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38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2〕。化而欲〔3〕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4〕。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5〕。

    【註釋】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指順其自然,不加干涉。無不為,沒有一件事能脫離它的規律。

    〔2〕自化:自己按照規律去運行、發展。

    〔3〕欲:慾望,貪念。

    〔4〕無名之樸:無名,指道。樸,道質樸的本性。

    〔5〕自正:通行的王弼本作「自定」。第五十七章中有「我好靜,而民自正」。

    【譯文】

    「道」總是順其自然,不採取干涉的行為,但它發揮的作用又無處不在。諸侯君王如果能堅守它的原則,那萬民就會自己按照規律去運化,遵從生老病死的過程。自生自滅的過程中,如果產生貪慾,我將用道的質樸的本性去鎮服、安撫他們,也會消除他們的慾望。沒有慾望,內心就會平靜、淡泊,不用勞神去管理,天下自動就安定了。

    【闡述】

    「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張因循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以主觀意志去干涉事物的發展。後世有不少統治者以此為治國之綱,老百姓也有意識、無意識地按此標準行事,逐漸累積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對「無為」有不同的理解。老子的「無為」並不是讓我們消極地無所作為,也不是說當有人來侵犯時,我們就一味地逃避退讓,任由他人欺負。世人皆欲為大為強為雄,不願為小為弱為雌,而我卻要為小為弱為雌,這也是所謂的「無為」。

    老子的「無為」可以這樣來理解:首先指沒有目的、沒有意志的思想和行為,這主要就是自己而言的;其次就是不勉強而為,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他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大有所為,只不過要過濾掉一己之「私」的部分:「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本章中的「樸」,是宇宙無形無象、恍惚杳冥的狀態,是一種得「道」的境界。因為一切都能順其自然,於是就會像天地一樣沒有生死,沒有煩惱,不受物慾牽引,不被浮名誘惑。這就是大智慧。達到這種狀態,就能沒有東西能牽絆你的心。因為心不受牽絆了,意志就自由了,從而沒有什麼使你恐懼,沒有什麼妨礙你前進,從而使生命得以永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有邪念、貪慾侵入,就可以用這種淳樸之道,讓自己清醒。

    在治國方面,如果王侯放棄個人的意志,不再妄加干涉,人民自然會按照需要,發展生產,安居樂業,從而就達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

    春秋時候,宓子賤、巫馬期都曾治理過單父這個地方,他們雖然都治理得很好,但是方法截然不同。宓子賤治理時悠然自得,從不走出公堂,每天彈琴作樂。可是單父的百姓照樣生活富足,人心安定。後來宓子賤離任,巫馬期接替他。巫馬期非常勤奮,每天披星戴月,忙忙碌碌,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香。事無鉅細,他都親自處理,雖然單父治理得還不錯,但是自己卻疲憊不堪。

    他聽說宓子賤治理時非常輕鬆,十分不解,便去拜訪宓子賤,向他請教秘訣。宓子賤知道後笑著說:「我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我治理的時候,因為並不頒布什麼政策,所以就不用督促執行。不用官府干涉,人們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可以使自己更富足,於是各自發揮各自的力量。這樣一來,我等於是在集合眾人的力量來治理單父,自然就輕鬆了。而你身為地方長官,太想有所作為,於是什麼事都要管,什麼事都要做,那樣依靠的只是自己的力量,當然會很辛苦。」

    一心想著有為,結果總是達不到目的。只有用無為之心對待事情,才能無不為。這就是王夫之《老子衍》所揭示的,「以為無用,而有用居然矣;以為有用,而無用居然矣」。所謂的無不為,就是任萬物自為,自然循道就可「無不為」了。

    「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大道發揮作用的方式。天道如此運行,如果推衍至社會政治領域,侯王人等當遵守這一原則,讓百姓自然化育。由此,老子強調人應當「靜」而非「動」,人心應當「不欲」而非貪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