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6章
    【原文】

    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2〕。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3〕乎?虛而不屈〔4〕,動而愈出〔5〕。

    多言數窮〔6〕,不如守中〔7〕。

    【註釋】

    〔1〕不仁:沒有仁慈之心,在此指無愛無憎,沒有感情可言。

    〔2〕芻狗(chuɡǒu):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後因用以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3〕橐龠(tuoyue):古代鼓風吹火用的風箱。

    〔4〕虛而不屈:中間空虛卻有著無窮的力量。

    〔5〕動而愈出:越是抽動,越是有風產生。動,活動。

    〔6〕多言數窮:話說得越多,漏洞就越多。多言,話說多了就是干預多了,施加的影響多了。數窮,沒有方法解決,就是漏洞了。

    〔7〕不如守中:守中,把話藏在心裡。指順其自然,不干涉。

    【譯文】

    天地本無愛憎之情,所以在它眼裡世間萬物都是一個樣,就好像人們對待芻狗一樣,沒有好惡。聖人應傚法天地,具有無愛無憎的廣大心胸,把老百姓當成芻狗,一視同仁,讓他們順其自然地發展。

    天地廣闊,就好像一個大的鼓風的風箱,看似空虛,其實可以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越是抽動,就會產生就越多的風。天地不言,萬物自生。

    人也應像自然學習,少發表意見,說得越多,漏洞就會越多,倒不如放下利害得失,順其自然,保持虛靜。

    【闡述】

    時常會有人告誡說:言多必失。盡量少說話,尤其是在同事領導面前,多幹事,用行動呈現自己的心地,用成果成績去證明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靠嘴巴。這些人情世故應當放在心上付諸實踐。老子也講過類似的道理,但境界比較高,著眼點不是泛泛而談哪個人都插上一嘴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境界主要體現在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上。天地,按照老子的理解,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像人一樣有情感,也並非有神論認定的那樣會對某種人有所偏愛。仁者,必然會造立施化,有恩義,有作為,但大自然、天地宇宙卻不是如此,它是任自然,聽任萬物之自然。萬物在這個大大的空間中,長長的時間段內,自生自死,死並非天地有所虐待,生並非有意施以恩惠。這就是老子理解的天地,它的不仁,就是沒有人心,無所親愛,無所憎惡而已。

    芻狗,代替活狗作為祭品,在祭祀之前很受人們重視,但用過以後就被丟在一邊了。因此,有人認為老子以「芻狗」來比喻「萬物」和「百姓」在自然和君主那裡的地位。仁,指的是天地之德,不仁就是不仁義。推而言之,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不仁不義,上把下視之為草芥,不去愛惜。其實,通觀全篇,我們知道老子倡導的是清靜無為,憎惡智巧,並無輕視百姓之意。所以,這樣的解釋並不符合老子的本意。

    有學者說,不仁其實就是不把仁愛當仁愛,不把自己的恩惠當回事兒,沒有什麼愛憎之心。天地沒有愛憎之心,自然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他們自生自滅。如果有仁愛之心,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對萬物、百姓施加影響。「有恩有為」,與老子的無為思想相衝突,因為萬物、百姓各有特性,就算天地出於好意有所作為,也會對萬物、百姓形成實質性的干擾。

    這裡的「芻狗」是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吳澄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萬物,而任其自生自滅。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祭品,不管是被用來感謝上蒼祈求福祿,還是祭奠神明禱告甘霖,用過之後肯定就會被丟棄掉。該用的時候就用,沒有用的時候就扔掉,這是常理。如果在該用的時候不用,在沒有使用價值的時候卻要勉強使用,即便出於好意,也違背了自然的規律。

    老子的眼光是犀利的,冷峻的,堅硬的,但同時也是充滿溫情的。只不過,這一溫情讓一般人難以接受而已,正如蔣錫昌分析的那樣:「蓋生物生死,理有固然。不有生命之死,即無生命之生;不有生命之迭續,既無生命之亙延。老子看破此理,故以百姓為芻狗,於其生死禍福,毫不理會。此欲聖人清靜無為,而任諸自然也。」也許,無愛無憎更是一種廣博弘大的心胸。

    人心如果真能像天地一樣,像虛空一樣,就可以容納萬事萬物是是非非,並且長短不齊的萬事萬物在他的心中是平等的、齊一的,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境界!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類社會畢竟不能等同於天地自然,也不能把自然的規律不加抉擇搬到社會生活中來。大自然無愛無憎,萬物在其間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但社會是由一個個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構成的,人有思想,有是非,有愛憎。對於執政者而言,畢竟還是如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的得失關係到執政者的存亡,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如果有人真的把百姓看做芻狗,有用時則用,無用則棄,任其自生自滅,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沒有能力生存的人就面臨被拋棄的厄運。如此做太不人道,也會喪失人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作為領導者、執政者,適當的有恩、有為還是非常必要的。

    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都講「守中」,但「中」字的內涵卻有所不同。儒家的「中」,是合乎中庸之意,不走極端,不偏激,有禮樂方面的限定。道家的「中」,則是無為之道,中空之境;「守中」,就是持有天地中虛靜的狀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