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32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1〕,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3〕為上。勝而不美〔4〕,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5〕,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釋】

    〔1〕不祥之器:不吉祥的東西。河上公註:「祥,善也。兵者驚精神,濁和氣,不善之器。」

    〔2〕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平時以左邊為尊貴,戰爭時,以右邊為尊貴。古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陽生而陰殺。

    〔3〕恬淡:安靜,淡然。不因操控軍隊,就自鳴得意。

    〔4〕勝而不美:戰爭取得勝利,而不揚揚得意。

    〔5〕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坐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上文提道,「用兵貴右」,用兵時右為尊貴。河上公註:「偏將軍卑而居陽者,以其不專殺也。上將軍尊而居右者,其言主殺也。」

    【譯文】

    軍隊用的,是戰爭的武器,很不吉祥,不用說人,自然界的花鳥蟲獸都因受到危害而厭惡它,所以遵循大道之人都不願使用它。

    君子平時以居於左邊為尊貴,戰爭時右邊才是尊貴的位置。戰爭會預兆凶年,不是君子應該提倡的,如果迫不得已要發動戰爭,要淡然處之。不要因為取勝了,而揚揚得意,那些勝利後的得意之人,是那種喜歡殺人的人。喜歡殺人的人是不會顯達於天下,受人稱頌的。

    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貴,凶喪的事情以右邊為貴。戰爭中,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是在按照喪禮的樣子在行事啊。戰爭中殺了太多的人,要以悲傷沉痛的心情來對待,打了勝仗,也要給戰死的人舉行葬禮。

    【闡述】

    戰爭會衍生出仇恨、暴力和恐怖,動輒血流成河、橫屍遍野,將人類辛苦的社會財富化為烏有,使國家貧困、凋敝,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既然它是那麼的不吉利,當然要謹慎地對待。但老子對戰爭也不是一概否定的,他反對戰爭是因為懷有一顆悲憫之心,想要保護民眾。戰爭有它不同的性質,和不得已而存在的理由,比如,保衛戰爭都是為正義而戰。所以,老子的觀點是,不是不可以用兵,是「不得已」時才用。

    墨家的代表墨子是個有名的反戰派,他的主要主張就是「非攻」,他將戰爭分為兩類:一種是討伐無道的戰爭,是正義的,比如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另一種是「攻無罪」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比如戰國時期各國的混戰。

    毛澤東對於中國戰爭的表述,和墨子的觀點很相似,他在《論持久戰》中說:

    人類正義戰爭的旗幟是拯救人類的旗幟,中國正義戰爭的旗幟是拯救中國的旗幟。人類的大多數和中國人的大多數所舉行的戰爭,毫無疑義的是正義的戰爭,是拯救人類,拯救中國的至高無上的榮譽的事業,是把全世界歷史帶到新時代的橋樑。

    即使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不得已而發動了戰爭,也要端正對戰爭的態度。但凡戰爭,肯定會有勝負。戰勝是結果。對待勝利要有一種「勝而不美」的態度,戰勝之後,不是舉杯慶賀、興高采烈,而應該心情沉重,甚至哀傷。就算是戰勝的一方,肯定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些戰死的人更應該得到同情和追念。

    諸葛亮為了替蜀漢平定後方,曾六破蠻兵七擒孟獲。在一次和孟獲的軍隊對決時,他曾用地雷和烈火,火燒孟獲主將兀突骨和他的三萬籐甲軍,使得敵方的軍隊在盤蛇谷中紛紛相擁被活活燒死。諸葛亮從山上往下看時,看到被燒的那些蠻兵伸拳舒腿,頭臉被大炮打得血肉模糊的慘狀,並且聞到道遍佈山谷的屍體散發的惡臭。這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慶功邀賞,而是對殺戮同類的深切愧疚和痛苦,流淚歎息道:「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並且以凶喪的儀式處理勝利,得到了被征服的南方人民的尊敬,被稱為「慈父」。諸葛亮對自己的國家盡忠職守,對人類的苦難也有深切的憐憫和同情,不愧為「心存正道合神明」。

    「勝而美之」的人,必定會為了滿足戰爭中帶來的快感,而樂於戰,並且輕賤人命,從而陷入窮兵黷武當中。從終極意義上說,是不能長久地得志於天下的。勝利之後會歡呼雀躍,本是人之常情,但太看重戰勝的結果,並且過於得意,是因為把這個結果當成了了不起的資本,沉迷於獲得戰功,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嗜戰。這樣的人只是在拿國家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慾望,往往使國家軍隊蒙受重大的損失。如果面對戰爭能夠冷靜分析,就不會陷入其中。

    春秋無義戰,諸侯爭霸的戰爭都是為了掠奪土地和人民。可是,要在群雄中長盛不衰,就要更加謹慎地對待戰爭。當時,衛國和晉國相鄰,衛國經常受到侵略,實力逐漸轉弱。迫於形勢,衛靈公為了自保,不得不依附晉國。但衛靈公為了不永遠受晉國擺佈,就和齊景公結盟,叛離了晉國。晉國得到消息後,非常震驚。晉國將軍趙簡子,剛毅勇猛,為維護晉國的霸主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晉非常賞識他。知道衛國叛變後,他立刻調動軍隊,想以武力征服衛國,攻打衛國的國都帝丘。

    但是趙簡子並沒有意氣用事,盲目出兵。為了瞭解衛國的情況,他派一個叫史默的親信,去探聽敵情,讓他一個月內把衛國的情況摸熟,回來報告。他準備在報告回來之後,再決定是否出兵。趙簡子一邊練兵一邊等史默。可是一個月後,史默也沒回來。這時有人沉不住氣,認為衛國是弱國,抵擋不了晉軍,勸趙簡子發兵。可是趙簡子很冷靜,認為衛國既然敢叛變,肯定是做好了準備的,而且史默沒回來,可能有意外的情況,他堅持要等史默回來再作決定。又過了很長時間,史默才回來。不過,他帶回來的消息,正如趙簡子預料。衛國現在政治清明,任賢用能,人才濟濟,並且國民都同仇敵愾,要和晉國決一死戰,如果強行攻打,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趙簡子聽說衛國的情況後,果斷決定按兵不動,並面奏國君,取消了攻打衛國的計劃。

    趙簡子在實力超過對方的情況下,能夠按兵不動,冷靜分析,為後人傳頌。正是因為他的冷靜使衛、晉兩國的一場惡戰消失於無形。試想,就算晉國戰勝,結果也只能是兩敗俱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