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泛〔1〕兮,其可左右〔2〕。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3〕,功成而不名有。衣養〔4〕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5〕;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6〕。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釋】
〔1〕泛:影響範圍大,廣泛地運行。
〔2〕左右:代指包羅萬象。
〔3〕辭:施加影響,進行命令。
〔4〕衣養:有的寫作「衣被」,指覆蓋,承載。
〔5〕小:渺小。
〔6〕大:強大。
【譯文】
道,博大精深,在天地間廣泛地運行,世間萬象,無所不包。萬物依靠著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卻從不強行命令,創造了萬物,卻不以功業自居。撫育潤澤萬物,而不以主人自居,總是無慾無求,可以用渺小來形容;萬物歸附了,卻不去主宰,控制它們,又可以用強大來形容。因為它始終不抬高自己,顯示自己的強大,反而使萬物承認了它的偉大。
【闡述】
本章論述的是大道的本質特徵及其功用。
大道有「衣養萬物」之功用,卻「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是「道」的高尚品德。它,大到沒有邊際,像江河氾濫一樣,瀰漫四方,左右流淌。王弼說:「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道,真是讓人感到驚異,按照老子的說法,它可以週而復始,有用之不盡的能量。萬物持承大道而生,但「道」卻並不以自己的威嚴使萬物認識到自己的存在,跟沒要求萬物對它進行頂禮膜拜。它使萬物得以生生不息,卻不說自己是萬物的主人。它沒有佔有慾,不把一切視為其私有之物。
本章中所說的「功成而不有」與第二章中的「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中的「長而不宰」,意思相同。從「道」的角度來說,是指「道」生成萬物,助長萬物,不是刻意的,不是讓人有感覺的,而是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作用在成就以後就自然地不再發揮影響了,這就是「不有」。正因為這樣,「道」才可以至大無邊。「道」是這樣,做人不應該也是這樣嗎?
馮異在漢光武帝劉秀剛起兵的時候就緊緊追隨。劉秀髮現馮異是個將才,就讓他帶領軍隊。馮異並沒有讓劉秀失望,屢建戰功。可是每當戰鬥結束,劉秀要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從不爭功爭賞。別的將領為了爭功吵得面紅耳赤,有的人看到別人的功勞比自己高時,甚至會氣憤地用劍擊樹。這時的馮異獨自坐在大樹之下,任憑光武帝評判。於是,大家都叫他「大樹將軍」。
「大樹將軍」的名聲從此在軍中傳開,無人不曉。
東漢建立,劉秀稱帝。為了平定各地的戰亂,劉秀對馮異委以重任,讓他率軍前去平定關中地區。馮異只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使命,這一次他又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著馮異的功勳越來越大,名聲在外越傳越大,難免會招致嫉妒。
有人在劉秀面前進讒言說,馮異憑著德高望重,現在到處收買人心,排除異己,有不臣之心。這個壞話可太「壞」了,如果君主聽信了,馮異可能早就沒命了。劉秀不愧是一代明君,憑著自己對馮異的信任,再加上馮異素來不喜歡與人爭功,不但沒有被那個人挑撥離間,還將那個人的話如實地轉達給了馮異。劉秀:「馮將軍,你是國家重臣,雖然在禮義上講,與朕是君臣關係,但從恩情上講,就好像父子一樣。我是不會聽信讒言的。」
劉秀很會做人,事情辦得也漂亮,非但沒有懲處馮異,相反賜給馮異更多的封賞和權利。為表示誠意,劉秀把馮異的家人送到咸陽,讓他們陪在馮異的身邊。
馮異為人謙退,作戰勇敢,終其一生都忠心耿耿。從不爭功的馮異,他的功勳成績卻沒有人忘記。他不高呼自己有多忠誠,卻得到了漢光武帝的深度信任。正如老子所說「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一個臣僚應該具備像泥土一樣的素養,默默無聞地奉獻,不與他人爭功,不搶他人尤其是領導的「風頭」。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心裡很清楚功勞是真正屬於誰的,不要擔心領導會忽略你的存在,其實他已經離不開默默奉獻的你了。
子路是蒲地的父母官,他廉政愛民,修繕水利,造福百姓。為防備水災,在春天裡他就幫助百姓修理溝渠;見百姓生活辛苦,就按人頭分給每個人一竹籃飯和一壺水。
孔子聽到有人在傳誦學生的這種善舉,就趕快派子貢去制止子路的這些做法。從子路的為官之舉看,他確實是一個優秀的父母官,那麼作為聖人的孔子,為什麼要去阻止學生的「善舉」呢?做個「大善人」難道會是個大錯誤嗎?
子路心裡也沒有想明白。這些政策是我政績中最值得自豪的,老師卻要制止我,當然要去問個明白了。子路見到老師孔子,就直接問:暴雨將要來臨、擔心發生水災,這才幫百姓修溝渠來預防;當地百姓中的大多數都沒飯吃,官府這才出資給百姓每人分發一竹籃飯和一壺水。老師您派子貢去阻止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老師會去阻止學生做仁義之事嗎?平時,夫子用仁義教導學生,卻又阻止學生去做仁義之事,學生請求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
孔子不愧為聖人,他講出的道理一下子就完全說服了子路。因為這番話給子路明示大道:認為百姓飢餓了就應該上報國君,然後開放國家倉庫,讓朝廷發放糧食給百姓;把自己的糧食分給百姓,就是沒有向百姓宣揚國君的恩惠,反而顯揚一個臣子的「仁義」。這種仁義之舉不但得不到獎賞,反而會引火燒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