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19章
    【原文】

    大道〔1〕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2〕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釋】

    〔1〕大道:社會公德,社會秩序。

    〔2〕六親:父母、兄弟、夫妻,此指家庭關係。

    【譯文】

    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敗壞的時候,仁義才被凸顯出來,有了提倡的必要性;人們崇尚聰明智巧,就會衍生虛偽欺詐;家族內部不和睦,矛盾重重,孝順慈愛自然就變得可貴;國家政務荒廢,秩序混亂,忠臣的作用就被加強,變得尤其重要。

    【闡述】

    思想總是在與別人對著干的過程中,一點點給激發出來。所以,有時候得感謝你的對手,正是有「彼」,才有了「此」。這一章就是對儒家宣揚的仁義忠孝思想的一個譏彈諷刺。

    當一種德行受到社會的推尊頌美,背後一定是在泣訴我們正欠缺這個。老子是清醒的,他也希望我們清醒,不要被亂象迷惑,不要把話語完全當真。

    忠臣在被傳誦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國家正是昏亂不堪之際。伍子胥,歷史有名的忠諫之臣,他一生的經歷就是黑白交相映襯的寫照。

    伍子胥的先祖伍舉因敢於直言進諫而受到楚王的信賴,聲望日重。此後,伍家世世代代的名聲都遠播在外,父親伍奢、兄長伍尚都是賢能之士,父親深受楚平王的賞識,當上了太子太傅。不過,楚太子建身邊有一個小人費無忌,他身為太子少傅,卻不願忠於太子,一心想待在楚平王的身邊。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聘娶太子妃,回來後卻把秦國美女送給了楚平王,事後又擔心太子建繼位後會殺掉自己,於是開始處心積慮地想除掉太子。他不斷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時間長了,楚平王開始聽信讒言,慢慢疏遠太子建,最後派太子建去戍邊。費無忌意在斬草除根,對楚平王說:「太子建因為太子妃的事,怨恨您,您要多加防備。現在他去戍邊,手上有軍隊,恐怕會聯合諸侯作亂的。」

    國家政局的昏亂往往是因為有小人在,有私利在,有昏頭昏腦的主事者在。正因為有一個昏暗的世界在,所以凸顯出清明之士的可貴。伍奢堅決站在太子建的一邊,向楚王進諫說:「難道大王會因為小人的詆毀而疏遠骨肉嗎?」

    費無忌覺得伍奢有意與自己作對,不除去伍奢,仍然不能安穩地過活下去。費無忌又想出一個陰招,挑唆楚平王說:「伍奢和太子建是一黨的,如果大王不制止,您就會成為他們的階下囚。」這話直擊人君內心的痛處,楚平王率先囚禁了伍奢,並派人去殺死太子。但派出去的人可憐太子,就先讓下人告訴太子快跑,太子建僥倖逃到了宋國。

    昏亂政局中,小人的能量可以發揮到法力無邊的境地。費無忌擔心伍奢的兩個兒子報仇,想出一招「一箭雙鵰」的計策。他讓楚平王派人對伍尚和伍子胥兄弟兩個說:「如果你們兩個來了,你們的父親就可以活命。」伍尚為人仁慈,馬上答應前去。伍子胥為人剛正不阿,能夠忍辱負重,深知如果聽命前往,父子三人都會死掉,於是勸哥哥不要前去,和自己一起逃跑,等將來有機會再為父親報仇。伍尚不聽,說你可以離開,如果你能夠報殺父之仇,我可以去死。最後的結果不出伍子胥所料,伍奢、伍尚父子遭到殺害。伍家父子何等顯貴的家族和出身!轉眼之間就成了刀下之鬼,這難道就是忠臣的結局?

    伍子胥逃命離開楚國,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直奔宋國而去。剛到宋國,正值該國政局變亂,於是和太子建又逃奔到鄭國。還好,他們在鄭國得到了禮遇。不久,又來到晉國。晉頃公說:「太子在鄭國得到很好的接待,說明鄭國人相信太子。如果太子能夠利用鄭國的信任,做我的內應,裡應外合必定能滅掉鄭國。到那時,我就可以把鄭國封給太子。」太子建禁不住晉頃公的誘惑,馬上答應下來,並再次來到鄭國。但沒有不透風的牆,鄭國人很快知道了太子建的陰謀,當即殺死了他。伍子胥得知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就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

    忠臣伍子胥再次踏上亡命之路。伍子胥帶著勝走到昭關,差點被官兵抓住,好不容易才徒步跑到江邊。後邊有官兵在緊追,前面又有大江攔路,幾乎已經不可能脫身活命了。此時,江上出現一條漁船,漁夫見伍子胥有難,便將他們引渡過河。伍子胥還沒有抵達吳國就生病了,他忍受著病痛和饑寒,靠討飯活下命來,總算護送著勝來到了吳國。

    伍子胥在吳國安頓下來,不用再四處逃命。吳王闔廬在伍子胥和太宰伯嚭的輔佐下,攻佔了越國很多土地,又大敗楚國,在諸侯國中漸漸確立起霸主地位。後來,吳國軍隊擊敗楚軍,攻入郢都,新即位的楚昭王只得外逃,伍子胥便掘開楚平王的墳墓,對著楚平王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算是為死去的父兄報了仇。

    這只是忠臣義士的暫時勝利,伍子胥最終沒有逃脫亂局中的宿命。吳王闔廬病死之後,太子夫差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得以繼位。伍子胥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有意復國,勸夫差除掉勾踐以免後患,但夫差不聽。吳王夫差最信任的是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耳邊說的都是好聽的,為爭權奪利開始肆意詆毀伍子胥。吳王逐漸疏遠了伍子胥,並把他派到齊國去。伍子胥深知吳國的命運堪憂,就把兒子托付給齊國的朋友然後獨自一人回吳國覆命。

    最終,吳王夫差派人賜伍子胥一把劍,讓他自殺。臨死前,伍子胥仰天長歎道:「我為吳國的霸業盡心盡力,現在大王卻聽從小人的讒言而讓我自殺。」於是告訴門客:「待我死後,請把我的眼睛懸在吳都的東門之上,我要看著越寇入侵、滅掉吳國。」說完就自殺身亡。吳王聽到伍子胥的遺言,憤怒異常,命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拋入滔滔的江水之中。

    伍子胥及其父兄是忠直厚道的,人們在稱美伍氏一門時,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的小人還在,昏聵的君王還在。

    伍子胥父子是歷史的正面,讓人感佩不已;歷史的反面又是正面的底色,否則正面的美名無從傳誦。父子兄弟反目成仇釀成人間慘劇的,大有人在。忠孝仁義,與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孰先孰後,該詛咒的到底是哪一個呢?無論如何我們能夠做到清醒就是好的:崇尚仁義沒有大錯,但你要清楚身在其中的社會已經不淳厚了。仁義不是問題,問題的所在是背後的那個底色出了大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