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37章
    【原文】

    將欲歙〔1〕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2〕。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3〕不可以示人。

    【註釋】

    〔1〕歙:收斂,收縮。

    〔2〕微明:事物轉向對立面時顯現出來的微小徵兆。

    〔3〕國之利器:國家的重大機密、謀略。

    【譯文】

    想要讓它收縮,一定先讓它膨脹起來;想要削弱它,一定先暫時任它強大起來;想要廢黜他,一定要加速它的興盛;想要從中有所取得,一定要先有所付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隱藏於事物發展中,不易被覺察的微妙的徵兆。

    捕捉到這微妙的徵兆,就可以使柔弱戰勝剛強。就像魚兒離不開水,國家的重大機密謀略,制勝之策,不能隨便拿出來向人炫耀。

    【闡述】

    物極必反,是天下間萬物、人事都遵循的自然規律。陽光最強烈時,就已到了正午,這之後太陽就逐漸西落了;月亮呈現滿月之後,就開始一點點缺損了;花兒開的最好的時候,也該凋謝了。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為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而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

    既然事物到了極盛的狀態就預示著要衰落了,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道理推進或是延遲事物的發展,使事物維持在我們想要的狀態。比如我們想要削弱它,就任他不斷地膨脹;想要廢止它,就加劇它的興盛;想要從它那裡奪取,就讓它變得足夠富有。關於這一點毛澤東運用得就非常巧妙。他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有這樣精彩的論述:

    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市場交易,買者如果不喪失金錢,就不能取得貨物;賣者如果不喪失貨物,也不能取得金錢。革命運動所造成的喪失就是破壞,而取得時進步的建設。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經歷。如果有什麼蠢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

    要從自然的規律中,預知事物發展的趨勢,就不能簡單地只看眼前。要根據事物已有的樣子推知它將來的樣子,不是能洞若觀火,心思細密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事物發展的態勢,是無形,不斷變化的,需要一定的預見能力。這種預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微明」,字面的意思就是明瞭細微之處,對這一點,老子是很重視的。范應元是這樣認為的:「幾雖幽微,事已顯明也。」也就是說強大中已經顯示衰落的趨勢,擴張中隱含著收斂的可能,興盛中已顯現滅亡的跡象。「物極必反」的過程中顯示的都是一些可能性,比如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其實並不是說「柔弱」比「剛強」有力,而是「柔弱」有趨於「剛強」的餘地,具有指向「剛強」的可能。這種可能不一定會實現,但一定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和重視,時刻留意事物變化的徵兆,萬事留有餘地,適可而止。

    有時不用刻意地做些什麼,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弱點本身就可以變為長處。例如游擊隊,毛澤東說:「正是因為自己弱小,才有利於在敵人後方進行神出鬼沒的活動,敵人無奈他何,這樣大的自由,是龐大的正規軍所不能得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只要善於揚長避短,就能克敵制勝。

    但如果這種智慧被壞人利用了,那麼謀略就成了陰謀。只有被正義之師利用才是克敵制勝的策略。許抗生所著的《帛書老子註釋與研究》中說:

    對於老子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策略思想,毛澤東同志曾給予了肯定,並加以批判吸收。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為奪取反「圍剿」的勝利,暫時放棄一些土地,用誘敵深入的打法,以便達到最後贏得大量殺傷敵人的力量,打敗敵人「圍剿」的目的。當時我們採取的這一策略就是「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做法。所以直到今天看來,這一策略思想仍然是很深刻的。

    可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子的智慧可以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就看是什麼人在用,怎麼用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