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17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1〕。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

    夫物芸芸〔3〕,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5〕。

    知常容〔6〕,容乃公〔7〕,公乃全〔8〕,全乃天〔9〕,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0〕。

    【註釋】

    〔1〕致虛極,守靜篤:極,終極、極限。篤,堅定、深厚。河上公註:「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清淨,至於虛極。」

    〔2〕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事萬物都斷地發展、變化,我從中觀察到了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作,發展、變化。復,往復,循環。

    〔3〕芸芸:草木紛繁茂盛的樣子。河上公註:「芸芸者,華葉盛。」

    〔4〕覆命曰常:覆命,回歸本性,最原初的狀態。常,事物運動潛在的規律。

    〔5〕不知常,妄作凶:不瞭解事物運行的規律,而任意妄為就會招來災禍。河上公註:「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詐,則失神明,故凶也。」

    〔6〕容:寬容大度。王弼註:「無所不包,通也。」

    〔7〕公:公正無私。

    〔8〕全:考慮周全。

    〔9〕天:就是自然。

    〔10〕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有危險。殆,危險。

    【譯文】

    使狀態達到極致的虛無,心靈保持絕對的空明寧靜。

    萬物都在生生不息,我從中瞭解到它們週而復始的規律。

    經歷了紛繁興盛的過程後,它們最後都塵歸塵,土歸土,回到了它們的本性。回到本性就叫做「靜」,這就是返回了自然的狀態;返回自然狀態的法則,稱之為「常」,知曉這一法則的人,就會智慧,練達。不瞭解這一法則的人,往往肆意妄為,招來災禍。

    尊重自然運行法則的人,就會寬容大度,寬容大度就會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就會考慮周全,考慮周全就會順應自然,順應自然就是在遵循「道」的原則。依「道」而行就能長盛不衰,具有用永不磨滅的生命力。

    【闡述】

    今天,所有身邊的人是匆忙的,側目四顧,競心萌動:房子,車子,票子,孩子……自己也感覺到「靜」下來,「沉」下來是那麼的難。現在終於可以體會到老子為什麼不厭其煩地在講虛,講靜,這都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不虛——內心裝的事兒太多,不靜——吃著嘴裡的想著鍋裡的,同時還看著別人嘴裡的,湊著別人家鍋裡的。

    老子在引導我們走向「正道」。所謂的「正道」,不是說我們現在走的就是邪道,而是走一條更加具有哲思意味的道路。道路,很難說對錯,但境界肯定有高下之分,好比達到一個目的地就會有遠近,有曲折有直接,有大路有小路一樣。這是必須得確定的,可以視之為信念,否則我們就很難走出自我,奔向新世界。

    這一章在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心境原本是空明的,原本是寧靜的,只因私慾膨脹,情慾攪擾,外在世界的動盪,而讓心靈有所蔽塞,有所不安。所以,現實生活中的人必須有一個「致虛」、「守靜」的功夫,以此恢復心靈的本來面目。這樣的功夫是必需的,必須一步步地做,走向極致,達到頂點。

    致虛,守靜,絕不是讓人滅絕人倫,隔絕物人,只是要做到萬物不足以撓我之本心而已。捨棄人欲,復歸原本的清淨圓滿。放下現在,回歸過去的淳樸和真質。

    「天道好還」,這是中國人最愛說的俗話之一。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的變化,可以理解為一個循環式的運動,這就是老子所謂的「復」,也就是「還」。最通俗的話就是,出來混終歸是要還的。所謂的「復」和「還」就是往復循環的意思。人應該意識到回歸本原的重要性,知道虛靜是人心的根。

    「觀其復」,就是以虛靜的本心觀萬物的循環反覆,從中意識到天地萬物變動不居的真諦。「歸根」和「覆命」就成為老子哲學思想極力倡導的踐行方向。這個踐行方向是在「動」中獲得「靜」的狀態,在「靜」的情境下孕育新的生命力。

    常道,就是所謂的大道,正道,長久之道,經過反覆驗證的最好走的道路。常道,在多數情況下就是常識,盡量不要去違背它。這就是老子講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春秋時期,社會已經開始步入貨幣經濟時代,金屬鑄幣之於商業流通已經至關重要,任何錢幣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使社會陷入無序和混亂狀態。統治者一般不敢輕易變動貨幣制度,但有人願意第一個站出來吃螃蟹。楚莊王就認為本國的貨幣太「輕」了,決定立即將「小錢」變「大錢」,讓流通的貨幣轉輕為重。幣制突然變革,老百姓一時難以適應,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大家都停止經營買賣,街市上到處都是「生意沒法做下去」的呼聲。

    專職管理市場的市令對丞相孫叔敖說,市場交易已經亂了,百姓無心做買賣,秩序很不穩定。孫叔敖問,像這樣有多長時間了?回答說,已有三個月了。孫叔敖說,別再多說了,我現在就想辦法讓市場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孫叔敖進諫楚莊王,讓君王一下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當即下令恢復之前的幣制。命令下達三日後,市場買賣像從前一樣有條不紊。孫叔敖本來是一個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後來被人舉薦才出任楚國丞相。他在司馬遷的《史記》的「循吏列傳」中居於首位。在司馬遷看來,法令,是用來引導民眾的;刑罰,是為了懲治奸邪的。為官者治理政事完全可以通過奉職循理,而不是威嚴苛厲的方式達到大治的局面和效果。

    政令不能隨便下達,像貨幣制度這樣的「常道」更不能隨意變動,否則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孫叔敖充分尊重市場交易和貨幣自身的選擇,勸諫君王下達政令以順遂民願。孫叔敖依循經濟運行的常道,看的是貨幣的臉色,而不是楚王的臉色,這樣才挽救了一次市場危機。

    史書上還說,孫叔敖善於觀察時令的變化與市場之間的關係,他勸老百姓在秋冬之際進山採伐樹木,春夏時節則應利用河流漲水將樹木運往外地,百姓因此而得到了謀生的門路,個個生活得有滋有味。孫叔敖就是這樣一個聖賢,依循大原則以引導市場和百姓。孫叔敖作為古代賢良官吏的表率,走的是平常路,同樣辦成了一件件大事。

    智巧嗜欲不如淳樸、清靜、平常之心來得厚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