動,以寒驅走熱氣。清靜無為,不煩擾百姓,是處理天下政事的最好辦法。

    【闡述】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現在的人們常說大智若愚。成、盈、直、巧、辯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可老子為什麼多要加上「大」呢?因為,人們總是會受到表面現象的迷惑,而埋藏在現象之下的「大」,總是以反面的樣子呈現給我們。古往今來多少人、事都證明了這個道理。

    北宋名相呂端就是一個看似糊塗,但「其用不敝」的人。呂端天生樂觀,喜與人開玩笑,不和別人計較什麼,逐漸受到宋太宗的賞識。早在呂蒙正擔任宰相時,太宗就有重用呂端的想法。在太宗與別人商量,打算任用呂端為相時,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呂端這個人「糊塗」。可是太宗根據自己多年的體察,立即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事實證明太宗時非常明智的。呂端擔任丞相不久,叛將李繼遷騷擾齊備邊境,宋軍抓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與寇准商量決定要把她斬首示眾,來震懾叛逆。呂端聽說後,馬上向太宗建議說:「殺了他的母親,就能抓到叛將李繼遷了嗎?如果抓不到他,這樣做只會堅定他的叛逆之心。不如好好把她奉養起來,還能以此挾制李繼遷。」太宗聽心裡想呂端真是聰明過人,這個意見太高明了。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終使李繼遷的後代歸順了宋朝。

    呂端只做了幾年的丞相,就主動讓位給了寇准,自己又做回了參知政事。後來寇准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准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雖然平時呂端臨朝很少發表高談闊論,被誤認為是個糊塗人。但是正如宋太宗所說的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只不過是「小事糊塗」罷了,遇有「大事不糊塗」。

    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的正常狀態是比較平穩緩慢的運動。大海,狂風暴雨時海面會掀起滔天巨浪;風平浪靜時,也會有暗流洶湧。坐在前進的火車上的乘客,好像是靜止的其實在向前運動。除了和地面相比發生了位移,他體內的血液也在不斷地運動。所以,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則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是躁動並不等同於運動,它只是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熱是分子的快速運動,寒是分子的慢速運動。按照自然規律,熱總是要消耗掉的,一碗很熱的水放著不去管它,很快就會涼了。靜和寒都是清靜的代表,「清靜為天下正」。

    靜主宰著動,輕以重為根基,清靜無為的人才能成為領袖,那些輕浮躁動的人只能是隨從。天地本來的狀態就是平靜的,恬淡寧靜是個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心神寧靜便能清澈、空明,可以充實,充實了就能不斷地趨於和諧。淡泊寧靜頭腦就會清醒,問題就能看得深遠,看得深遠了,行動起來就會少受阻礙。同時,只有內心平靜了,才會達到無為,而無為才能無不為。世間萬物儘管紛繁複雜,到最後還是要塵歸塵、土歸土,返回自己的根本,返本歸根就是老子所說的「靜」。可見萬物的本性就是清靜無為,只有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自動臣服。本性清靜,明白這個道理的君主就會英明,明白這個道理的大臣就會賢德,甚至那些明白這個道理的隱士,都能贏得敬重。透徹明白此理後,投身政治一定會有所作為,成就大業。

    從養生方面講,靜要勝過躁。靜可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躁就會消耗精力,使人精神衰弱。因為人在心情煩躁時,腦內就會分泌出有毒的荷爾蒙,減少大腦的血流量,降低人的判斷力,使人行為狂暴,嚴重損害健康。所以要想養生,就要保持清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