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24章
    【原文】

    希言〔1〕自然。

    故飄風〔2〕不終朝,驟雨〔3〕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釋】

    〔1〕希言:希:少,字面的意思是少說話,說話就會干預,所以,希言指少去干涉。

    〔2〕飄風:大風、強風。

    〔3〕驟雨:大雨、暴雨。

    【譯文】

    少去干涉,順其自然地發展。

    再大的風也不會刮起來沒完,再大的暴雨也不會持續下一整天。為什麼會這樣?這是自然的規律。自然的威力,強勁時也不能持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遵循道的法則的人,就會按道的準則要求自己;崇尚德行的人,就會以德的標準處事;失道失德的人,就會任意妄為。遵循道的原則,道就會起到正面的作用;崇尚德行的人,品德也會被人稱讚;失道失德的人,也只能自己承受惡果。

    信譽不足的人,別人自然不會去相信他。

    【闡述】

    人的嘴巴除了滿足飽食的慾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表達和交流的功能——說話。

    老子經常教誨說,要少說話——「希言」。少說話,不是不說話;並且在老子那裡,告誡少說話的這個人也是有所指的。指的是說呢?為政當局。這樣來看,「希言」的深層意含有濃濃的政治哲學的意味。「希言」,就是不施加或者說盡量少施加政令。

    為政的不施加政令,不多施加政令,那還叫管理者,還叫領導嗎?李開復在自傳《世界因你不同》一書中曾經談到管理方法的問題:

    我把自己看成公司員工和管理層之間的橋樑,先從高層那裡理解大的戰略思想,然後傳達給員工。我壓抑自己的好奇,克制每件事都要自己過問的衝動,充分信任員工,給員工一定範圍的自由。我深信,這才是真正有藝術的管理。

    放權,不過問,當然不等於放任自流。管理者就是管理者,需要站得高看得遠,做事還需要雷厲風行堅決執行公司的戰略規劃,遵從公司的價值取向。李開復接著說,「當員工的價值觀與公司的不符時,你要大膽作出決策」。

    再回到老子的「希言自然」這句話。《老子》第五章說:「多言數窮。」「多言」就是政令煩多苛責,不合乎人的自然天性。「希言」,少說話,也就是老子一再強調的「行不言之教」。「不言」,同樣也不是一句話也不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太死板了,不合乎老子思想的本旨。「希言」、「不言」,最關鍵的還是要合於自然而然的大道,追求「清靜」、「無為」的思想境界。

    上層對下層「不擾民」,看似簡單易行,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有人說,最好的管理者就是讓人意識不到你是管理者,最好的管理就是讓人感覺不到有管理這回事。但現實中的管理者為了告知他人,彰顯自己的「存在」,總愛四處伸手,到處放話,唯恐天下不知他是領導者和管理者。「不擾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才能安然自適,按照自己固有的軌跡和節律去幹活,去勞動去發展,這才合乎自然。

    老子的話總是讓人在犀利中感到親切。犀利,是因為老子道出了人性、人生、社會和政治領域裡的真義,直透底裡,不容分說;親切,在來自於老子借助於具體意象的表達方式。狂風疾雨,想必一定會發出大大的聲響,讓人心悸,讓人不安。嚴刑峻法和暴政號令不就給人這種感覺嗎?老子說,狂風大作,暴雨瓢潑,根本不會長久。由此,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得走極端,高調行事,單一方向走到黑。即便是做的是大好事,也要考慮到諸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強行推動,不可一意孤行,更不得逆天逆民而動。

    正如王蒙解讀此章所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少有西方的分權制衡觀念,但中國先民特別體會得到在時間的縱軸上的平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物極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否極泰來,時來運轉;陰陽協調,一陰一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我們較早發現了中庸思想,不走極端,免得若干年後再往另一面偏」,這一解讀顯然把老子的哲學思想歸之於中國式大智慧。

    是誰不讓「飄風」、「驟雨」不終朝、不終日呢?老子沉吟道:天地。人,同樣是天地間的一物,自然不能例外於這一自然律令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已經出現在第十七章了。此章重提,意在重申誠信之於為政的重要性。上層的誠信如果不夠份量的話,老百姓自然不會去信任他的。

    信任是最可寶貴的,它不但是政治仕途上的寶器,也是商業經濟領域不可或缺的資產。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信任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蕭何,早年因通曉法律無人能比,出任秦沛縣獄吏;辦事能力強,政績突出,考核又名列榜首,秦朝御史曾徵調蕭何入朝,但遭到蕭何的力辭。由此來看,蕭何確有治國之才,絕非浪得虛名。

    蕭何多次以吏職的身份關照劉邦。尚在秦末之時,又輔佐漢高祖劉邦起義,督辦公務;攻克咸陽後,收取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由此而知曉民間疾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民望的政策;劉邦為漢王時,以蕭何為丞相;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使關中成為漢軍的後方根據地,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前線;漢朝建立後,以其功勞最大而受封為侯;後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黥布等異姓諸侯王,拜為相國。漢高祖死後,蕭何又輔佐惠帝。

    蕭何與身披鎧甲、手執銳器的戰將不同,他只是舞文弄墨,發表議論,決定策略,並不直接參加戰鬥,但劉邦卻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這讓諸將有所不服,劉邦毫不客氣地回應道:蕭何好比是獵人,你們好比是獵狗。狗雖然對主子很忠誠,但在謀略上卻遠遠跟不上。進一步而言,「獵狗」們是一人或者兩三個人追隨我,而蕭何是宗族數十人在隨我打天下,他的赤誠遠非他人能及。蕭何與劉邦兩者的信任是相互的,彼此的看重和認可形成了合力,為漢朝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